作文,我常常遇到困难,即不知如何下笔。推其本原,故作《原文患》。
步入高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读之易懂,书之难出。论点、分论点,有时一眼就能被认出;而待自己下笔时,谁先谁后,孰轻孰重,亦要思考个半晌。古之文人,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岂是现代人所比得的!想那荀子、韩退之,个个提笔即是排比、对比、对仗,这是多么深厚的功力呀!可见,这论据之所由来尤为重要。
我非书呆子,固不会终日饱尝经书,因而少了那么些气势磅礴的论据。我所积累的,多是些杂七杂八的故事,也乃书中所得。寓言是个好东西,它含蓄却透彻地教会了我们种种道理。我不同意钱钟书先生说的“寓言把孩子教的愈简单了”的观点。寓言磨砺孩子的心性。大人们不必告诉他们某事该如何做,孩子通过读寓言便能明白了某事该如何做。寓言故事使孩子思考了。我偏爱写这样的故事,却写不了,因为切不了题目。自此,我的文章便陷入了患难之中。
程朱理学有言:“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无话找话的题目,恰似灭了人欲。“鸟倦飞而知还”。我因此放弃挣扎,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心凭庄周逍遥游,做匹隐逸的千里马罢了。于是我静下心来继续思索患之本原。
我回想写文章的过程。文章者,必修于心。我定是未修于心。违了自己的良心不说,仍写出许多假话、空话。鲁迅先生若是我师父,也一定气结了。而我于诗人若徐志摩等,又是没有共同语言的。
还有那读文章的过程。阅读者,必明于心。我定是未令读者明于心。何所谓明于心?世上知己者少焉。于知己者必说真话。我不说真话,何觅知己?何觅伯乐?不对,不应马觅伯乐,而应伯乐觅马。
太阳那么晒,我发丝的影子落在纸上,那样斑驳。教师里安静,舞动着尘埃。监考老师提醒时间,我的一篇《原文患》也结笔了。阳光移了方位,尘埃落定。何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