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人个顶个的多才多艺。比如吹糖人、耍把式、捞草纸、打铁、割鞭梢、剪窗花、做豆腐等等技艺在村里遍地开花。随便拽出个看上去毫无起色,甚至木讷的村民,却有一手巧夺天工的一技之长。大河村简直就是一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大河村第一大明白人李聪明,不但养驴技术精湛,还掌握一项方圆百里无人能及的手艺——烧瓷。
据说,李聪明的爷爷李圆通当年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大队,在曲阳高门底村附近与日寇激战。战斗中受伤的李圆通,被当地党组织安排在堡垒户老乡家养伤。养伤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圆通用他勤劳朴实且心灵手巧的男人风范,不仅赢得老乡女儿的芳心,还把失传千年的烧瓷技术一起带回了老家。
其实烧瓷也挺麻烦,别的好说。就是瓷土必须去曲阳买,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来回挺周折,所以每年只烧那么两三窑,然后农闲的时候走乡串村的售卖。尽管产品仅限于粗盘大碗,说不上精美,但是相对于用惯了陶制品的老乡们来说,已经很上档次。
后来,县供销社想与李家合营生产,李聪明的父亲欣然同意,想以此成为供销社的正式职工,吃公家饭。没料想却遭到李圆通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此等绝技是吃饭的家什,一旦公之于众,人人掌握,还有什么独门而言。
当然,所谓“定瓷”是李聪明开始接班烧瓷和售卖后的说法。
一次,李聪明卖瓷器到了小河村,他把装满瓷器的小推车停在大队部门口。大队已经改称村委会,只是大家还不大习惯。
此时秋收已过,冬小麦播种完毕,农人除了喝酒玩牌骂老婆打孩子,闲得手足无措,这会儿见大河村名人李聪明来了,一下子围拢过来。
李聪明热情的与大家打招呼聊天,却只字不提卖瓷器的事。有人问价格,他也假装没听见。只是有意无意的把话头转向他爷爷李圆通英勇的抗日故事和学习烧瓷技艺的传奇过程。乡亲们知道他家烧瓷,也见过他爷、他爹来村里卖过瓷器,却从未听他爷、他爹摆货过这些事儿,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他又说起自家瓷器是定窑传承,而定窑是发于唐朝,兴于大宋,是中国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影响深远的窑系,与汝窑、钧窑、官窑、哥窑一起,号称中国五大名窑。可惜后来宋金战乱,“北定南迁”,技术工匠去了南方。只在曲阳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留下了一粒定窑的种子,被他爷爷李圆通带到了冀中大地生根发芽。
乡亲们听得唏嘘不已,纷纷感叹定瓷的来之不易,再去看那些车上的盘子碗子,光泽竟然那么璀璨夺目,用手触摸居然有了些庄重的感觉。
这时候,李聪明的同学、小河村名人王笨蛋挤进来,他一边听着李聪明侃侃而谈,一边仔细端详着车上的粗盘大碗,觉得自己大脑智商有被一头猪拱来拱去的感觉。终于他找着一个李聪明说话停顿的当口,顺手抄起一个大碗,傻不拉几的插嘴道:聪明哥聪明哥,你停停你停停。
李聪明对王笨蛋打断话头很不满意,乡亲们也纷纷侧目,满是鄙夷之色。
王笨蛋接着说:聪明哥,自打你说你烧的是定瓷后,我就用心研究了研究。我记得定瓷的特色是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如玉……我看你这瓷器……
王笨蛋说着,还顺手抄起一只大碗,举起,凑到每一个近前人的鼻尖。
大家用王笨蛋对定瓷的形容与眼前这个大碗对缝,那简直就是村里傻老娘们与《南海长城》里英姿飒爽刘晓庆的差距。
李聪明已经气得火冒三丈,但他忍住了。对于王笨蛋这等蠢笨之人,不能跟他一般见识,那显得自己掉价了不是。想到此,他面露和蔼的微笑,伸手把王笨蛋手里的碗缓慢却有力的夺过来,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已经乌黑发亮的枣木小锤,对窃窃私语的乡亲们说:
乡亲们!听我说,咱专业人干专业的事,干专业的活儿,说专业的话,我的瓷器好不好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什么叫好瓷器!什么叫好的定窑瓷器!
李聪明接着说:好瓷器,听声音。敲上去声音就是这样清脆悦耳,余音袅袅……
李聪明说着用手里的枣木小锤轻轻在大碗上敲了两下,然后自己把耳朵贴上去,面露陶醉的表情,仿佛倾听一曲来自仙界的乐曲……
聪明哥!我也没听见哪!王笨蛋大声说。有几个乡亲也跟着附和。
李聪明这个气呀!他只好又敲了两下,把大碗凑到乡亲们眼前晃了一圈,尤其在王笨蛋眼前多停了两秒。
聪明哥!我还是没听见哪!王笨蛋一脸认真地说。
李聪明有点急:你聋啊?
不聋。王笨蛋答的郑重其事。
不聋?你听!李聪明显然暴躁起来,他起枣木小锤用力的朝大碗上敲下去。
咣啷!大碗随声碎成三块儿,一块儿落地地上又碎成两块儿,一块儿落到车上瓷器堆儿,又碎成三块儿,一块儿留在李聪明手里,随着手轻轻发抖。
乡亲们嘘声一片。
李聪明随即缓过劲来,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我这是接着让你们看看这瓷器的碴口,你看这碴口,多密实,多雪白,你们上哪儿能见到这么好的定瓷啊……
乡亲们一哄而散,只有王笨蛋望着李聪明手里的碗片真诚的点着头。
有乡间谚语记录此事:大河村的瓷器,看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