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挺楷的头像

宋挺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4
分享

扇子

 曾记得上小学时候,现在想来: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集约制下。

 不难想象:那时候相对是很闭塞的。

 可以这么说:闭塞到信息的流通极其有限的程度。诚然:搁在那么一种年代里,获取信息、了解信息的最高端莫过于电影了。因此设身处地在当时,当外界的资源无一例外少得可怜的时候、甚至贫瘠到枯萎就很好理解了。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于是只好通过有限的载体连环画、以及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无疑便是唯一的首选。每当看到凡是反映古代的小人书上,那古代帝王上朝坐殿,背后左右总有两个小女孩(侍女)在撑着两柄长长的、近似夸张的扇子,交叉立在帝王左右两侧形影不离。那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原以为:那只不过是故装声势或装腔作势的摆设而已……

后来又从反映古代电影中,观看到《乔老爷上桥》中稀里糊涂迂腐书生,都大半夜了,手里总也不停的摇晃着一柄扇子,心想:夜风习习下有那么热嘛?就连晚上也不消停,非得不停摇个扇子,只不过矫柔造作罢了。乃至于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已经广而普及有了电视这种信息量大的载体,在不遗余力广而泛之传播古今中外、来自天南海北地方地域的特色……

于是从《戏说乾隆》里就看到:乾隆皇帝那把折扇,可不简单哩!它并不是一柄单纯的扇子,这时乾隆手里这柄折扇,无可厚非的可以直接当作防身兵器使了,难道不是吗?至于电视剧里那些频频出现的神仙道士老儿,他们这些脱骨换胎到已完完全全脱了凡夫俗子半神半仙高妙山人,纵观看上:他们手里不是扇子、便是拂子、这佩饰仿佛已成了他们与众有别的标签了。我就不止一次的想:神仙道士都是劳心者治人,他们不可能拿别的,他们上升修炼成只动嘴皮子、甚至连笔杆子都懒得动、不言而喻:更脱离了对阵中挥枪舞剑的武夫一时之勇!他们只屑念念有词、神神叨叨只动嘴上功夫便能克敌制胜、在纵横捭阖下、方呼风唤雨就搞定了一切。至于说到下等人~农夫的扛锄头挥镰刀,更不是他们的专用长项,况与他们身份地位格格不入。于是他们趋之若鹜摇扇子、扬(挥)拂子、毋庸置疑便才是他们装模作样出场亮身份的幌子了,因为只有扇子、拂子、才应该是他们的独享专利品。而最明显、最具代表的莫过于诸葛的鹅毛羽扇了!方演绎出羽扇纶巾……只是八百多年后,因乌台诗案“蜇龙”险些被杀头,后又侥幸谪贬黄州的东坡先生,在长江畔触景生情,方流传下万古不朽之作《赤壁怀古》,因误会了确切地点,只能算是文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这里明确指向:羽扇纶巾者便是周瑜,只不过当初小荷才露尖尖角刚出山的孔明,大冬天即便摇羽扇,想象只是普通的羽扇而已。与功成名就辅佐吴侯的公瑾,绝对没在一个当次层面上。但大冬天里手持羽扇,才是他~孔明、及周瑜他们这类扭转乾坤风云人物,有别于他人的另类处。

单就扇子,毋庸置疑:象牙羽扇最至尊!这是一定了的。

要不然,都几千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故乡大冬天兴时的社火仪程官,非得老鹰翅扇子,霸气的来谝仪程。想象中那冷月寒天羽扇一搧,方能出口成章。这时候其扇子,并不是纳凉防虫;西汉团扇,其作工精巧到无以伦比。帛、绢、丝质是首选采用的材料,因此团扇精美绝伦!总而言之:从制作到使用,也是很有一番讲究;说上北宋折扇,据说是东瀛泊来品,谁知道呢?然而到北宋却真正把它发挥到致极!扇面文人雅士墨迹随处可见,无一例外便是身份的讲究了。总而言之:那纯属于文人骚客们作为摇头晃脑故作风雅的行头了。不过、乾隆拿折扇当暗器,这时扇子不单只是扇子了。最为大众化的便是蒲葵叶子制作的蒲扇了。因此潦倒且乐观豁达的济公,使用那把破蒲扇~鞋儿破、帽儿破……扇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是他身份的象征,便是极具济公游记乐善好施的代表性了。

但是不论何种扇子,它们的作用初衷便是防热防蚊虫,这才是扇子作为扇子的真正使用价值。

倘若青藏高原、再比如海拔较高的我的故乡~西海固,扇子没有使用价值。那只有正月里,社火仪程官用来说仪程了。

 从前我薄闻寡识,囿于井底之蛙,看天只有筛子大!

 这一切现在想来:盖因为我的故乡六盘山地区,实属四季分明、且又干旱少雨,即便是进入所谓的伏天,也是特别凉爽宜人的。

在回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听大人们神乎其神夸夸其谈:到陕西赶麦场当麦客子,那个热啊!啧啧啧!大人们余下的话未说完,只是从感叹的啧中,就已对陕西农历五月麦黄时的燠热,无以复加中到了难以形容地步,只好怀有望而却步畏首畏尾的啧叹了……

 而故乡五月五前后,早晚还得穿厚衣服,也就是夹衣。即便是进入中伏的故乡夏收季节,热只是中午太阳正当头顶那一时会,可是只要是有荫蔽处,比如树底墙根下、再比如房子里,就算是正午火辣辣太阳当头照,但只要置身躲避开阳光,依然是非常凉快的。

 总而言之:那时候少见多怪又薄识的我,因此对所谓的酷暑难耐,总不以为然。乃至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到了后来读水浒时候,杨志押送生辰纲路过黄泥岗,众人在赤日炎炎下,苦不堪言,要求早上和晚上天凉时赶路,可杨志出于肩当重责,怕出纰漏,他偏不这样,非要逆天而行、非要在盛夏酷暑的太阳当空照下,让挑夫赶路,以防万一。可最后还是被晁盖吴用他们乔装返枣子客,蒙蔽麻翻了杨志他们一行,劫走了大名府中书梁世杰送当朝太师、也是他老泰山蔡京的生辰纲……

 其间山东济州府人白胜挑酒上黄泥冈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烤,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切都恰如其分,一切都入木三分。只是白胜唱词出现的稻,山东的稻子很零星,即便是宋代,也不可能大面积种植。恐怕是家在江南的施耐庵阴差阳错的误笔吧?

不过、总而言之劫生辰纲那一节,描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主要的着笔点,离不开天热二字。无论是环境下的景物描写、还是设身处地故事情节叙述和人物内心入木三分的刻划、以及精彩纷呈语言描写:总之、紧紧围绕着天热二字推进。

至于再读西游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这时的芭蕉扇不是普通的芭蕉扇了,那可是扇灭火焰山熊熊烈火的;睛雯斗气撕扯扇子,说是府邸名贵扇子,但从劈手夺过麝月的也撕扯,只听响声好玩子,可以推断:那统统只不过是那时候流行的纸质花扇子而已……

可那时的我,依然持怀疑态度:天有那么热嘛?口渴尚能理解,但怕热就显得小题大做了。

总之、我那时候老是以故乡之夏天,和别处夏天相提并论。因此才对所谓的酷热难挨,持怀疑态度时,往往是不屑一顾的。

后来改革开放后,时序进入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出门,开始走四方了。

我在八十年代,也随大流离开故乡,往北七八百里到宁夏平原打工,方见识了这平原地区虽富裕,可夏天苍蝇蚊子实在是太多了。说起苍蝇故乡也有,可那大都是硕大的绿头苍蝇。那要是和宁夏川里满天飞,毫不畏惧人的小点儿的麻苍蝇一比,那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至于说上蚊子,故乡是压根儿没有的。在见识了这些不同后,而且也领略了这宁夏平川里,麦子比故乡早熟多半个月,并且塞上鱼米之乡大量出产水稻,故乡绝对是没稻子的。并且细细领略体会:这塞上江南伏天,是要比故乡天热些,盖因为虽处纬度北边,可海拔高度相对低些。因为已经有少数人在摇扇子并使用电风扇,可一目了然。只不过,早晚还是挺凉快的。且不说电风扇,一柄手摇扇,除了扇凉,兼而有驱散蚊蝇的作用。但是、就我时不时间断热天在宁夏平原打工,说上扇子驱蚊,一般都是晚上。

真正见识扇子、并知道扇子的必不可缺、妙不可言;真正领略酷暑难挨、蚊虫叮咬的时候。那便是九十年代初的九月份,初到南方武汉,方感受到了在酷热下,一把扇子,的确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啊!并且在随后的十二三年里,在武汉,扇子必须热天非得随手备有,这一点儿马虎不得。先且不说上班劳作的时候,尤其是一旦清闲下来,手摇一把巴蕉扇,驱蚊撵蝇是必不可缺的~须知:武汉这地方,不但有北方宁夏平原寻常见的只有天黑方肆虐的蚊子,并且更有大白天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的斑点花脚蚊子、俗称:花蚊。所以、用扇子纳凉驱蚊、驱蝇真是太必要了。可即便是这样,盛夏期间的武汉,光凭扇子,还是难抵暑气。这长江流域的炎热,不只是表现在白天。皆因温差较小,整个夜晚更加燠热。电风扇开最大值、并且对吹,也不抵事,这时的扇子也失去了作用。

直到这时,我方理解了帝王身侧待女的长柄扇,那实在是太必要了,并不是多此一举。

读书人晚上摇扇子,也不为过,至少可以驱蚊。

也怪不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选中六盘山凉殿峡作为避暑之地。

长江畔的庐山,也是不错的避暑处,可蚊蝇骚扰必须得用扇子。而在我的故乡六盘山避暑,根本用不着扇子的,不信,请远方,尤其是南方的诸君盛暑期到六盘山地区切身体会体会,扇子根本没使用的必要嘛……

                  2019年5月31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