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叶无霜的头像

红叶无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5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 《麻阴山》

我约了春望、成立,到江对岸的麻阴山去。午饭过后,我们便聚齐了。过钢厂铁桥,至雨山脚下。

上个周末,因被人误导,进入一条断头死路,在刺架里腾挪许久方才脱身。又遇见几处野猪的蹄印,赶紧狼狈而返 ,好在没有与其遭遇。山居者言: 一猪二熊三老虎。想想都怕。山未登成,心里不服。我又专程找人问清楚了线路,今天再次进发。

嘉陵江水由北向南,浩荡而去,两岸青山对峙,形成一裂长长的峡谷。宝成铁路在江的西岸,穿山越岭。东面是县级公路。公路沿途的山村,有路可寻,能去的都已去过。铁路沿线的山峰 ,相对封闭,很少有人登临。城外玉文山上的灵岩寺,早已家喻户晓。灵岩寺对岸巍峨陡峭的那座大山,却是鲜有人知。几十年不知其名,也未曾在意。山城的山密压压的,如同都市的大楼密压压的一般,时常擦肩而过,大多不知道它们的名称。也许是某种机缘吧,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那叫麻阴山。

走过几十米挂壁小路,绕过铁路一号隧道 ,即到二号隧道洞口。高一脚低一脚的,我们摸黑前行,踩在路基或枕木上,听见石子窸窣作响。长长的隧道虽没有灯光,但临江的一面每隔一段,都有一个透气的孔洞,照进些光亮来,轨道依稀可辩。两侧也有避险藏身的地方。连续穿过两节隧道后,四号洞子口近旁,便看见上山的路了。

小路弯弯盘旋而上,隐蔽于茂盛的林木间,远处是看不见的。宽窄不一的S形走向,七折八转的颇费脚力。有登山经验者,是会柱上一根棍棒的。行不多远,看见一种野生果实,叫八月瓜的,悬吊吊的垂在藤上 ,随手摘了两个。成立下坡要采更远处的,看看不够安全,我与春望赶紧劝住。这种木通科植物,城里人很稀罕,偶有老乡在街巷售卖,价格不菲。再走一段,迎面下来一位农妇。五十多岁的样子,步态稳健,随身一只挎包。春旺在前头先搭上话了,问了路程与山上的情况,顺便拉几句家常。说是山上第二村民小组的,已经出门两个小时,周末进城去看孙女。翻山越岭过隧道,几十年了,早已习惯。大山深处的老乡不容易,物竞天择地在祖辈的土地上世代坚守,艰难跋涉,顽强与勇敢练就成本能,随时对付生活的考验。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晚秋时节,坡上的黄栌已经变色,沿途红艳艳的,蓬勃着某种力量。悬崖峭壁间的更是异常壮丽,不由令人惊奇惊艳。断断续续地攀登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见第一个峰顶,还有农田。我们不敢停留,一旦歇息就不想动了。尽管小时候都曾经上山砍柴,毕竟廉颇老矣,素日里缺乏锻炼,气喘吁吁地硬撑。

一阵犬吠把人一惊。抬头一看,白毛黑鼻的不大一只,路尽头人家门口不停地咋呼。春旺说,不是土狗品种,像从城里捡回来的。或者自家子女城里养烦了,下放到乡里来,给娘老子作伴。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同成立齐笑。

上山遇见的第一户人家,免不了过去看看。主人很客气,赶忙招呼喝水,还扯长凳出来,喜滋滋的。门口正在施工,一个工人安装着水龙头,新砌的水泥池子,水源取自高处的山体 ,埋了暗管。春旺干了几十年农机管理工作,跑过几十家村寨,与农户打交道很在行,几句话就聊熟了。既是职业素养,也是一种对父老乡亲的情怀吧。他和成立与主人闲聊 ,我在周围观看,就近还有两户人家,门前堆有沙子、水泥,房屋破旧 ,似在准备修缮。今年是脱贫攻坚第二年 ,各级政府都加大力度争取达标,危房改造是首要任务,电通、水通、路通等等,都在一一落实,包括厕所改造,国家花费了不少资金。山上是条大路,还算平整,尚未硬化。路边一辆摩托,是干活师傅从山下骑上来的,说是很远。我们不想走回头线路,商量从大路下行,也考验一下自己。考虑还有几小时路程,少许休息,别过主家正欲离开,不声不响地过来个老妈妈搭腔招呼,是个邻居。病病歪歪的模样,低弱的声音里尽显诚意。其实,两家都是一个老人在留守,情形相同,情况各异。孤居苍茫山岭,寂寞无助,除过几声鸡犬,有客临门是很新鲜的。寒暄一回,她挥动手臂热情道别,衣袖空荡荡的,苍瘪的脸上几许笑意,令人想起家中的老娘,心里顿生酸楚。都说山野清净空气好,鸟语花香如世外桃源,可缺了人口就没有活力。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相亲相近相互帮衬,孤家寡人就弱了力量,绝了生趣。举目四顾,对面山连山, 背后山掩山。

沿着宽阔的大路走,一边是沟壑,一边是崖壁。成立受单位委派参加扶贫,是某村的驻村队员,山村情况较熟。我们且行且议,关于扶贫,关于移民安置等等,最终都回归到财政支出上。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不好解决也要解决,这次国家下了很大决心,费了很大财力。看看脚下通车的道路,这么高的海拔,都给修上来了,仅把路基挖好,少了几百万不行。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赶上了好时候,退耕还林拿补贴,还有医保、低保,真的可以,他说。

弯越绕越大,路越走越陡,断续见得几家人户。由于地形限制,平地匮乏,村宅很少有连成片的。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平地,能在平地建房是种福分,全靠天赐。横看成岭侧成峰,城中看山,只见得一个侧面。一旦登顶,视觉大变,只感到自己的浅薄与片面。山,既是一个集群,又是一个整体。有对立的时候,也有牵手的时间,延绵苍茫处,横亘天地间。像人一样,更多的时候,它们抱团取暖,不可撼动。镇上有村,村上有组,集中居住是种必然,扶贫移民安置点的建设也是这种考虑。沿途几处拆掉的房子,断墙残瓦,原来的主人已经迁走。

坡上的植被以灌木为主,荆条、黄栌、刺藤、野冬青,马桑等都是野生,还有松竹。院前垄头多数是核桃、柿子、花椒,枣树、皂角、银杏等有实用价值的。柏树几乎家家都种,挺拔高耸遮天蔽日的,很多年方能成才,是最好的寿木。这是山乡的一项民俗传统,也是大自然的一份馈赠,无论贫富。

一处转向的大山弯里,路边一排老屋。古木参天,山溪侧卧,竹枝摇曳。走的实在乏了,喊叫主家一声,赶紧落座在院坝凳子上。出来一老一少,倒水泡茶自若,像是经常接待落脚歇气的过客。抽烟的时候试递给老太太一只,她接住就点燃了。门口摆了十几盆兰草,男主人养的。说喜欢这个,还参加了县上的兰草协会,有时候出去交流。忽而想起朋友小林,也是个兰痴,一提姓名他们认识,交情还不浅,都到家里喝过酒了。老屋几大间,说是住了三代人了,坚固完好,看的出来过去曾是大户人家。由于老娘不愿意搬迁,当儿子的只好留下来同住,一对儿女上学出去后都在大城市工作,男主人很乐观也很自豪。饶有兴致的聊了一阵,又该出发了,真还有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不舍。

黄昏时分,我们翻过最后一个山头。几户人家,大人孩子都有,一头黄牛拴在树下吃草。新建的养猪场白墙铁栅,规模不小,应当属于扶贫项目。下山的路面都已筑了水泥,有辆小车停在高处。再往远处俯视,小路蜿蜒成一条白练,串接零散的各家,有袅袅炊烟腾空飘飞,难得的景象和诗意。

晚上7点出山,天已大黑,抵达嘉陵江荷叶坝大桥。回城尚有10里路途,饥肠辘辘实在走不动了,电话喊朋友开车过来接回,进店煮酒,为登顶成功几个庆祝了一回。

麻阴山是小城边上的一座大山,也是一个山村的名字。原来生活着几十户人家,现在所剩无几。山外有山,山外有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