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永生的头像

宋永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9
分享

读苏轼之四——家风与传承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缺优秀的文人,但像苏东坡这样掀起巨浪的怕是没有几个。

这个被称为“天才”的人,曾有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迈,也曾有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孤寂;曾有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也曾有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安稳;曾有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也曾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情。他怀着一腔热血,而现实总会泼他一盆冷水,但这个乐观的天才从未被上天打败。每每陷入绝境,他却总能绝处逢生。这,便是苏东坡的本色。

苏东坡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少不了苏氏家族优良基因的传承。

苏轼的高祖苏祜生于唐哀帝天祐二年(905),死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他的生平遭遇,基本与五代时期相始终。这个长达七十年的战乱时期,苏祜依靠自身的精明能干,为苏家的崛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苏祜虽然在五兄弟中年纪最小,却最贤明,并以才干精敏而见称。)高祖身上这份“才干精敏”,无疑也遗传给了苏轼。

苏轼的曾祖父苏杲,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944),死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排行老四。他为人乐善好施,以孝敬父母闻名于乡里。他对兄弟和睦友爱,对朋友重情守信。在乡里,无论远近亲疏的人,对他都很敬重。话说,某年闹灾荒,他卖田接济乡里。秋收之后,乡亲们归还粮食,他却是不肯接受。因为屡次这样,竟然破产了,但他却从未后悔,反而更加乐善好施,“默默无闻”地帮助穷人百姓。

苏序,苏轼的祖父,字仲先,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逝世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那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而苏序则在母亲宋氏的严格教导下完全继承了父亲的精神遗志。

苏序为人和善朴实,待人谦逊厚道。苏家到了苏序这一代,家境已经相当富裕,但仍旧像父亲苏杲一样,乐善好施,勤俭持家。平日里,他喜欢结交一些朋友,并不在乎对方的身份贵贱。面对士大夫的时候,他表现得十分恭敬,就有人讥笑他趋附权贵。其实,他面对一般村夫,也一样的谦逊厚道。苏序的这种低姿态,低到了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步。苏序知道厚道的人做事沉稳,他更懂得放低个人姿态,人生道路才能走得宽阔稳当。这一点,苏轼也继承了祖父。苏轼后来也说:“我家韦布三百年,只有阴功不知数。”(《石芝》)

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自然也有受之于家族的无形影响。“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看;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苏家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间接地铺平了苏轼诞生的文化之路。

苏轼一生创作颇丰,宦海浮沉却不改鸿鹄之志,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字里行间涤荡着旷达磊落的豪迈之气,流芳千古,给人以温暖的慰藉。坎坷的仕途,过多的逆境,使词人对人生有了更痛彻心扉的思考,荣辱沉浮却能坦然自若、泰然处之,形成了苏轼特有的迷人魅力和超时空的特质和价值。自觉性和独立性是其文化人格的表现,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释的超然出世集于一身,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事,这种超生死、齐得失的人生哲理,铸造了历久弥新的苏轼文化人格魅力,是历代历朝文学家不断效仿和探究的典范。

像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特,立意深远。既有对之前中秋风俗的承继与总结, 又对后世的中秋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诗词方式的固定, 以它广泛传唱易于流传的形式,为中国中秋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此苏家,如此苏轼,实为可敬可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