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暴突出地面的大块树根上,艳宁仿佛听见大地被根块缓缓撕裂的声音。
夕阳把天边洇染成一片橙红色的锦缎,滚烫的火球往西边下沉时,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在这个版图活像蠕虫的地方工作,她感觉自己也像蠕虫似的。本来远离家国就让她觉得自己是条受伤的虫子,也因此选择外派到这个以吴哥窟闻名于世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把“高棉的微笑”延伸了上千年,如此坚实的微笑与其说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不如说是大自然的馈赠。
盘根错节在废墟上的高大树木让艳宁震撼和伤感,同样是山水相依,她的家园——一个地肥水美的村落,在一个深秋暴雨的夜晚被泥石流活活掩埋,傍山处的村户近三百人无一生还。
让她感觉诡异的是,发生灾难前的那个傍晚,她曾收到家人发来的照片:已下沉的夕阳把艳彩留在天边,丝缕状的云绪贴在上空;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家人被送到天国去了。
来到异国他乡,当废墟中佛塔的微笑紧揪着她的心时,她反复问的只有一句:您是如何活下来的?
在暹粒最豪华的酒店里工作,艳宁每天看着游客人来人往,而往往让她注目的是来自祖国的同胞,他们的欢声笑语同样紧揪着她的心。
一个初夏的清晨,酒店大堂阅览书架上一本陌生的书进入了她的视线——《今夜的冷雨像是眼泪》。
她四周打量着,一辆大巴正停在酒店门口,她若有所思地抱起书奔出去。此时车子已启动,一名肩披红纱巾的女子从座位站起,朝她招招手。
她目送大巴远去,才发觉昨夜打搅她清梦的雨声已停息,世界像是明白人们要相互表达的深意。
当晚艳宁阅读这本仿佛从天而降的书,面对地震灾难的人们坚忍地告诉她:“苦难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更加的珍视生命。”
她含泪望向窗外,安谧的夜风正柔柔地抚向她的脸庞。
从此,酒店大堂里多了一本来自祖国的书。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抚慰过程。几个月后艳宁接待了一位来自中国东北的残疾女子,才明了自己难以面对的不仅是失去亲人的伤痛,更痛的是愧疚。
因病残障的女子把著书《四季的长裙》放到书架上,被爱人抱着上下车的她怀着莫大的期望——穿着亲手缝制的裙装去游览世界,把特别的美展现给世间。
她看着女子,回想自己受益于扶贫助学,才得以到城里读中学并成为山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
从一名住校生到拥有自己的小套间,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似乎就是一处高楼层居所,也因此不愿多看几眼老家的泥砖平房。
泥石流灾难后,她觉得自己就活该是一条流离失所的虫子,这是家乡的土地在惩罚她。
告别时女子问她:你想家吗?
她垂下头,无言以对。
同样的问话出现在一个初秋的傍晚,艳宁跟随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一支组队来到洞里萨湖。
站在一名老摄影家身后,循着他的镜头望向水天相连的远方,潋滟的天色把大地染得异常美丽。
她答非所问地说:夕阳再美,之后还是黑暗。
摄影家回头看看她:夕阳其实是最沉厚凝重的,因为它积累了一整天的光芒!
她默然。
摄影家又说:就像一个人永恒的踪迹,并非在于一座永不坍塌的废墟,而是他一生中值得纪念的轨迹!
她听着,默默地含着泪。
从这天起,艳宁发觉自己可以重新直面日落的景致了。
深秋的一个上午,来自中国企业家协会的考察团在酒店召开了研讨会,主题为“彩虹工程”的项目围绕古建筑维护、灾后重建及人居环境治理等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坐在幻灯片操纵台旁的艳宁似乎忘记自己是一名工作人员,她的思绪完全被牵引到一幅幅连续出现的画面和发言者各具风格的讲演中。
作为重大自然灾害的案例之一,因泥石流被摧毁的家园猛然间出现在她眼前,时间仿佛瞬时停滞了,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
老家所在的山坡已是焕新的面貌,曾定格在记忆里的夕阳被置换成一幅雨后天晴的彩虹,一轮光芒披洒在山前沉灰色的纪念方碑上。
接下来的几天她感觉自己像在意境中穿梭,一会儿是在老家的山坡前,一会儿是在分布于吴哥城内的大小废墟中。
当会议主持人临别之际把名为《彩虹》的论文集赠与她时,如梦方醒的她才明白,自己无所适从的这些日子里,世界在人们手中正逐步展现出希望的景象……
如同心灵经历了多番洗礼,在这个深冬,艳宁告别暹粒,回到老家。
接应的友人打量着她说:我不再惊奇你曾留在那个“微笑”的国度了,你是在等待来自祖国的相遇,他们分别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艳宁的心释然了,一直压在胸口、让自己沉闷的东西瞬间消失了。
《夕阳》首发《天池小小说》期刊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