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亚华的头像

亚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3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红旗下的茶道》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在五岭南缘粤中北部的丘陵地带上,正是茶山翠绿、茗香浓郁的时候。

我们满怀憧憬之情,来到英德红旗茶厂,位于清远市秀才山傍、建成并投产于1958年的老茶厂。

站在老茶厂高大、方正而素朴的砖砌大门前,仰望竖立在门廊上方迎风招展的九面红旗和“红旗茶厂”苍健遒劲的四个大字,往昔的峥嵘岁月仿佛又回到眼前,为后辈铺展开一幅当代英德红茶从起源到发展的生态历史画卷。

古往今来,隶属韶州的英德县以温暖多雨的季风性气候和有机质土壤,成为历史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英德县进入实质性的开发建设时期。1951年,广东省公安厅为找寻一个适合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场地,派遣政保处的干部到英德县三隅乡考察,发现秀才山一带水源充足,山丘多,村落少,适宜开垦种植,于是报批成立省英德茶场,并于次年8月辟出约20平方公里,成立省第三劳动改造教导队。

自此,英德茶场开垦的号角吹响了。

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他们中有的来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转业或复员的军人,有曾参加农村土改的年轻人和新中国培养的技术人员,还有随从参加建设的干部家属。

面对大片仍有毒蛇猛兽出没的荒山野地,人们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开拓出种植茶树的山地和制茶厂区的用地。

1954年,英德茶场改制为地方国营单位。其间,茶场引进国内著名的茶树良种云南大叶种茶,并试种成功。与此同时,人们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建造起车间、仓库、食堂和宿舍,当代英德红茶的发源地就此诞生了。


带着回顾,我们步入红旗茶厂大门。午后的阳光铺洒在厂区庭院内,高大粗壮的榕树旁,一座支起在半空的巨型棕色茶壶雕塑正倾倒着淙淙水流,顿时,远离都市尘嚣的“世外茶源”之感浮上心头。

沿着去往展馆、车间和礼堂的甬道,我们边走边打量道旁的围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宣传画和标语让人心潮起伏。这是老一辈建设者风华正茂的写照,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把昔日热火朝天的场面定格在后人前行的路途上了。

1959年,英德红茶试制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原中南局陶铸书记的高度重视,随即辟出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创办了英德茶叶试验站,这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

经过科研人员和茶厂工人的研制,四年后,英德红茶被英国女王选为王室用茶,从此蜚声国内外,被誉为“中国红茶之花”。

不久,“文革”浪潮席卷全国,老茶厂因此定名为“红旗”,英德茶场也被指定为下放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锻炼的场所。之后,这里又成为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的重要单位,上万名知青来到这里,其中进驻红旗茶厂的就有一千多名。

新鲜血液的注入焕发了青春活力,人们发挥茶场初建时期战天斗地的精神,拓植茶园、加建厂房和宿舍、改良制茶工序、研制机械、改善生活质量,让这方偏隅之地充满了“洞天福地”的意境。

我们被非凡年代的印记所吸引,来到由旧礼堂改建成的展馆前,两行绿油油的茶树在大门两旁迎候着,一片片润泽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亮丽的光芒。两座茶工劳作的铜褐色雕塑挺立在茶树与茶树的间隔中,恍然间,从土地孕育生长出的何止植物,还有沉醉于劳动、笃志于自然造物的人。

往事是令人震撼的,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变革带来的动荡冲刷着中国大地,而“红旗人”在动乱的年月里却是“动而不乱”,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展现的是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在时光浮沉中一步步走向兴盛壮大。

当年担任红旗茶厂厂长的卢雪镔在回忆文章《我和我的红旗茶厂》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春天,木棉树盛开着火红的英雄花。初夏,揉捻车间两旁的遮阴棚上,葡萄果实累累,那是遮阳降温保湿的措施之一。收青房和萎凋室四周的花圃里种有桂花、玉兰、茉莉花、玫瑰、月季,四季飘香。毛茶仓库和精制走廊旁边的空地用红砖条围成了“英红”两个大字,……。

是的,红旗茶厂率先建起全国第一条揉捻、揉切、解块、筛分机械的联装生产流水线,接着又建起自动化空调发酵室,极大提高了红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英德红茶的制法从古旧繁琐的十六道工序,精简至五道工序:

一、鲜叶——鲜叶采摘的标准;

二、萎凋——用萎凋槽使鲜叶散失适量的水分,增强酶的活性;

三、揉捻——用揉捻机使萎凋叶卷曲成条;

四、发酵——在增湿降温的空调室里发酵,去除青涩味,产生浓郁的香气;

五、干燥——用自动干燥机蒸发水分,使成品气味清爽。

看似单调的工序凝结了技术员和工人们的聪明才智,犹如从古至今人们对植茶、制茶、烹茶和品茶的每道工艺,最终成就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至此,“英红”系列品牌产品诞生了,其中“英红九号”从茶树品种名到红茶产品名,发展成为英德红茶的品牌代表,日后创造出“以一个品种提振整个广东红茶产业”的传奇。

1979年,英德茶场安置了归国华侨一万多人,茶场也因此进入兵强马壮的全盛期,十多万亩茶园实行园林化和良种化管理,制茶总厂下辖五家分厂,茶叶无论培育、制造、出品都达到了国际中上水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是英德红茶被载入史册的光荣历程,我们随着一页页翻开的篇章,来到五、六十年前的生产现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八字形瓦房顶和拱形结构、融入苏联式风格的老建筑,它们就是当年浸润了建设者心血和汗水的车间、试验室和仓库。

走进外墙贴着红五角星、画着巨幅红色壁画的老车间,简朴的木架、粗拙的器具和笨重的机械像在默默诉说着前尘,每个物件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红旗人”在艰苦条件下的劳动智慧。

在车间与车间的连廊中,看着挂在一根根砖砌廊柱上的老照片,感觉荏苒时光里的青春丰彩并未消逝,四周的一切已然成为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华侨文化和中苏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了。

然而,时代变革在持续,也给老茶厂琢刻下饱经沧桑的痕迹。

实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部分国营企业由民营企业接管,以整饬的形态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接受营商的考验和公众评判,其中也包括红旗茶厂。

改制后的红旗茶厂由于经营方面的种种原因,就像被按下时代的“暂缓键”,之后进入了“休眠期”。尽管如此,老茶厂几十年来夯实的牢固根基,使红茶产品保持了上佳的品质。在地方政府的扶持、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研发和多家茶企的共同努力下,英德红茶在茶业界稳扎稳打,以优良品牌的形象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

我们站在厂区中央宽阔的广场上,下午的阳光在西边山脊上空以倾斜的角度照射着红褐色的光滑地面。不由得感叹,这片土地历经了几十年来多少人的踩踏,仍然保留着质朴的原色。

在沉寂的年月里,陪伴着老厂区的除了山水相依间的茶园和不时传来的茶农们劳作的谈笑声,还有自由自在筑巢于车间与库房一角的鸟儿们和已无人侍弄的随意生长的绿植,各种形态的鸟语花香在四季中轮番上演,日月星辰在这里把守着不知何为落寞的等候,殊不知这一守,便过去了近三十年。

光阴似箭,弹指之间,一眨眼,人们在社会变革中迈进了二十一世纪。

此时,曾经的英德茶场已发展成为下辖六个社区和六个村的镇子,沿用了“英红”这个与红茶品牌相关的响当当的名字,当年茶场开创者的后代和七、八十年代安置在这里的归侨成为种茶种果的主力军。

2011年,清远市被定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主体功能区试点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同年,在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品牌颁奖盛典上,英德荣获“国际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和“中国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称号。

为进一步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良载体,把英德作为清远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这一年,由顺德、清远、英德三地共建的经济合作区成立了,朴素的老英德茶场因此展开了建设的新篇章。

根据省发改委印发的《广清一体化“十三五”规划》行动纲领,五年后,广州和清远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

2018年,经济合作区由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接管。区政府从各部门抽调十六名干部组成承接工作组,远赴英德市英红镇,负责园区的开发和运营。

自此,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德产业园应势而起,铺展开奋发的蓝图。


我们是来自黄埔区文联的采访团队,带着“娘家人”对驻外帮扶干部的殷切慰问,走访在新形势和新格局中探索前行的建设者们。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感受到,老一辈辛勤劳作建造起来的茶园和茶厂已和如画如诗的山水一脉相承,而我们也像被时光机牵引着,穿越了七十载光阴,来到一座大礼堂前。

这座由老库房改建的礼堂外墙上,一面红色巨幅壁画在夕阳的光照下,显得异常醒目。画面中有两段文字——“那天,总书记一边喝茶,一边点赞:英德红茶,外形细嫩,滋味饱满”。“喝了英德红茶,不虚此行!”。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远市英德电子商务产业园,这两段文字便是摘自《南方杂志》的现场报道。

这是新时代的红色壁画,与往昔的革命宣传画遥相呼应,时光似乎不曾流逝,新老“红色”融会贯通,赋予新时期百废俱兴的景象。

总书记在考察期间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生态优势,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增强发展的后劲。

2019年,广德产业园创新提出“二一三”(即农工商)产协同发展,提升园区的软硬件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投资项目,在原英德茶场布局了英红科创小镇、中南核心产业区、万洋美妆众创城、奥园文旅城等四大特色产业板块,其中英红科创小镇的区域涵盖了红旗茶厂的老厂区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设的“英德茶叶世界”景区。

英德红茶基地,这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备受瞩目的“时代版图”,以英红科创小镇这一焕新的生态特色板块和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在这里,“沉睡”多年的红旗茶厂旧址苏醒了。作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一幢幢老建筑如同老而弥坚的长者,被改造成为“红色+红茶”双红党建基地和研学、文旅、产业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在这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拥有华南地区保存数量最多的茶树资源圃和茶树基因库,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在茶树种质资源、生态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和质量标准、茶叶产业经济研究以及技术推广服务的权威科研机构。

采访中,我们得知现任红旗茶厂的总经理丘典就是生长在这里的“红旗人”,对父母辈在解放初期的艰苦创业记忆犹新。转眼间,这位在当地茶业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行家里手”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自豪”与“传承”是他在侃侃而谈中一再提到的词语。

在英德茶乡有句老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英德红茶,为曾是穷乡僻壤的粤中北部山区绘制了“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更以它色泽红润、茶汤香浓的特征,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福建闽红并称中国四大红茶。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感怀在坎坷岁月里一步一个脚印拓展出的茶道之路,更感慰在新时代生态产业的建设中,凸显茶文化的城乡融合创新成为振兴粤中北经济的一大亮点,相信具有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人文的生态“茶道”之境将陆续出现在古老的五岭南缘大地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