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爷爷究竟是什么时候患上了间歇性失忆症?
最初我们都以为爷爷年纪大了犯糊涂,丢三落四认错人,甚至把家人当成了陌生人。直到有一天走丢了,要动用警察才找到他。看着蜷缩在巷子里黯然神伤的爷爷,我们都愧疚得很,立刻把他送去医院。
经医生诊断,爷爷的病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走丢的原因是他要寻访记忆中的几位故友。在爷爷病发时的脑意识里,这几位已故的知交还活着。寻访期间,岁月的场景不断变幻,就像演出了一场接一场的穿越情景剧。
对此,我突发奇想:以故友们的名义写信和爷爷交流,也许能让他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再三考虑之后,我首先冒充爷爷的一位郑姓故友写信。这是他年轻时在部队的战友,他们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小郑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了。爷爷是一名卫生兵,曾被派到军医学院进修,转业后,在一家企业职工医院担任院长。
爷爷收到我写的自称老郑的信后,反复看着,边叹气边说:“我就知道你还活着!”
过了两天,爷爷给“老郑”写了封回信,让“老郑”在下一封来信中,详细告知如今的生活状况;接着在信末把如何用手机下载、安装和使用微信的步骤写下来。最后,他叮嘱“老郑”,要学会使用微信,跟上时代潮流,那样他们就可以随时交流了。
这样一封回信让我惊讶之极,我决定按照爷爷的叮嘱,和他作微信交流。于是,我让他在微信里收到一个自称“老郑”的好友添加信息,爷爷添加后,确认“老郑”就是当年的“小郑”时,立刻热泪盈眶。
接下来,爷爷要求和“老郑”视频对话,我便手足无措了。情急之下,我将“冒充行为”告诉老爸。我以为会挨一顿狠训,结果他一脸深思地在屋里来回踱步,
老爸说,爷爷是一名把家人当作陌生人的病号,谁来充当“老郑”和爷爷在手机屏幕里对话都差不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为已故的小郑续写活下来的人生。
我说这个不难,我是传媒公司的文案策划,能让一位故人以故事的形式再生,荣幸之极。
就这样,爷爷的微信朋友圈里又加入了一位病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蔡,当时的老蔡是企业总工程师,爷爷曾为他治疗,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又加入了七十年代死于车祸的一位老校友,还有八十年代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的老同事,最后是前几年病逝的奶奶。
扮演奶奶和爷爷视频对话的是姑姑,结果姑姑没说两句就哭起来,倒是爷爷很通情达理,因为在奶奶的故事延展中,她去陪护患病的曾外公了。
如此,我们和爷爷在微信视频中交流了三个月。大家发现,爷爷在“清醒”时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也不理会朋友圈里那几位“故友”,但在“糊涂”时就会找他们,只是不会再外出到处拉人搭话,而是和朋友圈里的“知交”对话。
定期去医院复查时,医生说爷爷的病日渐好转,虽然间歇性的失忆症状还时有出现,但身体情况还不错。
我寻思,爷爷恐怕是思念过度,一个衰老的头脑装不下八十年人生的林林总总,只好选择性地将认为有用的记忆组合在一起,结果弄得一团糟!
有一天,爷爷在微信视频中对我说:“近期发现视力下降了,岁数不饶人啊!老伙计,你感觉怎样?”
我当时扮演的角色是工程师老蔡,想了一会儿,回答爷爷:“是啊,感同身受!”
爷爷接着说:“我想停用微信这个玩意儿,平时还是动笔写信为好,有急事就打电话,你看怎样?”
我一听,一阵感动涌上心头,连声说:“好,很好!”
坐在一旁的老爸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从微信视频对话回归到写信,你爷爷朋友圈里的故友,从虚无到虚幻的影像,又回到亲人手迹了。”
我想,在爷爷的意识里,我是谁?孙子、故友还是吃瓜的群众?——都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