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亚华的头像

亚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9
分享

从杨家岭到枣园

 景仰圣地延安,是从小就有的向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遥远的西北大地带来的印记便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红色之路,这条路一直绵延至今,铺展在脚下。

陕北延安的6月,暑热与阵雨交错着;我到达的当天,细雨连绵不绝,把盘桓多日的热浪消释下来。

站在杨家岭的泥土路面,看着飘洒的雨点在滴入黄土路的一瞬即被吸进平整的泥地里,仿佛脚下的土地正通过脚掌心,向身心传递着滋润的欣喜。再望向塬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很难想象当年因为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将驻地从凤凰山迁移此地的情境。

时光回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历时两年的长征。经过二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三百八十余次战斗后,中央红军于1936年10月会师陕北,从此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至西北大地;而作为咽喉要塞的延安,则成为中共中央驻扎的地点。

今天的杨家岭是安谧的,即便身穿粗布灰色军服正集训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脚步,高喊着响亮的口号,都没能搅扰这片得天独厚的村落所特有的平和安详。

这个曾经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从1938年11月起,成为中共中央的中枢所在地,自此一条蛰伏的巨龙坐镇在大西北的山隅间,于贫俭中修整并逐步扩大长征后的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翻云覆雨的近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1937年至1945年,中共中央在艰难困苦中领导指挥了残酷的敌后抗日战争,人民军队以巨大的牺牲,重挫暴戾的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近百万平方公里,解放民众1.2亿多人口,为保卫中华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规模空前的诸多战役中,消灭国民党几百万军队,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的全国领土,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望历史进程,杨家岭的人们是繁忙而处于警备状态的:在简朴的窑洞从事理论工作、确立并指挥中国革命大方向的的毛泽东主席,辗转于住地、战区和南泥湾的朱德总司令,开展敌后工作、推动整风运动开展的周恩来总理,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进行干部管理工作的刘少奇同志,带着世界关注的问题前来延安访问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率领南洋慰劳团来延安考察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

历史应验了陈嘉庚先生到访杨家岭后由衷的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那是1940年5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前来考察的陈嘉庚先生,他从山坡下开垦的菜地里采摘蔬菜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而最终打动这位华侨领袖的正是主人简朴的生活作风。

中国的希望便是在生机勃发的态势中一天天壮大。两年后的5月,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落成不久的中央办公厅楼里召开,九十多名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在这里热情洋溢地学习交流,期间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歌剧《白毛女》的演出和颂歌《东方红》的改编便是这次座谈会后的创作。

也是在这一年,可容纳千余人的中央大礼堂开始修建。由中央机关的同志们动手建成的中央大礼堂庄严肃穆而不失古朴典雅,在这里,时间仿佛永远停留在当年它所装载和经历的盛况中:1943年陕甘宁边区劳模招待大会;194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南下干部;负有盛名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召开,代表了全国121万党员的755名代表见证了新党章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的确立;1946年中共中央为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寿辰祝寿活动。

历史就这样在这个时段和地段凿下了深刻的烙印,让多年后的我在苍郁的浓荫下,流连于一孔孔窑洞、礼堂和屋宇间,在回顾和慨叹中感知昂扬奋发的先辈对中国革命的谋略和努力,他们亲切而富有朝气的身影仿佛就在身边,擦肩而过的一瞬,来自他们身心的余热散发开来,浸润着身体,感动于心间。

随历史的现状一起遥想过去,感同身受的是前人为大众江山社稷所做的艰苦斗争和牺牲,无论对当中某些事件的评判出于客观还是主观,肯定亦或否定,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他们创造和铺设的史实延展,历史似乎不曾翻篇,而是硬朗堂然于眼前,让一代代后辈为之感怀、震撼!

这个六月天,雨淅淅沥沥的就像感天动地的抚慰,洒进本就润湿的心深处;放眼望去,前人的英魂像是也因感动而泣泪不止,苍松翠柏和花草菜蔬接应着满天地的纷纷扬扬,厚实的土黄色建筑则默默吸聚着这般抚慰,深挚而久远地把奋进的精神聚拢起来。

带着历史书本里的延安,我走进现实风貌的延安,投身于杨家岭,让自己成为时光验证下的一分子,步履跟随前人的足印,汇入历史时间中进出这座村落的幢幢身影,承载的是对世间充满希望的杨家岭,在走向下一个历史驿站前,杨家岭向我举起的手臂不是告别,而是敬礼!

跟随伟人的足迹,我来到枣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杨家岭迁往这里。

枣园和杨家岭的村落式素朴相比,是别样景象的,庄园式的安谧带来一种祥和感。在连片的绿茵间漫步时,雨渐渐停了,午后的阳光悄然铺洒在树木花草上。回想起像泣泪不止的杨家岭,此刻的我带着先前的寄望,和枣园的一切共浴在太阳下了。

枣园曾经是破落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收为公有后,又陆续修建了房舍窑洞,栽种了果树花草。位于庄园中心的书记处小礼堂以它简朴的样貌,见证了当年国共谈判期间领导人在此作出决策的情景;同样见证了领导人风采的是位于半山坡上的“品”字形房舍和窑洞,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战略和国情等重大问题;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和刘少奇等领导人辗转于此地和危机四伏的战区,将革命局势一步步往前推进。

在不同境地的安谧中,感受到的是相同的感怀和震撼,这种感受并不新奇,中国革命历史在这一阶段中,党中央继续领导全党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筹备;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指挥和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我站在植物繁茂的山坡上,眼前是盛放的枣花,透过高大的树木枝叶,看到络绎不绝的游人徜徉在房舍和园林间,不约而同的缅怀之情荡漾在这座质朴而葱郁的庄园里。

从山坡右侧,我沿着“幸福渠”漫步前行。这条建于1940年4月的灌溉渠长6公里,可灌溉土地1400亩;有了这条渠,望天打卦般的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故名“幸福渠”。

有感于这条在浓荫掩映下并不起眼的“幸福渠”,就像在艰难困苦中为民族命运争取一渠“幸福水”的中国劳苦大众,在经历了近代中国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运动、中国工人阶级运动、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直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历史性转折的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后,驻扎在陕甘宁边区,以一渠源远流长的“幸福水”,流向全国各根据地,最终汇成滚滚洪流,蔓延中国大地。

历史篇章翻到这里,再次回望圣地延安的革命岁月和中共中央辗转多处的旧址,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驻扎在贫困的大西北,从1937年到1947年这并不算长的十年间,将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根本上扭转了局势,当中如洪流般的大众拥戴形成了强有力的历史趋势。

我是生长在新中国六十年代的“水分子”,带着成长阶段中对社会世态、民众评判和个人观点来回顾和审视先辈的努力和奋斗,触动至深的是和平环境下的人们若随着先辈被放置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那么生命在此时就是生死存亡的搏击,而相互间的置问是:我们会往哪里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去往延安,从苍松翠柏的杨家岭,来到幸福渠水源源的枣园。世事带着感动汇入缅怀的洪流,声势浩大的中国革命史实赋予了新世纪一个继往开来的期盼。

历史上的从杨家岭到枣园,中国革命风暴的总指挥带领劳苦大众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逐步推向光明!

今天的从杨家岭到枣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验证着时下步履的坚实,前人坎坷的奋斗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穿越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前赴后继。

告别之际,我站在延河边,遥望阳光下的宝塔山,在山河相惜中体会到的是瞬间的永恒。我深知,历史的瞬间赋予先辈的是坚定的步伐,同样地,我们领悟到的是来自先辈足迹的信念,这信念将引导后辈奔赴更广阔的山河大地,将一代代人们的夙愿和希冀,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