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忆的头像

萧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7
分享

老街小记

老街小记

 

斜阳细巷,柳青云淡。

四月榆林的老街有着非同一般的柔婉。步履,不便轻快,慢悠悠一些,跟着芳草的摇曳,嗅着古街的槐花香,更有一番滋味袅娜于心间。

街是主脉,东西数百年的巷子,是支脉。老街的心跳,就是枝头上下跃动过着童年的鸟,叽叽喳喳,把老街叫得愈发青翠。树是腰身粗的槐树,隔七八米就有一棵,它们枝叶繁茂,把老屋的多一半都遮掩。树下是围拢着树干的正方形仿古条石,多有游人坐在上面,谈论着老街逝去的峥嵘年岁。从枝叶间跌落的阳光,贴心地附着在人们的衣物上,那形状不一的光斑,许是经过年月的浸泡,也有了些许陈旧。

小巷两边,均为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推门而入,照壁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每一笔走向,每一个仙瓶飘云,都显得古朴沧桑。照壁旁的墙体,都有一个神龛,具体安居着哪路神仙,我不得而知。神龛前并无上书神仙官职名讳的牌位,但香烬满炉,仿似主家还在虔诚供奉。

吕二师下巷有一方吕氏家族的院落,直至现在,仍清扫得纤尘不染。院内一棵老树苍翠直挺,亭亭如盖,有遮住巷陌的架势。每次遇过,都有行人驻足细辨院门斑驳的石碑。院子曾经的主人,受过康熙皇帝的恩典。门楣上木匾题词榜眼及第,字体苍俊,犹如神来之笔。大门两侧书写一副对联:明至清十三代家无白丁,文供武子孙曾世受皇恩。此对联为康熙皇帝书写。巷口也悬着一张木匾,上书榆林吕二师下巷,为毛泽东亲笔题写。吕氏院子可谓来头不小。

小巷清幽,砖砌的路面,更添了一些岁月的蹉跎。吕二师巷口,有一爿小店,门匾用篆书书写,笔者才疏学浅,不能辨识。单从玻璃窗后一座座小巧玲珑、形神兼备的石狮,也能看出店主应为一隐姓埋名的民间石艺传承人。

一个瘦弱的中年男子坐在小店门口,他脸上石头镜片的后面,是一双透澈的眼睛,有着月华般的清亮。一头苍色的头发梳在身后,随意地扎着。有汗水顺着鬓角滑落。他手中的铁锤和长錾在石头上敲敲打打,石头已有了石狮的雏形。路人似乎已见惯不惯了,路过乜斜一眼,很快把眼睛放在其他地方。但也不乏有人止步欣赏,多为学生。我站在他面前,拿出手机,按下快门,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时,一对年轻男女衣着光鲜,男的肤色白皙,头染日落黄,女的点唇描眉,鼻梁前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有一些文学女青年的味道。她面庞恬静,看得出神。而男的显然已经有些不耐烦,他的头像安了轴承一样,四处咕噜噜转悠,终于不能忍受,在空气中扔下一句鼓捣石头的老石匠有甚看的,便强行拉走女的。这话像一根灼红的针尖刺入石艺人的内心,他听到后面露苦涩,小心翼翼将未成形的石狮放在地上,抖了抖身上的石屑,深情呆滞地走进小店,反锁店门,拿起一壶茶水,坐在石桌上,无声地品茗起来。

那一刻,我看到一个落寞的身影孤身而坐,脸容木然。但我知道,那茶水的苦涩里,才是生活的真。

我的心里,漫过一抹层次不平的苦楚,近半个时辰,他的石头小店内,竟没进去一人,也鲜有人与他攀谈。我猜想,他应是一个寡语的人,惜字如金。

老街上,像石艺人这样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城市的喧嚣处,择老街而居,伴着日攀日坠,把一生掺满汗水的时光写进树的年轮里,写进屋的瓦当里,也写进时间的永恒里。

光影晃动,有一些东西,总会被时代洗涤,在不甘中没落,在静寂中隐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