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朱婧写过一篇散文《读中文系的人》,文题取自另一位中文系老师林文月先生同名散文,文章回忆说:“少年时期的文学生活,那些读中文系的人领我走过的路,像行进的火车车窗外的风景,闪过少年的我的眼前,我可能睡着,可能遗忘,可能彼时无法完全理解,但事实上,那些风景永远不曾熄灭,它们像接连点燃的火柴,微光连续起幽暗中亦明亮的路,指引我走到这里。”
这段文字,让我一见如故。我也是一个读中文系的人,我也是曾经被指引与照亮的人。只是惭愧得很,我当年选择读中文系完全是因为我的数学不好,想学英语专业又因为性格内向不爱开口而作罢。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却会暗自庆幸,幸好当年读了中文系,它已慢慢、慢慢地成了我一生的热爱所在。
时光倏忽,这个夏天,朋友的孩子也到了选择专业的紧要时期,她四处寻求建议,也算是为人父母的一项幸福的烦恼,那么,孩子的意见是什么呢?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多到眼花缭乱,孩子们的专业选择,却似乎仍然应该以孩子所擅长以及所热爱为价值参考,又或者,以排除法,不能和可能一一排列,最后的选择自然水到渠成,皆大欢喜。
很多时候,看起来复杂的选项,若不急不躁,静下心来细细想过,便会明白,当下的选择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
和我一样当年选择读中文系的人,他们后续的故事又是怎样呢?
时光倒退回来,那时候,最热门的专业,是生命科学、计算机、法律、新闻,还有外语专业,我一位老乡是法律系高材生,周末我们一起去听讲座,回宿舍路上,听他滔滔不绝讲一些法律专业知识,我常常为自己插不上一句嘴而自惭形秽。学中文的四年,也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四年。没有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有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读书。我们的学校有一座非常漂亮古老的老式图书馆,琉璃屋檐,灰色大理石建筑,四壁是阔大的落地窗,我和我的中文系同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图书馆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至今想起来都激动不已,那是太美好的青春年华。
大学毕业后,我随男友来济南,而后定居济南,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竟渐渐开始了写作生涯,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当年读中文系沉浸式的阅读无疑是我日后写作的根基。阅读,在阅读中的思考,无论严寒或酷暑笔耕不辍,全力以赴的执着与勇气,这些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至今滋养着我,激励着我。
我的同窗好友们,最励志的是Peony,大学时,我曾与她击掌为盟,大学毕业后一起去西部支教,抱歉得很,我那时候百分百的恋爱脑,一毕业就结婚,西部支教也就不了了之。Peony却志向坚定,孤身一人去偏远山区整整当了一年中学老师。后来,更是意志顽强,不折不挠一直读到比较文学博士。当年一起在著名的樱花城堡下留影的中文系女生,只有她始终不曾动摇过对文学的热爱。她功底最深的是古典文学,但现在,她对西方文学造诣日深,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已打通东西方文学的任督二脉,是让我们深深敬佩的存在。
Plum是一位爱笑的女生,一笑起来眉眼弯弯,妩媚动人。Plum本科毕业后考取教育硕士,后去高校当辅导员,聪明,热心,热情,是深受学生也深受我们这群老同学喜爱的花儿一样的女子。这之后,Plum又考取心理咨询师,线上线下忙碌着心理咨询工作,她的口才一直很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当年读中文系所学并未白费。
另外两位年龄较小的Rose和Tulip思维活跃,不走寻常路,进公司做了白领丽人,文学于她们是人生路上华丽的点缀,她们后来的人生另有一番旖旎美丽的风景,与文学无关,但文学所蕴含的素养与审美无疑都令她们受益匪浅。Rose喜欢带着老人孩子全世界旅行,Tulip则有一座漂亮的庭院,四时盛开着明媚的鲜花。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些当年读中文系的人,并没有多么耀眼的成绩或成就,不过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年轻人,选择了一个冷门学科,自得其乐地读了四年书,尔后,因缘际会,各自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我们却无一例外地知天乐命,在自己的小天地努力、充实、知足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所学的专业,所遇到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我们,但真正决定我们是谁,我们去往哪里,我们未来的人生如何,那个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你我日复一日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你始终要追寻的方向。
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叫“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一个小鼹鼠渴了,去一条小河沟喝水和去长江喝水,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它的目的,都无非是填饱肚子而已。在自我重塑最重要的年纪,专业与专业的差异,远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无论你读的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你持之以恒的努力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六七月的盛夏,风是燥热的,人也是躁动的,我们很容易会陷入心理懈怠与自我质疑中,或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或踌躇不前,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朱婧老师说:“鸡生蛋也好,蛋生鸡也罢,关键在,鸡得是真鸡,蛋得是真蛋。”我们选择专业,专业也在选择我们,我们与专业彼此成就。你要拿你所有的去换你所要的。
荆榛蔽芾,亦产蕙兰。这个夏日,祝愿每一个年轻的你,都找到自己的方向,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指引和照亮后来的人。
(原载《齐鲁晚报》青未了新阅读202407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