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久居小村糊里糊涂的老太太来说,75岁还能出国,这事本身就足以让她睡不着觉
老妈要出国,还没走出门就已“满城风雨”。
一天,弟媳妇忽然来访,神秘地问:“姐,你要领咱妈上哪儿?”
“俄罗斯啊,下个双休日去。”
她一拍大腿:“咱妈来电话说要上澳大利亚,还坐火车去,还三天就回来。”
其实,不管是上俄罗斯还是去澳大利亚,对于一个久居小村糊里糊涂的老太太来说,都差不多。75岁还能出国,这事本身就足以让她睡不着觉,要给所有熟人打电话显摆显摆。所以,这次我邀请她一起去俄罗斯,她没像以往那样一口回绝。
她本来不怎么愿意跟我走。一是觉得我太败家,总花钱;二是觉得飞机、轮船都不安全;再有,跟我出门总得听我的,看见空饮料瓶子也不能捡回来,塞在包里又总被翻出来“收缴”,不自由。
我游说她,有位老太太跟她同岁,也去。见她表情有点松动,我赶紧追加一句:“人家可是识字的,还上过班,跟你一样有文化。到时候,你俩还是个伴儿。”
她明确地点头:“行,那我跟你去。”
等我再回家,一见面她就塞给我一卷子钱:“这是一千块,不能总让你搭。”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回见她如此敞亮,动真章了。
我有点不耐烦:“人家俄罗斯不花你这个钱。”她有点不知所措。我妹在旁边挤眼睛,让我先收着。我心一软,也就没客气。
出发那天我去接她。鼓鼓囊囊,好几个等候已久的拎兜堵在门口。塑料袋、布兜、纸袋,煮苞米、小园柿子、小苹果、爆米花、小灵通电话、大门钥匙、水杯、降糖药……
苞米和柿子是邻居听说她要出国特意送来的,大热天被她放在冰箱外面已经焐馊了。她眼巴巴地看着我恶狠狠地扔掉一样又一样,好在还手下留情把三张发面饼塞进拉杆箱。那是她早上特意烙的,实在没忍心扔。出远门要带上几张烙饼充饥是她年轻时的认知。
我挑挑拣拣留下必要的物品,包括儿媳妇送她的包,压箱底好几年,这回终于舍得拿出来了。
在车站,老妈不仅见到了跟她同岁的赵大姐,还见到了一起出门的很多人。她俩又论生日,又唠孩子,一见如故。
我一一介绍,这是刘队长,这是李教授,这是李作家。她频频点头,很认真地默记每个人的姓名。
出发前,在候车大厅照合影,老妈张嘴一喊“茄子”就暴露了欢乐本色。后来,我们拍了很多合影,这“茄子”也是越喊越响亮。
火车上,老妈来回都是下铺。取票前我也担心过。刘队长说,没事,到时候大伙儿串一下,我这儿有张下铺,不行我这张给你母亲。
在俄罗斯小城里,我们走丢了,刘队长心急如焚。他说:“倒不怎么担心你们,就是担心你母亲,也不知把老太太给领哪儿去了,多走了多少路,累没累着。”
老妈并不知道这两段插曲,但她始终坚称队长是个好人。她虽然有点老了,但还挺识人的。
她对李老师印象特别深刻。“那个姓李的大学教授,讲话有水平,不一般。”老妈挎着赵阿姨的胳膊在后面说悄悄话。
火车上,李老师跟我们唠嗑,她躺着假寐。其实,一火车的贴心话她全听进耳朵了,听到高兴处,就闭着眼睛笑。
她最爱听李老师教导我:“不能老管着妈妈,得叫她随便一点儿,想干啥就干啥。”老妈说:“你听听,又有文化,又和气。”
李老师给我们讲诗她听不懂,但知道诗作者的媳妇儿就是那个叫“小兰”的大个儿,会唱俄语歌,儿子和媳妇儿都是博士。
老妈对作家也高看。酷热的俄罗斯,大伙儿口渴难耐又破不开卢布零钱,作家两口子守着饮料摊儿请每个人喝格瓦斯。她说:“你姓李,是个作家,你媳妇儿也姓李,叫李雷,雷锋的雷。”
很快,老妈就把谁和谁一家对上号了。还有一大个儿最能干活,挨个给搬行李,不嫌累。她随大伙儿叫他网名“老游击队员”,但总随意篡改,有时叫“老游击队”,有时又喊成“老游击队长”,估计她认为这么好的人,应该给提拔当队长吧。
当她听人夸我文笔好的时候,脸上乐开了花,从此又多一“毛病”,总爱趁我不在旁边的时候,上赶子问人家:“你读过崔英春的文章吗?”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想想李老师的教导,忍了……
老妈说出门净遇到好人。有人给让座、有人帮开厕所门,有人走哪儿跟哪儿,形影不离,比自己的老姑娘还好。
去俄罗斯人家做客,我妈一眼就发现小院的西红柿都红了。她说,他们人长得高大,但吃饭都排队,不吵闹。
老妈在家就是个“讲话控”。车上,导游介绍当地风情,李老师解读诗歌,“老游击队员”分享救生常识。听着听着,她就有点儿跃跃欲试,小声“请示”我:“讲讲健康行不?”吓得我赶紧制止。
最后一晚聚餐,我这憋了好几天的老妈终于如愿讲上话了,声音响亮,滔滔不绝,获得一致好评和热烈掌声。回房间,老太太心花怒放,边哼小曲儿边在小本上记录,都上哪儿去了,看见啥了。
转眼就该回家了。候车大厅,老太太挨个道别,拍拍这个肩,拉拉那个手,恋恋不舍。
到家第一件事,把外国烟和外国糖送给那些给她拿苞米和西红柿的邻居们。晚上不等她老姑娘下班,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敏啊,我这次出国,遇上那些人儿都可好可好了……”
“你嘱咐我的,我都记住了,没瞎说话,跟这些文化人,我讲的是健康。”
“你大姐也变好了,不呲儿我了!”
“下次,要还有这事儿,还是这伙儿人,我还去!”
对于一个久居小村糊里糊涂的老太太来说,75岁还能出国,这事本身就足以让她睡不着觉
老妈要出国,还没走出门就已“满城风雨”。
一天,弟媳妇忽然来访,神秘地问:“姐,你要领咱妈上哪儿?”
“俄罗斯啊,下个双休日去。”
她一拍大腿:“咱妈来电话说要上澳大利亚,还坐火车去,还三天就回来。”
其实,不管是上俄罗斯还是去澳大利亚,对于一个久居小村糊里糊涂的老太太来说,都差不多。75岁还能出国,这事本身就足以让她睡不着觉,要给所有熟人打电话显摆显摆。所以,这次我邀请她一起去俄罗斯,她没像以往那样一口回绝。
她本来不怎么愿意跟我走。一是觉得我太败家,总花钱;二是觉得飞机、轮船都不安全;再有,跟我出门总得听我的,看见空饮料瓶子也不能捡回来,塞在包里又总被翻出来“收缴”,不自由。
我游说她,有位老太太跟她同岁,也去。见她表情有点松动,我赶紧追加一句:“人家可是识字的,还上过班,跟你一样有文化。到时候,你俩还是个伴儿。”
她明确地点头:“行,那我跟你去。”
等我再回家,一见面她就塞给我一卷子钱:“这是一千块,不能总让你搭。”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回见她如此敞亮,动真章了。
我有点不耐烦:“人家俄罗斯不花你这个钱。”她有点不知所措。我妹在旁边挤眼睛,让我先收着。我心一软,也就没客气。
出发那天我去接她。鼓鼓囊囊,好几个等候已久的拎兜堵在门口。塑料袋、布兜、纸袋,煮苞米、小园柿子、小苹果、爆米花、小灵通电话、大门钥匙、水杯、降糖药……
苞米和柿子是邻居听说她要出国特意送来的,大热天被她放在冰箱外面已经焐馊了。她眼巴巴地看着我恶狠狠地扔掉一样又一样,好在还手下留情把三张发面饼塞进拉杆箱。那是她早上特意烙的,实在没忍心扔。出远门要带上几张烙饼充饥是她年轻时的认知。
我挑挑拣拣留下必要的物品,包括儿媳妇送她的包,压箱底好几年,这回终于舍得拿出来了。
在车站,老妈不仅见到了跟她同岁的赵大姐,还见到了一起出门的很多人。她俩又论生日,又唠孩子,一见如故。
我一一介绍,这是刘队长,这是李教授,这是李作家。她频频点头,很认真地默记每个人的姓名。
出发前,在候车大厅照合影,老妈张嘴一喊“茄子”就暴露了欢乐本色。后来,我们拍了很多合影,这“茄子”也是越喊越响亮。
火车上,老妈来回都是下铺。取票前我也担心过。刘队长说,没事,到时候大伙儿串一下,我这儿有张下铺,不行我这张给你母亲。
在俄罗斯小城里,我们走丢了,刘队长心急如焚。他说:“倒不怎么担心你们,就是担心你母亲,也不知把老太太给领哪儿去了,多走了多少路,累没累着。”
老妈并不知道这两段插曲,但她始终坚称队长是个好人。她虽然有点老了,但还挺识人的。
她对李老师印象特别深刻。“那个姓李的大学教授,讲话有水平,不一般。”老妈挎着赵阿姨的胳膊在后面说悄悄话。
火车上,李老师跟我们唠嗑,她躺着假寐。其实,一火车的贴心话她全听进耳朵了,听到高兴处,就闭着眼睛笑。
她最爱听李老师教导我:“不能老管着妈妈,得叫她随便一点儿,想干啥就干啥。”老妈说:“你听听,又有文化,又和气。”
李老师给我们讲诗她听不懂,但知道诗作者的媳妇儿就是那个叫“小兰”的大个儿,会唱俄语歌,儿子和媳妇儿都是博士。
老妈对作家也高看。酷热的俄罗斯,大伙儿口渴难耐又破不开卢布零钱,作家两口子守着饮料摊儿请每个人喝格瓦斯。她说:“你姓李,是个作家,你媳妇儿也姓李,叫李雷,雷锋的雷。”
很快,老妈就把谁和谁一家对上号了。还有一大个儿最能干活,挨个给搬行李,不嫌累。她随大伙儿叫他网名“老游击队员”,但总随意篡改,有时叫“老游击队”,有时又喊成“老游击队长”,估计她认为这么好的人,应该给提拔当队长吧。
当她听人夸我文笔好的时候,脸上乐开了花,从此又多一“毛病”,总爱趁我不在旁边的时候,上赶子问人家:“你读过崔英春的文章吗?”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想想李老师的教导,忍了……
老妈说出门净遇到好人。有人给让座、有人帮开厕所门,有人走哪儿跟哪儿,形影不离,比自己的老姑娘还好。
去俄罗斯人家做客,我妈一眼就发现小院的西红柿都红了。她说,他们人长得高大,但吃饭都排队,不吵闹。
老妈在家就是个“讲话控”。车上,导游介绍当地风情,李老师解读诗歌,“老游击队员”分享救生常识。听着听着,她就有点儿跃跃欲试,小声“请示”我:“讲讲健康行不?”吓得我赶紧制止。
最后一晚聚餐,我这憋了好几天的老妈终于如愿讲上话了,声音响亮,滔滔不绝,获得一致好评和热烈掌声。回房间,老太太心花怒放,边哼小曲儿边在小本上记录,都上哪儿去了,看见啥了。
转眼就该回家了。候车大厅,老太太挨个道别,拍拍这个肩,拉拉那个手,恋恋不舍。
到家第一件事,把外国烟和外国糖送给那些给她拿苞米和西红柿的邻居们。晚上不等她老姑娘下班,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敏啊,我这次出国,遇上那些人儿都可好可好了……”
“你嘱咐我的,我都记住了,没瞎说话,跟这些文化人,我讲的是健康。”
“你大姐也变好了,不呲儿我了!”
“下次,要还有这事儿,还是这伙儿人,我还去!”
《陪老妈出国》原文首发于2018年8月31日《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