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0年11月3日晚上9点钟。”大娘枕头旁边的“老人机”传来清脆的报时声。
此刻,我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边的二龙山村。作为“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作家在行动大型主题实践活动成员之一,我迎来了我的二龙山村之夜,在最贴近大地和泥土的农家热炕头上,我们的嗑,唠也唠不完……
1
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至零下5℃,湖水冻出了冰碴,连环湖生出白边儿。再过几天,涛涛的湖水将要一个冬天不再翻动了。叶子,铺在地上的多,挂在枝上的少了;大田里,还有小部分庄稼没收完,空气是凉丝丝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洪涛的深蓝夹克衫也换成了暗红抓绒帽服了。
村子的幅员面积5.6万亩,耕地只有1.65万亩,其余是比耕地还大的水面,还有林地和草原。户口簿上有548户、1244人,常住人口仅有一多半。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更年轻的人,大都在外上学。41户贫困户、85口人,老的、病的、残的占了大多数。寻遍村子,壮劳力凤毛麟角。水面大,耕地少,又多盐碱地。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守着一个“穷”字过日子。
一身书生气质的董洪涛,早早出来迎我们。他这位二龙山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谈起村里的事,俨然一个“坐地户”,如数家珍,党支部活动,帮扶单位助力,产业扶贫,战疫故事,志智双扶、移风易俗等等……
我看到,党群服务大厅搞得像城里的柜台似的。大窗户,宽敞明亮,瓷砖的台面白白净净,正对着大门的党建文化墙,会议室的电子显示屏,看起来都很高级。
在工作队的寝室,我停住了脚步。两张木板床,一张简易铁床,被子卷着。桌上摆着一排简易包装的方便面,我笑问:“还真吃方便面啊?”董洪涛噌的一下从床底拽出一个纸箱子,是半箱铜钱桥榨菜。他说:“这都是批发的,一买就是一箱。忙起来,没时间做饭。”
厨房有只烧煤的土锅炉。“我是现学现用,火不好点,半夜得起来看看,火要灭了,这一宿可就成冻冰棍了。今年冬天就好过了,马上换电锅炉。很知足了,很知足了。”
2
家里来人了,红脸膛的汉子李明德定定地站在院子里看着我们进院。他裹着一件军绿色小棉袄,抄着手,点点头,憨笑着迎我们进屋。炕上躺着他的父亲——九十四岁的李清海,门口摆着一把椅子改成的便桶,老人已半身不遂二十多年。
李清海听见动静,艰难地坐起来。他并不记得十天前有人救过他。那天正是重阳节,董洪涛带着书法家们来慰问,进屋发现老人掉在了地上,爬不起来,几个人一使劲儿把老人抬上了炕。当时,李明德下地收庄稼还没回来,来串门的邻居恰好看见了这一幕。
李明德说7月1日那天,他老爹挺高兴。这么大岁数,破天荒地穿上了通红通红的文化衫,还戴上了党徽,跟党旗合影。六十五年党龄了,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光荣。
桌上摆着一幅李清海的照片,装在大相框里。这是“五一”前拍的,老人的头发还是那么短,衣服还是身上这件灰毛衣,两排门牙还是东倒西歪着。人老了,几个月也没什么变化,老人把“自己”抱在怀里,嘴角一咧,是乐了。
李明德送我们出门,一群干干净净的大白鹅嘎嘎嘎叫成一片,好像也要送送客人。
李明德说:“今年发的鹅苗好,个个硬实,20只活了17只,你看长得多白净!”
我问:“冬天要进窝里吗?不冷吗?”
“人家大鹅不怕冷,身上穿的可是纯羽绒啊!”董洪涛的回答,引得我们一阵哈哈大笑。笼子里好几十只公鸡母鸡,抖着通红通红的鸡冠子,好像也跟着笑了。
院子特别大,鸡、鸭、鹅都有独立空间,狗在门口拴着,东边是金山一样的玉米,西边是一台巨人一样的脱粒机,李明德说,他儿子会使这玩意儿,除了自己家用,还能收点加工费挣钱。
“鸡鸭鹅都不用卖了,现在不差那几个钱儿了,到冬天炖了吃,铁锅炖大鹅,下酒,那才香呢!”
3
走进李素珍大娘家小院的时候,她正坐在那里搓苞米。大娘对董洪涛很熟,虽然眼睛不好,但是看身形就认出是他来了。
端午节,董洪涛拎来一盒粽子,是他自己花钱买的。大红枣馅的粽子,他一下买了五十盒,挨家给贫困户送去,特意给李大娘留一盒。老人左看右看,不知怎么个吃法,看得董洪涛心里一阵难过。
董洪涛来得更勤了,看到李大娘屋里电线凌乱,他给换电线;下雨了,他给抱来几捆干柴禾;从家回来,他把爱人给他带的熟食给大娘送去;早上扫村委会的院子,他顺便把老人的院子也给划拉干净……
大娘告诉我,她身上的毛衣是董书记送的,保温杯、暖手宝、还有一只新塑料盆她都没舍得用呢,也是工作队给的。疫情紧的时候,董书记更是嘱咐了又嘱咐:大娘啊,您别出门,缺啥少啥跟我说。不光说,他真的把吃的喝的用的都给大娘备足了。
大娘喜欢看红旗下的热闹。春天的时候,县医院的白大褂来了,给量血压、测血糖,不出村就能检查身体,还给发药。
4月份,贫困户端着纸箱子、排着队,来领扶贫鸡崽、扶贫鹅苗。一只只刚破壳的小鸡小鹅,黄嫩嫩、毛茸茸的,看着喜人。一年都不常见的老少爷们、婆子媳妇、小娃娃都出现了,那场面,跟过年似的。
腊月小年儿前,董洪涛还给李大娘送来了他写的春联和福字。听说他在林甸也给大伙写春联,年年写,写了三年了。“别的村捞不着,是我们的福分。”大娘说,他不光对我好,对谁都好。东屯的邹本维得了白血病,疫情期间病情加重了,血库里没有血,献血的都少了,董书记一撸胳膊,让先抽他的血,那可是救命的血。董书记把小板凳搬到人家院子里,到家门口给讲《民法典》,告诉大伙离婚咋办,讲打官司咋办,叮嘱大伙要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4
一个胖乎乎笑眯眯的女同志过来打招呼,董洪涛说,她跟张家学“张工”是一家。
51岁的张家学,心灵手巧,懂一点农用机械,董洪涛一喊他“张工”,他就乐不可支。这事还得从村里的色选机说起。色选机是董洪涛给村里引进的第一个大物件,这东西神奇,稻谷从里面过一遍,就能挑出杂粒来,原来一斤卖八块钱的小米,现在能卖到十块钱。
村里的沙壤土层深厚,适合谷子生长,但谷粒有杂质,卖不上好价钱。董洪涛一进村,就把这事放在了心上,6月份来的,9月份就把这事给解决了,引进来15万元的色选机,秋收时节正好就用上了,二龙山小米立马涨身价。周边地区没有这么好的机器,整个杜尔伯特就这一台,个别村即便有,也是个头很小的那种,加工能力没有这台强。
色选机成了村里的宝贝疙瘩,不光村里人受益,十里八村的人也来加工,村里又能多收入一笔加工费。镇党委书记连声感谢董洪涛,说他给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
上个月,齐齐哈尔一个村来人把会操作机器的张家学给请去了,他们有色选机但不会用,“想请张师傅去教教”。车接车送、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说,临了还给了3000块钱。老张成大拿了!
一到秋天,销售小米就成了重头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都成了二龙山小米的义务推销员。春节前后,一下子销售出三万斤。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大河涨水小河满,村里拿出百分之三十利润给贫困户分红,每家平均增收一千多元。大家卖完米回家一数钱,都乐了:“有这么个合作社,俩月挣了两千多元。”
现在,选色机就放在村委会后面的合作社里,秋收完就能开足马力挣钱了。我好像看见了“张工”们脸上的笑容。
董洪涛说,这几年,市里县里的大企业、小企业帮村里打了76眼抗旱的小井。村里有了碾米机、制糁机、烘干机,还有那台色选机。2500亩的桑树园,也慢慢规划着搞起了采摘基地,能吸纳5户贫困户就业,预计每户年增收1000元以上。他说,这还不够,还要加油。
5
我推开会议室的门走进去。组织开会、党员学习、发春联、发社会捐赠的衣服、搞各种活动,都在这间屋里。能想到这几年屋子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和吵吵嚷嚷的热闹。
党支部搞主题党日活动,过“政治生日”、“与国旗合个影”,还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十名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全部收到支部寄送的“红色快递”学习资料,两名有病在身行动不便的党员,支部上门送温暖。董洪涛讲的党课,叫做《农村党员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今年党支部新吸收了一个预备党员,名字叫于连有,是个跑出租车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是贫困户。他说,这几年我家没少接受工作队和村里帮助,我觉得这都是因为党领导得好、党制定的政策好。我也要入党,尽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
6
笑声像潮水一般,在一家家贫困户的新房子前,一浪高过一浪。他们收到一份来自春天的礼物,乐晕了。
在李清海家见过的大相框,我在其他很多人家也见到了。贫困户于德林夫妻站在正上房盖儿的新房前,摄影师问他们:“日子甜不甜?”“甜!”两口子脸上乐开了花。
贫困户毛俊峰,对着摄影师的镜头有些羞涩。长这么大,除了结婚时照过一次相,这辈子他都没再这么正儿八经地照过相,老了老了,还赶时髦了!
孤寡老人是单人照,宝贝和妈妈是亲密照,一家三代照的是小团圆,刚刚大病初愈的人,表情是如释重负的泰然。
有的老百姓说不清楚到底是谁在给他们照相。其实,是驻村工作队请来的摄影家,用专业相机来给刚宣布摘帽的贫困户们拍照片。41户85口人,到2019年底全部脱贫,这件事太值得留个纪念了!
董德军的媳妇见到我们就哭了:“他才走四十多天,说死就死了。”说着转身从里屋取出一张全家福大照片,指给我们看,“这是董书记他们给照的,你看,我家那人多精神!我俩,我姑娘,两个孙女,这笑的……”说着说着,她忍不住眼圈又红了。“工作队对我们一家人可好了,我家老董得病后,他们总来看,给钱,拿东西。”
董洪涛心情有些沉重。这个老董多才多艺,会拉二胡,会扭秧歌,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之前,老董还和另一个贫困户合作练了一支曲子,通过微信发给董洪涛听,他们盼着能有个大音响,上台演节目效果好。董洪涛千方百计“陶腾”到了音响,可老董却走了。
“老董就喜欢村里过‘七一’给党员发的大红背心,上面印着党徽。那时候他的病已经挺重了,为鼓励他,董书记破例给他发了一件,他喜欢得不行。他走后,我把那件红背心给他带走了……”“谢谢董书记,给我们留下了这张全家福。看看,就好像他还活着。”董德军的媳妇擦了把眼泪。
董洪涛那台蓝色自行车,正安静地歇在厨房一角。春天的时候,村里几户危房改造,他骑着车一家一家走。看新房一点点起来,直到浇筑房梁了,村民马上搬新居了,正是这个节骨眼,他请来了摄影师。
咔嚓!咔嚓!一张张红脸膛、白面孔,白发、黑发,深皱纹、浅皱纹,嫩皮肤、糙皮肤,双眼皮、单眼皮……全都被收到镜头里。每张照片都印着八个字:“脱贫光荣,最美笑容”。
7
要最美的笑容,也要最久的笑容。住在东屯的徐连江,患有长期慢病糖尿病综合征;住在半拉山屯的徐殿柱,有智力残疾,外加身体残疾,生活只能半自理;住在西屯的张国才,智力有缺陷,家里耕地又少,还在供女儿念初三;住在东屯的邹本维得了大病,今年一直住着院。对这四户,还要盯住,关键时刻要拉一把。
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有起色,原来的贫困户成了“工薪族”,搞环境卫生,干公益岗,也算是一份工作。奔富裕,谁家也别落下。
8
村里的家家户户董洪涛都很熟,贫困户家更是出出进进不知多少遍。2019年初夏,大田的玉米正要拔节的时候,董洪涛来到这。村民们很快认识了他,听说他还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在林甸县驻村两年又来这的。别的扶贫干部到期本应归队,他又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
每天清晨,董洪涛都早早起床,沿着湖边大堤走走。他的左手边是一望无际的西葫芦泡,右手边是宽阔的大田。夏天的“青纱帐”变成了一排排矮茬,大田像刚理了发。
他脚上是一双普通的黑色运动休闲鞋,紧贴着田埂,紧挨着泥土。驻村三年,西装、皮鞋早已被他压在柜子底。他喜欢自己现在“村里人”的样子。他做了几次深呼吸,眼看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村庄,一轮轮发生着蜕变。
他的腰间拴着钥匙,笑言自从他来了,村里多了一个打更的。村民们都知道,这个免费的“更夫”在一刻不停地操心着他们愁啥、缺啥、想啥、念啥。
梦想很多,那就一个一个去实现。
十条巷道都是新的了。雨天出门,鞋底下也不会粘一脚大泥巴了。走夜路,有路灯照亮,一盏、两盏、三盏……一共37盏,从西屯亮到东屯,再亮到半拉山屯,村里再不是漆黑一片了。
水泥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电,通了。宽带,入户了。泥草房灭迹了,住房安全了,饮水也安全了,上学有保障了,医疗有保险了……
村里,有卫生室了,卫生室里有医生了,有文化广场了,广场上有活动了。书画下乡、健康义诊、扭大秧歌,活动一场接着一场……
董洪涛47岁了,这几年白发猛增。肾结石犯了又犯,左脚踝仍然隐隐作痛,书法技艺生疏了,回去看母亲的次数少了很多,跟妻子远隔百里。
2020年11月3日的月亮悄悄爬上来。这是董洪涛驻村的第1143个晚上。夜空深邃,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乡亲们正枕着日渐稠密的笑容入眠。
(2020年11月19日大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