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两汇老家,不赶时间的我喜欢舍近求远,放弃快20分钟的高速路,选择开着车徜徉在炒油路面的蔺两路上,就是贪恋梨香溪沿途迷人的景色。溪边最多的是竹林,绿姿婆娑,随风摇曳,与碧水里的倒影共舞,让人沉醉。打开车窗,溪风拂面,贪婪地吮吸着空气中野花野草的芳香,欣赏着路旁亭亭玉立的铜钱树动人的姿影,还有那树下一栋栋漂亮大气的砖房。此时,眼前一幕幕美景和儿时在这条路上蹀躞奔走的记忆慢慢重合。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记事时,这里是没有公路的,只有一条铺满青石块的大路,那可是乡民们的丝绸之路。人们每每到蔺市镇赶场要徒步3个多小时,把农作物或家禽等肩挑背驮到蔺市镇卖掉,换回需要的日用品等。那时候赶场可谓是负重前行,极为艰辛,乡民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受到地理区域和交通不便的限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非常简单,记得当时我家的青羊牌黑白电视机是生产队里唯一的一台,一到晚上,全队的人都聚集在我家坝子上。提前在坝子上摆好凳子是我和哥每天乐此不疲的事,大概是喜欢老老少少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的热闹。我家厕所电灯开关总是坏得快,因为与我同岁的一个玩伴看电视时频繁去厕所。这件事总被大伙说笑,现在想来许是营养不良,尿频所致吧。由于没有公路,所以每逢砍竹子的时节,家家户户把竹子扎成筏子,顺着梨香溪将竹筏子流放到蔺市卖掉。父母担心我的安全,我一次也没有尝试过坐在竹筏上的刺激滋味。这可真是我童年一大遗憾。
到了90年代,哥和我先后考上涪陵师范学校。每学期到涪陵上学,父亲便送我们去蔺市坐船。我们一起背着行李沿着梨香溪走到蔺市镇,沉重的包袱勒得肩膀钻心的疼,越走到后面腿就越软。到蔺市码头还得坐1个多小时的船到涪陵。这一路上留下了我们多少青春的汗水和足迹。由于交通不便,我和哥每学期只能回家一两次,回家成了一段艰难的旅程。99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邻近的石沱镇中学工作,那时工资不高,我用几个月省下的钱为爸妈换回一台彩色电视机。他们可开心了!可从学校回家,也须先坐客车到新妙镇,然后坐摩托车到两汇乡,再徒步半小时才能到家。回家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
2004年,两汇乡到蔺市镇开始修建蔺两路,遇山开山,逢水架桥,公路修到我们家门口,我爸妈和村民们别提有多兴奋了。每天看着挖掘机在家门口来回穿梭,村民们主动为师傅和工人们端茶递水,俨然是自家请的工人一样,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公路的苦。路修好了,通了车,情况就大为改观,出蔺市下涪陵方便快捷,以前要4个多小时,现在只需50分钟就能到达。从石沱出发,自驾车走蔺两路回家仅有半小时车程。这条路上还通了乡镇客车和公交车,老百姓出行很方便。三年前这条水泥路又升级成炒油路,回家之路的舒适感可是一路飙升,周末得空就想陪着老公和儿子回老家看看。我们深深地恋上了这条回家的路。
现在乡里的每个村落都修了村公路和便道,能通到每家每户,路上往来的货车、客车、私家车络绎不绝。有了路的乡民们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日子可谓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大部分家庭都修了漂亮的砖房,置办齐各种家电,还可以网上购物。摩托车也陆续换成了货车或者小车,自己驾车出行,和城里生活没有什么区别。老爸在自家砖房前也挖了一口鱼塘,在小院里种上了各色花草树木,闲暇时修剪一下他珍爱的花花草草。他们现在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了。
2009年,G50S沿江高速开始修建,途经两汇乡,横跨梨香溪。此路在德兴村大毓坝开了一条匝道,这更大大缩短了我们和城区的距离,到涪陵城区和重庆主城均仅需半小时左右,那远在台湾的表妹回家也只需2个半小时。她和台湾的家人每年都要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年,初来大陆的台湾妹夫惊讶于内地的飞速发展,直言不想走了,过几年要来大陆发展。
近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喜欢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