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人生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生在酒乡的人,几乎个个都有关于酒的记忆收藏。在我的心底里,有几次印象深刻的喝酒,都与读书求学有关。
1
第一次喝酒是高二暑假期间。
1983年,我从农村“帽中”考入泗阳县里仁中学读高中,第一堂英语课就把我打懵了。由于之前在“帽中”没学过英语,上来就是高中英语,一句也听不懂。为了补上英语课,我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英语上:课余找来初中英语从第一册学起,早上背课文记单词,晚上和胡志超一起听陈琳英语,而其他课程渐渐就落了下来,之前特别喜欢的化学课也不得不放手。高二分科,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但即便这样,各科成绩仍然受到很大拖累,高二期末考试,总分在全班垫底。这样的成绩单,是自我念书以来从不曾有过的。我的内心异常苦闷和失落。
张士东和唐昌耀是我高一时就一起商定学文科的好同学,他们看出了我的心事,放假那天,他们一起骑车送我回家。到家时已是中午,父亲见来了客人,赶紧提起篮子到淮河街卖了点蔬菜,还从供销社买了一瓶泗阳甲种白酒。回来后他忙着烧锅,母亲掌勺,不一会就炒好了几个菜。父亲让我招呼两位同学到堂屋吃饭,他和母亲带着弟妹在锅屋吃,两位同学轮番喊了几次,他们到底没有“上桌”。
我们三杯酒下肚,话便多了起来。张士东和唐昌耀一起帮我分析成绩下滑原因,指出我主要问题是受困于英语成绩差,学习缺乏规划,时间都花在英语上,却因过分急躁又不得法,造成英语成绩没提上去,其他强项又没有发挥出来。这些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堆积在心头的一团乱麻一下子理出了头绪,长久以来沉重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高兴地邀他们举酒同干。
唐昌耀思路清晰,讲话有条理,他拦住我说:“喝这杯酒要有个说法。下来就是高三了,我们三个人必须要定好计划,抓好学习,争取高考时考出好成绩。”
张士东爽快应道:“好,我们每个人定一个目标,谁达不到谁请吃饭!”
唐昌耀说:“张士东,你先说!”
张士东思考了下,说:“下学期,我要考进全班前三!”
唐昌耀说:“我要考进全班前五!”
说完,他们一齐望向我。我想我的语文成绩好,数学和政、史、地基础不错,就是英语太弱,努力一下是能够打一个翻身仗的。
张士东见我犹豫,说:“你就是英语差,今后我帮你补。”
我受到鼓励,大胆说:“我争取考进全班前十!”
唐昌耀兴奋地举起酒杯:“就这么定!干杯!”
这是我初涉酒坛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场酒。它与酒和菜无关,只与感情有关、与青春和梦想有关。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得,唐昌耀的思虑缜密,张士东的朴实敦厚如在眼前。而那份至真至纯的同学情谊长久地温暖着我,给了我敢于面对失败,挑战自我的勇气;给了我敢于放飞梦想,不断前行的力量。
2
高三开学以后,我们忙于学习,很快淡忘了酒桌上定下的成绩目标,但第一学期考试排名出来以后,却让我们既意外又激动。记得那次我们班考试排名樊东章第一,史晖第二,张士东第三,唐昌耀第五,我排第十。一次考试的成绩不代表什么,但却是刻苦学习的一种回报,更神奇的,是我们3人刚好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成绩!记得那次我语文考了114分(120分卷),全班最高,英语考了47分,全班最低。英语陈老师在讲评时指着我说:看你傅耀民也不是笨人,英语怎么就是学不好?你英语要能考到班级平均分就不是现在的排名了。陈老师的话让我非常羞愧。
当时学校给前十名同学每家发了一张喜报,并且,给予一到五名每人10元、六到十名每人5元的现金奖励。成绩的提升给了我空前的自信。但很快我听到一些议论,说是张以严的总分被计算错了,实际第十名应该是张以严。听到这些,我内心很不安,主动找到班主任张远安老师,提出把喜报和奖金退回学校,奖给张以严。张老师轻松地笑笑,说:这事不是你考虑的,不用多想,你只管抓好自己学习就行。
但无论如何,我内心对张以严感到特别愧疚。而张以严似乎在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学习更加用功,成绩不断提升。
有的资料显示1986年全国高考升学率约30%,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当年,各地为了高考保升学率,设有预考环节,有一半以上高中毕业生在预考时就被刷下来,进不了高考考场。因此,当年高考升学率按高中毕业生实际人数算应该不到7%。那年我们班55人,通过预考的仅有史晖、周修桥、郝玉琴、庄金梅、张以严5人,最终史晖和周修桥荣幸地考取高校。得到消息,在为史晖和周修桥高兴的同时,我首先想到了张以严,知道他内心要强,面对落榜一定很难受,便给他写了一封信,约他一起复读。因为没收到他回信,我就骑车去他家找他。他家在爱园乡,和郝玉芹是临村,便顺道约上郝玉芹一起过去。张以严见到我们非常高兴,那时他已经在家复习功课,做好了复读准备。他和我一样都是家里老大,所有的主意都靠自己拿。那天晚上,我们非常开心,在昏黄的油灯下,说了很多话,喝了很多酒,相约坚持学习,靠知识改变命运。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醉酒,大口喝酒的畅快,头重脚轻的跌撞,吐酒的难受,至今还记忆犹新。
后来,张以严、庄金梅、郝玉芹、唐昌耀以及其他好多同学相继考取大专院校,张士东受聘为乡村教师,考取了淮阴师范函授学院。我复读那年患上重度脑神经衰弱,无奈离开了校园。
3
1996年,经过10年的调整,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可以正常用脑学习。那时我正和妻子在泗阳创业谋生,但因为心中的大学梦,在妻子的支持下,我决定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第一次报名没有经验,当时我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课程后,就先填了喜欢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门,但报名后去窗口买教材才发现《现文选》缺货,之后又去自考办几次也没买到。所以第一次考试只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门。后来我吸取教训,总是先买好教材再填考试科目。
有一次不知何故,泗阳县的考点临时取消,统一到新成立的地级宿迁市考试。记得那次我报考3门,考场分别在马陵中学和宿城一中。为了不耽误考试,我周五下午就到了宿迁,住在了黄运路巷子里的一家民宅改造的旅社,一个房间四个人。到了晚上,又加床住进一人,一聊原来也是泗阳人,名叫卢中华,也是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卢中华小我10余岁,家住张家圩乡,平时边务农边自学。他是初中毕业直接参加的大专自考,已经通过了五六门。他的眼睛有残疾,其中一只眼仅零点几的视力,看书要贴得很近,当时已经联系好南京的一家医院,准备去做手术。
周六下午,我正在房间准备第二天课程,卢中华领来王集的两位考友,他们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赶来参加周日上午考试的。由于都是老乡,大家相谈甚欢,好像其中一位在镇上开一个门市,另一位在外地打工。
第二天上午考完,我们几个同乡一起吃了中饭,虽然是新相识,却都像老朋友,自然,酒是少不了的。大家在一起敞开心怀,从考试的答题谈到个人经历,但几杯酒下肚,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谈到自学的艰难,谈被家人和乡邻不理解的苦闷,谈未来生活的不确定。的确,那时的自学考试,没有人给你辅导,没有人给你划重点,也没有题库可刷,书本不啃透你根本别想考过。而那时大学不包分配政策已经出台,正规大学毕业生都要自谋职业,何况自考生?在岗人员自考可以晋级加薪,而社会人的自考出路在哪里?这些话题有些沉重,我们也回答不了,但我们谁都没有放弃的意思。尤其是卢中华,他起点低,视力不好,经济上缺乏稳定的收入,应该比其他人更难。但他说:“不管将来有没有用,我会继续坚持自学。考完大专,再考本科!”
那场酒是几个孤独自考人的萍水相聚酒,却宛如老友相逢,大家掏心掏肺地倾诉了生活的不如意和自考的苦辣酸甜,虽有叹息,但没有泪水,没有颓唐,有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热爱,有的是知难而进的勇气和自求多福的力量。
1998年秋,我取得汉语言文学自考大专文凭,后来又报名参加成人高考,完成本科学业,算是圆了我的大学梦。自考的朋友中,和卢中华还时有联系,他取得自考本科文凭后,在南京一个文化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几年前回到泗阳,开办了文化工作室,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4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回首那些青春作伴,读书就酒的往事,时常特别感慨。我们生在农村,读书年代,父母及家庭不能给予任何学习上的帮助和学业的规划,但却教给了我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贫寒更需读书”的朴素道理。这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生活的态度。读书不是目的,而是让梦想长出翅膀,让种子吐须扎根,让大树增添年轮的过程。而享受着这个过程,就是在享受生活的美好。
当然,所谓成功的人生,其实不必是大富大贵的发达,但一定是抛却卑微自弃,努力向上的生活状态。青春对酒好读书,只要不负韶华,只要有一颗挺拔的心,即便做一颗小草,也能以一抹新绿装点大地的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