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培英的头像

刘培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15
分享

走近午子山

走近午子山

我从不写游记,仔细寻思一下原因,主要是怕写不好,哪一处名胜没有文人墨客的足迹?没有他们的墨宝?相形见绌,焉敢动笔?其实,说到底还是懒,有了由头,就只管尽兴游览,不动脑筋不动笔,多简单。

去年“五.一”劳动节,天气阴凉。后柳中学组织老师们及其家属到西乡的午子山旅游,我随同前往。学校包了三个大轿车,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坐得满满当当,大家都很兴奋,振奋,孩子们尤其高兴,象飞出笼子的小鸟,手舞足蹈,欢呼雀跃。一路上,欢声阵阵,笑声如潮,歌声嘹亮。

第一站是太白洞,早就听说太白洞是个神奇的洞,香火很旺。一直想来看看,今日如愿以偿。下了车,从马路拐弯是一条约两尺宽的小路,一边是山,山上树木葱笼,一边是沟,一条宽两米的小河蜿蜒而去,河水仅可没踝,清澈见底。沿着这弯弯曲曲的小路往进走约二百米左右,有一条通向沟底的岔路,拐过去一丈多远,是一道沟,沟对面山上有一个宽四米余、高约四米、深约五米,呈拱形的一个洞,上面有一股股细小的、清澈的水流经洞口潺潺而下,似给洞口挂了一幅水帘,大家称之为水帘洞,山洞左侧也有一片约四米宽的水流贴着山壁哗哗流下,水落在沟底的石头上,飞珠溅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汇入小河,山洞的右前方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千年古树直耸云天,似一个巨人,又似一个威武的壮士在守护着这一片神奇的山水,大家戏谑地说,孙悟空就是从这出世来到凡间的。

看完水帘洞,回到原路又拾级而上,走了约三百米,有一片石头铺就的开阔地,中间是沟,沟上有石桥,山根下正面有一间房,设有长三米、宽一米余的香案,其上红烛高烧,线香插得密密麻麻,烟雾袅袅,游客们纷至沓来,纷纷上香,右侧的半山上卧着充满传奇色彩的太白洞,远看太白洞高一丈余,宽两丈余,深未可测,周围古木参天,因为此洞距地面有两丈多高,且是寸草不生的悬崖,无路可以登攀,虽放了一架高高的人制木梯,、但距离洞口还有两米多远根本无法靠近,我们只好望洞兴叹。

主洞旁边有几个小洞,洞不大,不深,形状也不规则,有丛生的钟乳石,有香案,其上香烟袅袅。沿沟一溜下去,梯形般有三个大小不一的绿水潭,潭水碧绿,柔如一幅绸缎,微风吹来,皱了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大家戏称为“仙池”,孩子们高兴极了,倒掉“娃哈哈”里面的矿泉水,将瓶子插进泉水中,“咕噜噜”,将瓶子灌得满满的,称之为仙水,宝贝似的捧在手里。“咯咯”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我想起了清人孙万春咏《太白泉洞》的诗“春水双环屋似舟,春风零乱绕红楼,东风吹落桃千片,浪涌残红入汉流。”

车到西乡县城东南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山根下,已是中午十二时了,吃过中饭,一点整向午子山进发,先上约二十多米的水泥台阶,台阶两侧种满了漂亮的花草,然后是一个平台,才是正式的入口处,入了门,踩着梯形的青石台阶,一步步向上走去。没多久就爬得汗水淋淋,只见山上有树,树高大葱郁,其间有花,似乎也没什么特别,我略略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想放弃这次旅游,耐着性子再走走看吧!

眼见快到峰顶了,个个累得气喘嘘嘘,这时,看见路边有一凉亭,置放着七八张圆桌、茶几,周围摆着一溜儿小矮圆凳,有好些游客在此歇息,凉亭后面是一片碧绿欲滴的竹林,外侧是一片空地,有木马、秋千等,孩了们玩得欢天喜地,我们也走了过去,迫不急待地在小桌旁坐了下来,大口喘气。

老板娘笑容可掬地迎过来,给我们每人沏了一杯清香四溢的新茶,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我们悠闲地品茶聊天儿;看青草如茵,山花灿烂,翠竹青青,遍山葱郁,山峰挺拔,玲珑峻峭,蜿蜒迭菪,;听山中林涛阵阵,竹吟飒飒,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一串一串;闻着新茶沁人心脾的清香;同伴们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再看看立在路边的碑文,说得是当年白莲教被官兵追杀至此,正欲被包围、被斩尽杀绝时,忽然间乌云翻滚,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雷呜电闪,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官兵无法行进,只好撤军,白莲教大队人马得以逃脱。这动人的传说,这美好的景色,让人和大自然象水与乳一般交融为一体,我不由陶醉其中,怡然如仙。

在同伴的呼唤中,我恋恋不舍地起身,继续向上攀登,奇怪的是,平素从不喝茶的我,却一直捧着自己的那杯清茶舍不得扔,走得太累了,就倚着绿树翠竹野花,拥着轻风,轻啜一小口,几乎香醉了我,又生发出无穷的爬山探幽的勇气和力量。

来来往往的游人如织。我们问下山的游客,离山顶还有多远?一位游客说:“远着呢,你们才走了四分之一。”我们闻之都吓了一跳,但大家都不愿放弃。沿着一叠一叠依山势凿成的之字形石阶梯,不屈不挠的攀援而上。我们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树木,只见它满山遍野,棵棵笔直,高耸入云,顶天立地,一般都有水桶般粗,大得三抱多粗,高十多米甚至几十米,伟岸挺拔,充满了阳刚之气,树皮是灰白色,有3X3公分大小的白色斑块顺序排列,呈花斑状,十分漂亮;更奇特的是主枝从下往上又依次生出许许多多细长的枝,枝上是密密层层的绿叶,状如松树叶,山风吹来,柔枝摇曳,绿叶婆娑,如舞女翩跹,婀娜多姿。仔细打问,才知这树叫“白皮松”,俗称“油松”,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是东亚唯一的三叶松,我国仅三四个地区有此种树木,其中又以午子山占的比例最大,竿子山有2500亩地种有该树,约有数万株,这是一种很名贵的树木,也是该景点的一大特色。我被这树深深的迷住了,有哪一种树木能和它一样,将男人的阳刚之气与女人的阴柔之美如此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呢?多么美妙神奇的大自然啊!

好不容易登上一座山,前面又有一座更高更险更峻峭更葱郁的山俯瞰着我们,吸引着我们,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征服欲,大家都努力地向上攀登,几经峰回路转,终于又登上了一座高山,山顶建有一亭,此处名叫“风憩亭”,四周平坦,栽有许多柳树,袅袅婷婷,吐翠含羞,举目眺望,四周是一片绿的海洋,有浅绿、深绿、墨绿,百鸟合鸣,松涛呼啸,凉风阵阵,风景秀丽,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仰望:午子山主峰拔地而起,如一柄利剑直插云霄,两边是绝壁千刃,林海茫茫,起伏叠翠,一条未经开凿的石头小路笔陡如天梯悬挂,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胜利在望,无限风光在险峰,同志们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连孩子们都不顾大人的劝阻,欲与天公试比高。稍事休息后,大家向峰顶进行最后的冲剌,为了确保安全,带队的领导又精心组织,每个带小孩的家长身边又配二至四个男教师保驾,自己走在最后面压阵指挥,同志们彼此关照着,搀扶着,扶老携幼,高度发扬了团体协作精神。三岁半的小女孩扬蕾,娥眉,大眼,鹅蛋脸,十分乖巧,懂事,勇敢,她一直坚持自己爬山,坚决不让大人背或抱,她两手着地,小猴儿一般灵巧地向上攀爬,若脚下稍有不稳,于是,就有数双大手从前后左右伸出来,不约而同地稳稳抓住小蕾,那手,有母亲的、父亲的、叔叔的、伯伯的、阿姨的,他们托住的,不仅仅是小蕾,而是祖国的太阳、希望、明天!此时,小蕾便抬起头来,给大家一个甜甜的笑,继而又埋头向山顶爬去。奇怪的是,大人们都爬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小蕾却气不喘,腿不软,很轻松似的。和小蕾相比,四岁多的小男孩汤晓就累人多了,他一定要上山顶,却一步也不肯走了,还点名要妈妈背他上山,别人要背他,他又哭又闹不依从,他母亲个子瘦小,只好她背着儿子,别人又搀扶着她,这位少妇凭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硬是将儿子一步步背上了山顶,她浑身衣服湿透,汗如雨下,鬓发紧紧地贴在额上,让人怜惜不已。我爬得很艰难,不时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以手按摩胸部,气喘吁吁。若向下一看,不禁头晕目眩,心惊胆战。四周是深渊,有云彩飘荡,自己象是挂在空中,伸出手去就触到了天似的,我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歇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何日西游还,畏途巉岩不敢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地的登山之路比之李白所述有过之而无不及。约下午四时正,全部人马都安全到达山顶。大家如释重负般大喘粗气。

午子山峰顶方园约有三百多平面米,靠北面是一溜旧房,中间是顶观正殿,正殿左侧是药王殿,右侧是福寿殿。顶观殿阁,现残留壁画浮雕多幅,情趣生动,是研究民间美术工艺的历史资料。正殿内还幸存了明代铸造的坐佛铜像两尊:一为1.67米高,0.9米宽,一为1.54米高,0.9米宽;还有明嘉靖年间铁铸立式佛像一尊,清乾隆年间大铁钟一口。整个建筑典雅富丽,宏伟壮观。峰顶南面偏左侧有一间古老的旧房,门上横额是“缥缈玄宫”,里面摆着一些香蜡火纸在出售。前方偏左处有一棵三人围不住的大药树,大家恭称为神树。

据西乡旧志记载:午子山是汉戚姬进香焚轮(祈福)之处,(《明一统志》称此山是母子山,指戚姬与其子之意)。

这里,有很多珍贵的树木,除“白皮松”外,有五抱多粗的千年黄杨木、千年药树,还有很多的奇花异草。

站在峰巅,身边风动云涌,衣袂翻飞,令人浮想联翩,神飞天外。俯瞰脚下,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山势神奇,巍峨耸立,层峦叠嶂,壑幽林密,象杜甫所言“会当绝山顶,一览众山小”。从前面看,西乡全城包括效区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他们象一条宽带子在万亩平原的中间蜿蜒穿行,高楼平房鳞次栉比,红墙白墙色彩鲜明;山城的南北两侧是万亩良田,阡陌纵横,庄稼茁壮,一片醉人的青绿;马路显得很窄似乎只有一米多宽,车辆被缩小了几倍;午子山脚下,大峡河、小峡河将山呈环形包绕,银河如练,最奇特的是山根左侧的河水呈浓碧的水潭,她似乎把山间所有的绿都尽收其中,潭水以至成为墨绿色,浓得化不开似的,且静止不动,如一块硕大的碧玉;数万株“白皮松”将“三峰峭立,二水环绕”的午子山装点的十分雄伟壮观、幽深博大玄妙。有一位老师诗兴大发,吟咏起明崇祯时史部尚书李遇知写的《午子山》:“飞蹬千盘漫陟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

险峻神奇的午子山,集秦岭的伟岸、巴山的幽雅、汉水的灵秀于一身,吸引着中外游客的脚步。

很多旅游者买来杯子粗、一米多长的红烛、一把把的线香在正殿的门前靠右侧虔诚地点燃,然后双手合十,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于是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那香灰堆已有两米宽、一米高了,部分老师也纷纷效仿。其实,信不信佛都没有错,人世间,凡事心诚则灵。

同志们游览、观赏、照象,在山顶上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就开始下山了。我们从山背后的土路小径下山,则又是另一番风景,山高生茶园,雾绕出佳茗。一路上,千亩茶园争艳吐翠,摇曳多姿,清香诱人;瓦屋茅舍,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生气勃勃;山环水曲,断岩悬空,苍天树海,别有风味。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午子山,踏上了归程,心里还牵挂着那一方神奇的山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