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江月的头像

西江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3
分享

遥忆“革委会”食堂

遥忆“革委会”食堂

文/张翠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人们习惯把县政府食堂称为“革委会”食堂。那时,中国大地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但很多观念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从人们的头脑中去除。

“革委会”食堂位于县政府北大院,当然还有个南大院,北院主要有各个单位和食堂,南院则以住家为主。我们则住在父亲的单位宿舍,中山路38号。

我第一次到“革委会”食堂吃饭,着实被惊到了,一个超大的房间里,摆满了一张张四方桌子,许多人一起吃饭,我星期天回老家,悄悄告诉奶奶:爸爸每天带我坐席,爸爸听闻后,不由哈哈大笑。

后来我才知道,哪里有什么酒席?那是单位里的工作人员下班后一起去食堂吃饭呢。食堂的边上有一排的柜子,柜子上有很多抽屉,一人一个,放着各自的碗筷,柜子旁边有个自来水池,大家饭后,就去池边洗碗,洗好后,就放进柜子里。

食堂里有四五个窗口,有盛饭的,有打菜的。我清楚地记得我中饭一般要四两米饭和一份菜,晚上常常是一两稀饭,二两卷子,再要点咸菜,我最喜欢吃的菜是肉丸子和鱼,晚上我最喜欢吃的是卷子,卷子是四两一个,又软又香,可好吃了。那时候买饭不仅需要饭菜票,还需要粮票,那还是票证年代!

食堂里有很多师傅,我印象深刻的有孙师傅,叶师傅和杨师傅。父亲每见到他们,总喜欢笑着打招呼,很大大声和他们说话,聊东聊西的。叶师傅比较年轻,人长得帅,杨师傅年长,孙师傅的卷子做得最好,听说还出过国,好巧的是,我毕业后分配到新华书店工作,他家的二女儿和我还成了同事,当然,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那时候去食堂吃饭,要早点去,去晚了,饭菜凉了不说,时间长了 ,就剩下残羹剩饭了,记得我与弟弟和邻居小哥哥放学后,一起去食堂吃饭,他一路念叨:别给我鱼头,别给我鱼头,结果一盛菜,果然真是半个鱼头 ,我们一看,不由嘿嘿直乐。小毛孩子,有吃就不错了,还想挑挑拣拣,他学着大人的口气说。

后来,我们从中山路搬到了迎宾旅馆,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又搬到了宿迁剧场,再后来又搬到了教育局在南关小学的南宿舍,奶奶去世后,母亲也搬到了城里,我们也渐渐远离了食堂,一日三餐,在家吃母亲亲手做的饭菜。

不知何时,人们口中的“革委会”食堂,也早变成了县政府食堂,后来成了市政府食堂,现在成了机关食堂。“革委会”食堂的变迁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变迁,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