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祝田的头像

孙祝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9/03
分享

市场经济时代的读诗误区随谈

  市场经济的思维使得文化也某种程度的市场化了,诗歌空前的受市场影响。诗歌的市场,是读者群,因为没有读者,诗歌就缺少了再创造,诗歌就没有实现存在的价值。从市场决定其余走向的思维角度,我们一直以来惯于仅仅从作者或诗作方面探索诗歌的存在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者的审美引导。事实上这引导是很重要的,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市场化思维时代,不同以往,读者尤其需要审美引导。这种引导应是社会化的影响或渗透。至少是观念上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有反应特定时代的诗歌,但我们骨子里最最深刻的是唐诗宋词元曲。

现代诗歌是古诗体的彻底革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起初或大部分诗人都受到西方诗歌及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革后崛起的诗群,是以诡变手法为主的朦胧诗歌,西方影响的印迹非常明显。

诸如此类,造成我们今天读诗的种种误区。

1、诗歌应该好懂,这种好懂,应该是人人都能懂,甚至无论老幼。理论依据是,唐宋元的名家名篇大都是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而且,以老太太听懂为标尺的诗歌创作故事很说明问题。

诗歌应该反映时代,应该是能够传达人民的心声啊,就应该让大众读得懂啊!诗歌像读散文小说一样容易,而又不失简短凝练。持易懂思想或认识的读者,往往一瞥之下就能断定诗的可读性。因为读不懂嘛,就不是好诗了,好诗就应该让人读得懂嘛!易懂的诗歌,一口气读下来又觉得太过平淡浮浅,这跟说白话有什么区别,嗨,现代的诗人只能制造纯净水吗?要不就是让人读不懂的,嗨,这个时代真是没有诗歌了啊!也有好一点的,比如顺口溜,民歌及歌词等。有人又提出,歌词不等于现代诗。这个时代似乎真的没有诗歌了。

2、好的诗歌,还是古体格律的好,哪怕是顺口溜、民歌,三五七言或杂言,都有古体诗歌的样子才好。古体律绝,就更好。可惜,现代人的许多古体诗歌及拟古诗作,并不是那么好懂。又有许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似乎难以脱离古代人诗词特色。读多了的感觉,好像现代人不再是现代人,或者好像现代人丢掉了自我,堕入古人的境界里了。

3、受西方诗歌影响的诗歌不错,特别是懂外语或到过西方国家的读者,对西方文化感觉新奇美好,够现代,诗歌写成外国诗的样子或才有西方诗歌的某些技法,还像诗歌。认为五四以来,中国诗歌就离不开西方诗歌的影响,说明中国的诗歌非西化不行。要不,就没有诗歌了。以读懂为标尺的读者,应该是追求明白晓畅的鲜活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传达技艺。而注重西化的朋友大部分喜欢虚荒诞幻的征象和错综跳跃的表达。

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三种误区,各据其理,又陷于不能自拔的误区。换句话说,这些个误区,倒不是全无道理。之所以成为误区,本质的原因是从自己的角度要求诗歌,对诗歌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似乎都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各执一端,又执意排他。而读者一致的感觉是,我们的民族,我们这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如今没有自己的诗歌了,或者说,现代诗歌没有我们民族的内涵了。这是最大的误区。

正是这样三种各执一端的读诗误区,导致了现代无诗的大误区。

要求读者对诗歌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似乎过分,也显得没有必要。但没有全面的认识,必然导致偏执,导致误区,导致无法正确对待诗歌,对诗歌的发展直接不利。甚至因为丢失读者,而危害诗歌的发展。

每一位对诗歌有责任感的读者和诗人,都必然做着种种的思索。全面的认识来自内在动力的意识。这意识首先应是全息思维。全息思维的意识,发挥心理定势有效地方面,克服或摆脱心理定势不利的方面;强调尽可能的变幻方式方法变化角度维度的观察思考研究认识。这是诗人创作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读者认识诗歌的需要。全息思维创新有为是连在一起的,诗人或作家及其他创造性工作的人群,或普遍的追求创新的人们都应该有着创新有为的人生追求和全息思维的思维意识。

让我们对以上误区从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的理论方向,做一下分析。

1、通俗易懂是我们就文学文化的基本要求。易懂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衡量文学存在意义的标尺。基本不代表全部,通俗不代表唯俗。所以,我们倡导通俗易懂的时候追加了雅俗共赏。

文学是艺术化的学问,艺术性是很重要的,艺术美是关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极致,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文学。中国诗歌创下了意境论、含蓄论,就不可能浅白的完成诗歌创作。深入浅出者易懂,但不代表全部审美,这是其一种审美。从作者角度看,作者的修为经历各自不同,不同于读者;作者的艺术追求会各有特色,甚至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作者的独到思索感受等等。从读者角度来看,每位读者的修养历经也不相同。懂是在共同的方面相契合。学习名家名作因为时代和国家民族的不同,我们会对相关的资料做些了解,最好对诗人诗作的具体情况做些了解。

当然,读现代诗歌,因为大环境的共同,不需要了解太细致。但一点也不了解,必然影响较深入的理解诗作。比如城乡的差别,城里呆久的人就不太好理解农村题材的诗歌;农村人如果不了解城里人的精神和生活,自然也存在隔阂。不同时期的思潮,也是理解诗歌需要认识的。

是啊,许多读者只是拿来消闲,谁肯费那脑筋啊!这样的话呢,其实只需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懂就好了。

换个角度说,你懂得别人未必懂得,别人懂得你可能就不懂得。

一句话,读诗读文学不是非要用易懂来衡量的。

2、古体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的基因里都有着古体诗歌的影响。国学在文化的渗透,使我们耳濡目染喜欢上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

但无论从历史现状看,还是从哲学的发展观来看,现代诗歌的产生有其内在的规律。古文论家门共同认识到,王国维称古体诗歌“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而有词。”宋词元曲又打破了字限句限。这些都是文言,少有俚俗。现代诗的语言变为大白话,是很大突破,适于更为普遍的读者。

到现在,是什么状况呢?多元化一词足以揭示现状,也就是说,多种诗歌体式并存,有好恶之多寡的区别,没有排他的必要。所以现代诗的形式上也有格律、非格律或半格律,还有从节奏和顿的角度酷似词曲的拟古白话诗作。现代诗歌的先驱诸如朱湘、郭小川等在诗歌形式上就做了可谓广泛的探索,体现了西方影响和传统精髓的双重作用。

打开诗歌网站,我们会看到,大都设有古体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类,都有作者读者。有的作者读者在喜欢上兼而有之,或有偏重,但不排他。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律绝不排除古风,宋词与古风律绝同在,元曲时代则是古风律绝兼而有之。再有一点就是任何时代都会以自己特定时代的特定创新为热点,即唐时古风让与律绝,宋朝词胜律绝,元曲精彩于元词啊!

所以,不能只说古体诗歌或拟古诗歌才好。从现代生活现代语言现代人的角度,侧重现代诗才更合乎时代性和发展观。多元化提醒我们至少不可盲目排他。

3、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促使现代诗歌诞生,但是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西方影响和中国诗歌内在发展规律共同作用。从现代诗歌诞生开始,现代诗歌的先驱们就在大胆汲取西方精华的同时不断汲取传统诗歌的精髓,并尽力使之融会贯通,形成属于东方属于现代的特有的文化创造。

细读朦胧诗群的诗作,诸如舒婷、顾城等名家作品,无不中西合璧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

从技法角度分析,朦胧诗歌的出现,也是向西方借鉴和诗歌内在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早在唐诗的律绝就有李贺李商隐等诡变创作路子,宋词元曲皆有继承弘扬。早期的现代诗歌像李金发等属于此类,也以写实为主,不传统。在文化创新上我们早就总结了经验,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拜,古今中外这四个字提醒我们,要客观全面深入的认识诗歌,不能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

综合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读诗的情况各自不同,各自读诗的基础也不一样,对诗歌的认识也难免有失偏颇。诗歌是有许多分类的,诗歌审美是多重多种的,因为作者基于修为和追求有不同探索不同创造。有位惯用诡变手法创作,喜欢从西方诗歌汲取营养的朋友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作后留言,意思是说,这不算是朦胧诗了吧?可见作者创作诗歌无论用什么技法,都自我感觉读得懂,除非那是在毫无意义的涂抹,没任何创作冲动或情绪。也可以说其实质的创作过程是以写实为主线的。而写实应该是好懂而不朦胧的。但考证技法的话,这位诗友的作品还是用了不少诡变技法或叫现代派技法。

全息思维创新有为,不仅适于诗歌创作的诗人,也适于积极地读者。能够做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诗歌,了解诗歌艺术美的丰富多样,便能更好的选择,或者开阔读诗的视野,分享尽可能多的诗美。

   市场似乎成为“快餐文化”甚至“泡沫文化”的催生源,其实正因为过多的虚浮,才更见出深沉的重要,过多的不求甚解,才更见出思索探究的需要……内心的空虚,与诗意的飞升,只要视角对了,就能走出读诗误区,进入诗歌的全息审美。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的诗歌创作很难完全脱离诡变技法了。因为这一技法确实能够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美,使得诗歌张力大增。这一技法甚至打破了散文小说的语言朴实性,使得许多语言的考证者认为是病句,但却无法否认这种病句的语言魅力。

市场经济时代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变幻,但并不排斥诗歌欣赏。基于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的诗歌阅读认识,我们更加喜欢诗歌,使得诗歌更好的体现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