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莲花的情缘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童年不曾亲眼目暏过成片的莲花,对于莲花的朦胧印象是电视上眉慈目善的观音娘娘救世人于危难时凌驾的莲花座,是酷暑时小团扇上何仙姑手中的一抹红艳与清凉。最初的莲花是想象中的,神话般的、圣洁的,有着太多的好奇、希冀与憧憬。
第一次见到莲花真面目,那是我上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天刚蒙蒙亮,妈妈带上毛巾、干粮和水,手里拿着一根扁担,肩上扛着蛇皮袋,到20里开外的泗山割禾。一整天,我都是一个人慵懒地无聊地躺在竹席上,眼睛时不时地瞅着门外。
大概傍晚5点,妈妈一身泥巴满脸汗,两头挑着装满谷的大蛇皮袋,大声说笑着进了屋。前面按着扁担的手里紧握着的竟是两朵只在电视或图画中才有的莲花,还有一张碧绿的大而圆的莲叶。我一骨碌爬起来,尖叫着,还没等妈妈把东西放稳,我就一个箭步冲上去,几乎是夺了那些花来。我兴奋地欣赏着,一朵待放的菡萏,上尖下圆小巧玲珑,像一颗灵动又羞涩的红心,又像一簇雀跃着的火苗;另外一朵片片粉红花瓣层层次第张开,嫩绿的莲蓬就像花仙子一样宛在中央,数根如须的嫩黄花蕊想是仙女的裙子。轻轻触摸莲花,它是那样的柔软,带着一股清香和几分艳丽,它是那样的清新脱俗,是那样的圣洁与高雅。
正当我痴迷于莲花时,妈妈变戏法似的在蛇皮袋里变出十几朵又大又绿的圆锥形莲蓬,在每一个莲蓬的每一张圆盘里探出十几颗圆圆的绿脑袋。用手轻轻捏一捏,就可以感觉到这些莲子颗颗饱满。剥开莲蓬,椭圆形的莲子蹦脱出来,再剥去莲子外皮,轻放一颗在嘴里,清凉甘甜又略带苦涩。我就皱着眉不解地问妈妈,莲子为什么有点甜还有点苦。妈妈笑着说,苦的是莲心,你把它剥出来就不苦了。吃第二颗时,我便剥开莲子,果然里面藏躺着一颗嫩绿的莲心,小心把它抠出来,再吃莲子就没苦味了。
把水滴在莲叶上,看晶莹的水珠滚动起舞;把莲叶戴在头上,装扮小精灵的模样。把带着花蕊的嫩莲蓬用一根细线一圈圈地缠绕,然后在高空中迅速放开,欣赏仙子飞速旋转的优美舞姿……
吃够了玩腻了,我一抬头看见还在忙活的妈妈,一天不见竟然黑了许多,瘦了不少。
后来我听奶奶讲,妈妈在那样的大热天,一个人去泗山,单是走到,都要2个多小时,还要用镰刀割禾,用手揉搓脱谷,然后肩挑着谷一步步走回来,一整天,12个小时,几乎不曾停歇休息。中途就只吃了带去的少许干粮,干粮吃完了就只有干饿着,带去的水喝光了,就喝泥沟里的水。如此又热又累、又饿又渴的情况下,当妈妈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荷塘一片莲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下水,用镰刀钩莲叶、莲花、莲子,供她的孩子观赏、玩耍、品尝。
艰难如歌的岁月已远去,如今人工养殖,满满几塘成片成片的莲花很是吸人眼球,想吃莲子再也不用跑那么远,可是这莲花远不及儿时妈妈用镰刀钩来的清香与娇艳,这莲子也远不及妈妈从20里开外的池塘所摘来的清凉与甘甜。尽管如此,我还是乐此不疲地四处去赏莲,只是为能追忆起儿时那莲的味道,哪怕是一丁点也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玉立彰节义”,“出水芙蓉不染尘”……莲花品格凌驾于世俗之上,圣洁而高远,令许多人望尘莫及。“在水愿为并蒂莲”也是很多世俗男女可望不可及的美好愿望。莲子怜子,而我更愿意在心里把莲花称为“怜子花”。“怜子花”,圣洁、温暖、高贵、博大;“怜子花”于我而言,是对莲最恰贴的诠释。怜子莲花不只是花,它是温暖、是希望、是依托,是爱、是生、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