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申酉季也,禾谷成熟,北燕南飞,秋菊斗艳,杏林红遍,处在这样的季节,身心洋溢着清爽宁静,不必过度包裹,也无需太过暴漏,顺其自然就好,就像秋天的树一样,散去了繁枝茂叶,没有了遮遮掩掩,本着自我的过活。在城里,很少能感知到季节的变化,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让我们开门看不见南山,深思悟不透秋处露秋寒霜降的更替法则,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很少有闲暇去多一点思考,反倒是乡下的农人,识字的秋雨绵绵不能干活时就翻一翻泛黄的老书,听一听收音机里的评书和秦腔,不识字的则讲几段古今,掐个麦编或织件毛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跟秋天对话。
之前在乡下上班,大多数时候都在田间地头走动,对季节的变化感知很明显,那朵桃花,昨天还含苞待放,今天已经开了,那潭泉水,前几日还河床封冻,冷若寒冰,今天已经浮萍四起,一池春水。金秋的乡下,美丽无比,自然在这个季节给了乡下比城里更多的馈赠和优待,在落日的余光中,看接天的稻谷,明澈的水库,干敞的小路,成片的红叶,秋风吹面,不寒亦不冰;看万类霜天自由,不争不竟,各自追随心梦,甚美!每到周末,我都有事没事的去趟农村老家,一路的风景成了我疲倦的枕头,给困顿浮躁的灵魂一个惬意的安身之处!每一次逃离闹市去乡下,都是一次彻底的心灵之旅,灵魂自由充实,心情亢奋,毛孔大张,自然的空气,巴不得一次呼吸个够,感觉自己此时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乡土气息的人。
一个在城里上班的人,如此喜欢乡土,亲近乡土,是源于对乡村与城市关系的理解,乡村相对于城市,是旧与新的对立,近与远的距离,是的,城市就在眼前,乡村却变的遥不可及。这头,是我们奋斗的舞台,那头,是我们浓浓的乡愁。旧的东西,是一种沿革,一种将“愚昧、落后”延续的产物,新产物人们只看到了它的新,有些新的没有根基,看不到传统的影子,是空中楼阁,经不起玩味。乡下的文化,是“粗俗”加自由的文化,是城里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基地和本源,没有乡土文化这一天然的“三江源”,就没有日久不衰的城市文明。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相比,俨然一个小堡垒,一个新生儿,是补给与被补给的关系,人穷则反本,缺东西了,就到乡下取,满足了就不太记起乡下,大批的城里人,应清楚自己的根,感恩自己的根!
说起秋天,不能不提菊花,这个特殊的物种总是给秋天以最隆重的装扮,也最能唤起文人雅士的情思。这些顽强的小花,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冷清,避开了虚华,在最结实的季节,英姿飒爽,孤独淡定的怒放,有股英雄气,味足,劲道,是啊,是花就要有股精气神,要独立斯世,有观澜这边风景独好的气度和风骨,能忍受寂静孤独,在独立中增容养育它的大地,在孤独中体味生命的真谛。
菊花是这样,农人更是这样,那一个个高低不一、坐落有别的农家房屋以及里面居住的人们,不正像那漫山遍野的菊花吗,他们恪守着耕读的家训,不舍得丢弃家园,在祖辈住过的地方日复一日的与黄土为伴,在子孙们拼命逃离家园去外面或看看那么大的世界或讨生活的今天,他们默默的坚守着、耕耘着,一如既往的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命脉,为外出的游子保存着乡愁、保存着实力。他们不愚昧,他们坚信乡村会好起来的,会美丽起来的。作为城里人,应该多向农人看齐,眼光向下,朴实厚重的活着,不为外界的纷扰所迷惑,不为瞬间的浮华所蛊惑,一切的浮华都是可以被忽略,像飘在水上面的油一样,好看但不耐用,终究是要被过滤掉的,沉淀在最下面的才最结实最能久经考验。活着,是为了苍茫大地的厚重,我们不厚重,所以才依赖大地,我们漂浮,所以天空才离我们那么远。人法地,地法天,有了厚重的思想,天空才会离我们更近,伟大的思想终究是要见底,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所掌握才能产生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