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佳友的头像

段佳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7
分享

老宅悠悠尽是情

老宅悠悠尽是情

人这一生,走过很多地方,结识很多人。多数地方、多数人,如流星划过天空,一闪而过,记不清,或许根本记不起,但有一个地方,却铭刻在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会魂牵梦绕。那就是出生地,乡下老宅。

乡下老宅记载了一个家庭历史,记载了邻里之间相互帮忖,共享欢乐的乡情,更是记载了儿时成长的苦楚,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记得她,保护她,是对父母、长辈、邻里之间真情的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肯定。老宅是传承祖德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场所。

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下老宅,风光不再,势单日薄。多数老宅,关院锁门,屋檐塌落,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令人唏嘘。

我家的老宅,在一次暴风雨中,也悄然倒塌。我好难过。请人维修,却无人敢接。“危险,不敢上屋”。没办法,若强拆,恐有危险。安全无小事。

乡下老宅,几间小屋,不高大,也不阔绰,土里土气,然在我心中,她却温暖、伟岸、神圣、高大,无可替代。她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的精神圣殿。

看见变成废墟的老宅,我想起当年,为建她,服役的大哥节衣缩食,推迟婚事,一定要把她做好。而父亲,敦厚的庄稼人,不识人事玄机,静坐在家中等木料。哪知大哥申请的木料早获批,可是没人去过手,持续一年。大哥着急,再次请假回来,到民政部门将木料过手,并拉回家。之后,父亲才准备砖瓦。

盖房的砖用土砖,父亲天天到稻田去拉石磙打磨。我读高中,刚满十六,也跟着拉石磙。拉石磙需要力气,可我拉不动,父亲就骂:“没用的东西,饭吃到温膛里去啦”?等到老宅建成,我的手上肩上、掉了几层皮。住上新房子,全家甭提多高兴,像过年一样。父亲感到特别自豪,逢人就夸大哥心中有家,不忘本。

为什么大哥那么上心,非要盖房子呢?原来全家一直住在只有七哩面积的祖宅里。它是父母分家所得,我们姊妹几个出生在祖宅里。

祖宅呈L形结构。L的长边东西走向,门开西头。门前一条臭水沟,沟上铺一条石板进出。进门三分之一留着打转的地方,中间搭着锅台,锅台后面是材栏;L的短边做房,里面放一张床,床头放米缸,床尾放尿桶,全家人就睡在这张床上。就是在如此的环境当中,父母艰辛劳作,即使碰上五四年长江破题的年景,也保证了全家没有一人被饿死,创造了奇迹。

父亲挑肩磨担,做小生意。三点起床,往许岭挑鱼,回头往凉亭方向沿村叫卖,再到凉亭换来日用品,沿途出售,变成现金,赚取微薄的利润,一日行程百余里。碰上冰天雪地,湿衣变冰衣,走路哗哗着响,父亲双脚冻伤,留下严重后遗症:一年四季,脚跟开裂,疼得他夜夜难入眠。但是父亲并不埋怨,天天出门,心里装着全家大人小孩。母亲呢,更是了不起。她与父亲没衣服穿,只有一条没破的裤子共用。父亲出门后,母亲就只能呆在家里,坐在床上,来照管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

生活中,父亲碰到一件事,终身难忘,刻骨铭心,反复地告诫全家要记得:一次,他推车送盐,回不了家,想下店,却找不到旅馆。看见沿街招牌醒目,就是不知哪家可以住宿,因为他不识字。连问几人,没人指点,碰上一个愿意说话的,却说,“你没长眼睛吗,瞎了?”转身走了。父亲受到极大刺激而又无可奈何,愤怒,惭愧,羞涩占满他的胸间,再也不去下店了,手里推着花车,麻木地深一脚浅一脚,朝家的方向抹黑前进。到家时,母亲诧异地问:“你怎么啦”?好半天父亲才吐出几句话:“就是再苦再难,也不让孩子做睁眼瞎”。然后,流着眼泪把原委告诉了母亲。母亲也流下痛苦的眼泪。没有文化,受人欺负。从此,父母形成共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学堂。

父母送儿进学堂,为的是不让孩子做睁眼瞎,此种善举,却招来伯父的讥笑。伯父逢人就说:“穷得做鬼哇,还想念书,要是把那么大的孩子,送给人家做帮工,也能赚过热褂小衣,岂不甚好。真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念书做官,白日做梦。”父母不畏嘲笑,坚持要我们兄弟几个入学。正是因为父母的卓识远见,更是新中国,党和政府关怀,我们兄弟几个都读了书,彻底改变了全家文盲的落后面貌。告慰父母的是,我们的下一辈,他们的孙辈,个个读完了大学本科,且有多个获得硕士学位。这种巨大变化,是新中国带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从老宅走出去,永远也忘不了父母的教诲:“读书要为自己争气,为祖上争光”、“人穷不可穷志,帮人不要回报”;“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没有国,哪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老宅是连接兄弟姐妹的情感纽带。在老宅里,无论谁做多大官,职务多高,发多大财,一律平等,只认长幼,没有官衔,乳名外号,土语方言,谁尿床,谁拖鼻涕,谁曾用笤帚擦屁股,谁骗谁好吃的,一一摆出来,重温儿时旧事,该是何等的美事。

老宅虽没人住,但是它是记号,符号,痕迹,它可以作为教育子孙,警示后人的真实教材。它积淀厚重的祖德文化,能对后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是进行家庭祖德教育的基地。其实,人生百年,穷也好,富也好,高官也好,贫民百姓也好,回头不都是要回老宅吗?“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要干什么。”老宅能做出最好的诠释。

老宅不仅是一栋房子,而且是一种情结,一种永远也割舍不掉的血脉亲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挂载着爱。有了老宅,在原生地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一个歇脚的地方,有一个喝茶,就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全家人会面,沟通信息的地方。谁能保证,不需要大家庭的帮助?即使不需帮助,谁又能断得了祖上的庇佑呢?

人啊,年少轻狂,不知高低,离家远走,像鸟飞翔;以为飞得越远,才有出息;飞得越高,才有本事。嗣到年老,乡愁日甚啊!

老宅就像一条深深的巷子,望不断,走不穿,处处皆熟,却高深莫测。有很多不了解的家庭历史,等待去发现。树长万丈,落叶归根。根深方能叶茂,叶茂的繁华,离不开祖德的滋养,而祖德就藏在老宅里。

保护自家的老宅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