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铃兰的头像

铃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7
分享

创业记

创业记

老毛这辈子最满足的是学了门手艺,拉扯大了五个孩子,如今八十岁了,还能在店里操持、忙碌。人说吃得、做得、累得是福,老毛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

老毛,43年生人,七八岁上没了爷娘,成了孤儿的小毛跟着姑婆一起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姑婆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十四岁的小毛送到了当时的光明大队上,跟着两个剃头师傅学徒,一个莲塘人姓章,三十来岁,一个本地人姓李,也就二十出头。

所谓学徒,就是跟着师傅打下手,两个师傅话语短,没有什么正而八经地讲解,但也不藏着掖着,由着徒弟自己边上瞧,也放心让他上手,当然前提是不甚讲究的主顾。小毛就这样做中学、学中做,跟了一段时间,他看出剃头的关键是剃刀,而磨剃刀是关键之关键。悟出了这个门道,小毛磨起剃刀来就格外卖力,格外用心。每晚收工前是小毛的磨刀时间,起先跟着师傅们一起磨,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磨的跟师傅磨的作比较,包括磨的动作、磨的时间,当然最后是看磨的效果。慢慢小毛心里有了谱,那就是剃刀要磨得有刃兼有韧,不能只图锋利,其中意味可能只有亲自操刀的人才能体会到。

说到剃刀,老毛很是得意。虽然他剃头早就用起了电动推剪,并且坦言它更简便,老毛不拒绝好东西,他能与时俱进,但剃胡须老毛还是习惯用他的老搭当——剃刀,当然这习惯很难说是老毛赋予顾客的,还是顾客赋予老毛的,他们之间仿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结果便有了:六十五年来,老毛雷打不动每晚把剃刀磨好,而顾客一茬接一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如今二0年代,无论老少,就有好这一样的,他们享受刀刃在脸颊、下巴乃至脖颈处游走,并发出吱吱的微响。而老毛手握剃刀,面对仰面朝向他坦露要害的人,从最初战战兢兢、缩手缩脚,到如今游刃有余、干净利落,老毛找到了他的舞台。

文峰路是县城的主街道,随着城市发展,它由东向西,在老毛的理发店处,轻轻一折,向北迤逦而去,穿越了大半个县城,把新老城区联在了一起。老毛的理发店几十年蹲守在那个街边拐角,仿佛守在时光的渡口。

老毛的理发店很小,进深不过三四步,开间最多五六步,所谓弹丸也不过如此,可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人,实属难得,以至他每每想起,很是感慨。七九年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把沉寂多年的神州大地,吹得活泛起来,老毛所在的文峰镇文峰大队也悄然起了变化,大队理发部随着分田到户,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很快就无奈关张了。但老毛还要养家糊口,还要生活下去,他又不会别的,只能重操旧业,但去哪开成了问题。幼年失亲的他,习惯把大队当成自己的父母,有难处便自然而然找到了大队。

早在老毛成家时,大队就把几间房子借给了他住,在那里他的五个孩子陆续出生,当老毛为了生计再次来到大队部时,大队为他这事还真是花了不少脑筋,考虑到队上其他人都分到了田地,老毛想要个地方理发也在情理当中,但这个合适的地方不好找。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提出,有个地方蛮不错,在街边上,离老毛住的地方也近,就是小了些,但开个理发店应该足够了。找到老毛一说,他立马同意,不计较它小,还有些破旧,拾掇拾掇后,老毛便开始了他四十多年的剃头生意。

老毛的理发店里,一把笨重、斑驳的老式理发椅占据着中心位置,它是老毛的骄傲。想当年,只有县城的常青理发社有这种理发椅,相当气派。老毛一直想弄一把,摆在自己的理发店里,后来寻着机会,托人从南昌买了回来,当时老伴觉得他作得劲太大,巴掌大的地方摆个这么大的椅子,也不怕人笑话。老毛才不管那么多,他觉得这把椅子往店里一放,他就有了底气,有了脸面。于是,这一用就用了几十年,常青理发社早就解散了,那些理发椅也不知所终,老毛这把几乎成了绝版,他每天围着它忙忙碌碌,手中刀起发落,碎发纷飞,像下雪一样,慢慢积起厚厚一层,脚踩在上面,心里踏实而愉悦。

九十年代初,老毛自己开店有十来年了,店面只有一层,已破旧得厉害,他有心想修缮一下,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正好文峰路统一规划,临街面的房子要求至少建三层,老毛觉得赶上了趟,可以借此机会把理发店拆了重建,但心里却打起了鼓,那时自己刚刚建房,从队上借住的房子里搬出去没几年,手头实在紧。好在孩子们都大了,他们觉得重新改造加了层,就可以一楼理发,楼上吃住,省得来回奔波,做生意更自在。道理老毛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只是孩子们说出来,让他下定了决心,于是,老毛一咬牙动手了。房子重建时从二楼开始往外扩了些,这样隔出了两间房,吃住放在了二楼,三楼堆放些杂物,倒也熨帖体面。儿子知道父母不容易,当下跟老毛发愿:以后要凭自己的本事建房。儿子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老毛很欣慰,但哪怕就现在这样,他也觉得不错。后来,儿子买了商品房搬出去,成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老毛一家过得更顺了。

老毛的理发店,几十年不打招牌,不知从什么时候,也打出了“毛氏老字号”的名号,尽管很多人认为,它无需招牌,特别是修建了文峰大桥后,理发店的位置更显优越了。

老毛觉得自己很运气,好人都让他遇上了。幼年失去双亲,被姑婆收养,虽然姑婆家拮据,但吃穿用度不曾短他,最让老毛感恩的是姑公送他去学了剃头,让他一生有了立身之本;靠两师傅领进门,在大队剃了十几年头,练熟了手艺,积攒了人脉,而且大队帮他解决了住处和店面,让他一家有了安身之所。老毛人生中立业、成家两件大事顺顺当当,足以告慰泉下有知的爷娘。

老毛庆幸自己生逢其时,好事都给他碰上了。一改革开放,他就自己开店,虽不至于赚到盆满钵满,但细水长流,手头也渐渐有了积蓄,八十年代在桥北新村置了块宅基地,自己建了一栋房子,后来又有机会把店面改造成了三层,白手起家的老毛,心里有了底气。现如今政策好,开店不用缴任何费用,老毛身体健朗、眼力尚佳,在店里剃剃头,每天有事可做,都不觉着自己八十了,而且既方便了别人,又活动了身体,还赚到了几个菜钱,老毛乐在其中。从文峰大队的社员,变成了文峰社区的居民,老毛两老每月拿着几百元的补助,加到一起也有小一千,日常开销足够了,再加上参加了农村医保,看病也有报销。老毛很骄傲,自己也成了“公家人”……

而这些都是老毛从前不敢想的。

老毛这一生,可以写一本书,书的主旨是:岁月优待老毛,老毛不负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