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起床后,总有一些美妙的声音。或鸟叫,或汽车来回欢笑,或有孩子们高兴地读书声……每一天都是好的新日子。走运当然好,就是有太阳也不差,一切都都还来得及,一定会好起来。即使没有好,你也会有所准备。
我应该怎样每天提升自己呢?先从口开始,口所进所出,是我心的反映。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常常出言不慎、不注意环境而言语。不当言而言之,则失言。当言而不言则失人。一定要注意,多说鼓励的话、肯定的话、表扬赞美的话,说真话、实话和有现实意义的话。此为我人生第一戒。
有个读书人邵鑫老师说:真正的写作,就是不断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其实,每个人的阅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当你选择人类伟大灵魂所书写的文字阅读时,你反思人生、反观自己,就是一种不断完善心中美好追求的过程。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书须结合实际。读一些经典书,也许有时会生涩难懂,但当你反复阅读时,你就是明白:读书就是在读自己,反省自己的问题。好的书犹如镜子,是你问题的返照,能够让你明白生活中你错在哪里。也许,你会在读过之后,在批评别人时,先想到或谈到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指正别人的错误,也许会不轻易地命令指责别人。
在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平安静地处理矛盾和问题。多看别人的优点,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相反,应该给予真诚地赞美。
美国前总统林肯有言:好学者必成大器。好学者往往谦虚,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越学越觉得知识之多和世界之大,从而保持谦虚谨慎的状态和空杯态度。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抱怨只是加重这些不如意带来的负面情绪。所以,面对不如意,与其抱怨不如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平和心态去面对,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这些不如意正是将来如意的铺垫。
人类是一个表达动物,人皆有口,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诉求。但更为重要的是倾听,鼓励别人多说的人值得肯定。倾听不仅是耳朵,更是用眼睛和心灵去听,如此才能听得真切、听得深入、听得明白。
争执往往起于小事,有时是小利益,有时甚至没有利益只是次序甚至时间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学会不抱怨、不批评、不指责,保持心平气和,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善于看积极健康向上向上的一面,就会有好的结果。总之,要多以别人眼光看问题、为别人多着想,多看别人优点,多肯定鼓励真善美,这才是负责任的冲突解决模式。
说到养生,实际最好的养生是思想的提升。有了正确的思想,吃饭有粗有细、不咸不甜、七八分饱、三四顿饭,平常心胸开阔、心态稳定、心地善良、心理平和,做事扎实积极认真,做人诚实淡泊乐观,同时也能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是人生进步和成长的根本,修身实际是修心。心定则人宁。正如梁启超所言: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心中的梦想追求,需要心诚力行而求之。心诚求之,虽不能至,不远矣。
听话,说起来简单的两个字,中国父母也经常要求孩子这么做,其实做起来不简单。一是先听后说。先用心听完别人说话,尔后再发言。这一点,有许多人做不到,有些人经常喜欢打断别人的说话,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二是多听少说。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上苍要求人多听少说。正如孔子所言:不能言不由衷。三是会听才会说。人只有用心听别人说话,才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说话,才能说到点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是孩子的人生过客。所以,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生自尊。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训斥孩子。相反,在第三人面前,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给予真诚地赞美,引发孩子心中积极向上的渴望。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失或缺点来惩罚自己,也是一个人修养不到位的具体体现。实际上,许多人生气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伤害的最后还是自己。当然,也影响别人的情境。
做人应先明理,明理在知道,知道在学经。故作为中国人,应学习掌握传统经典,以此作为立身做人的根本。当然,我不是说要像科举一样以四书五经作为进身之径,而是说作为中国人,应汲取两千多年前孔孟的智慧。
学习务必和实际工作、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必须融会贯通与实际生活中。以心感行,身体力行所学所知,同时向身边人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学问之道其实就在身边,就在人情世故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有时我想,中外古今真正的伟人大家,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实际是相近或相似的。苏东坡曰:“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虽然是病,但也是仁慈眼光。美国总统林肯说:“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而要对任何人怀有喜爱”。对任何人都怀有喜爱,即使坏人,亦有可反思借鉴处,岂不可爱?
多想他人的好处,即使坏处也值得我们反思自身,亦可变化为好处,因此而应多感激他人。而对于自己来说,人世间最好的医生有三位:分别是节食、安静和快乐。实际上最主要的医生还是要从内心中产生。
《三字经》给我很多启示。一是教育子女务必加强学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不学习或不用心学习是难以成长成才的。二是务必尊师敬长。“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对师长的尊重就是对知识的尊敬,对天地的敬畏,也是对人类的慈爱初心。三是务必诚实守信。“幼而学,壮而行。”“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学习的目的全在运用,务必说话算数、做事务实,常怀感恩之心,常做利人之事,积极参加家务和社会劳动,诚实守信。
对于教育子女来说,严与宽、外向与内向、严厉与温柔……都是可以包容齐进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相害”和“不相悖”,是对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接受、尊重与包容。
读到一句话,感觉道出了问题与解答之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日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语出《学记》。诚哉斯言!
如何当好老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唐人杨士勋所言:“教人所不及为师资。”《学记》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也其听语乎”可见,好学乐思,善于解决问题才可以为师。
每个孩子都是审时度势的专家,每本经时间检验留传下来的经典都是美妙的精神食粮。人生天地之间,须以提升素养、为人服务、好求真务实为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进食良好优秀的精神食粮,贞之以恒,帅之以诚,何患无成?
曾国藩有言:人材高下,视其志趣。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和其利用业余时间有紧密联系,志趣往往体现在八小时之外。志趣要在健康向上,关键是真善美,成在持之以恒。
在人的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但现实是,不被理解是常态,被理解常常是例外。所以,人要多站在别的人角度想问题,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有时做不到,但应该向此努力。
只学不做等于没有学,只知不做等于无知。实际上,人往往在学与做,知与行方面表现出差距。有的人学了修身养性的知识,但实际做着很差,真不如不学。有的人知晓做人道理,但行为相反,真不如不知。
如一日不读书反思,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的面目可憎,修养不够,于人苛责过多。两日不读书,似自己有千万个缺点从天而降,不及改正。三日不读书便觉自己无可救药,难以挽回自身缺点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