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何,打起包裹过暹罗”、“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这首民谣唱的是祖父谢明玉在近代迫于生计、挥别亲人、与村民一起搭乘木船,历经千难万险“下南洋”谋生的画面。
作为心怀家国、情系桑梓的归国侨胞,祖父敬仰圣贤、尊师重教,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奉为为人处世与干事创业的金字良言。当年在泰国等国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功创富后,即返乡盖楼置业,并热心于睦邻、安邻、惠邻的宗事与村务,积极反哺家乡。小时候听奶奶及一起在耀西楼居住的老长辈们讲,祖父是一位重诺守信、坚韧善谋、诚以待人的儒商,亦是主持公道、操守淳笃、乐善好施的乡绅,在灾荒年份,更开义仓救济贫困人家及沿途的乞丐、捐赠丧葬费、安葬不幸去世的逃荒人,逢年过节也常为父老乡亲书写春联与福字……。拳拳爱心、桩桩善举及“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睦邻贵和、广发善缘”的门风,至今仍为家乡人所称道。受祖上好家风熏陶,我上学后也常与小学老师的女儿谢洁琼一起吟诵唐诗宋词,交换日记本,相互传阅《少年维特之烦恼》《平凡的世界》等中外佳作,互道知己。多年后,我特地发表“土楼一去廿余年,愚者真吾梦百千。君我离歌甘独醉,此生谨此至情缘”等诗歌,以怀念这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岁月,纪念那个被称为烟火与诗情迸发的时代。
90年代初,母亲每年到离家6、7公里外的凤凰镇天池山摘春菜,每天6元工资。上小学后,我最高兴的事情是期末考试获得好名次,会有奖状及5元、10元不等的奖金可拿回家里买几斤米。90年代中期,乡镇私人陶瓷厂蓬勃发展,有的陶瓷烧制仍以柴草为燃料,母亲上山割草卖给瓷厂,每100斤1.3元。后来,母亲在陶瓷厂当十多年印花纸及日用瓷器包装工人(包括夜班),个人作息都是随着订单的转,常常晨出晚归,每天平均工作16小时以上,回家还要忙家务,有时订单急着交付,半夜三更也赶到工厂去装货,连续加班几天几夜,月工资最多500元。女民兵出身的母亲勤苦耐劳、任劳任怨、睦族和人、全心为家的好品格深为乡人及工友认可。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是我“认真负责、诚信仁义、与人和善、体惜穷苦”性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后来,村民开始自建钢筋水泥混凝土楼房,在遇到地基界线纠纷的时候,我建议家里效仿历史上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逊礼让故事,腾出半亩地,作为屋后邻居出入的通道,达到路通心通的效果。工作以后,我勤奋刻苦、省吃俭用,首先还清了老家多年欠下的所有债务,并不计前嫌,工作第一年回老家就主动登门拜访各位葭莩之亲,坦诚交流,把酒言欢,改变以往一些“你不先来我家,我就不去你家”的狭隘“面子”风气。同时,积极敦睦邻里关系、深化乡情乡谊,经多年努力,终于形成礼尚往来、宾至如归的和谐氛围。有一年,我不幸生病了,村里很多老人家都前来嘘寒问暖,令我感动。
2005年工作以来,我一直按家风祖训,严格要求自己。在市场经营部那几年,有时为了准时交付订单,天还没亮就从广州出发,颠簸几百公里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念电信卡册”等产品送到粤北山区客户手上,并深入一线与工人一起劳动值班、同吃同住,现场沟通。有重大投标任务时,更是不舍昼夜完成投标书的编制。
2013年1月到新单位上班后,在基层曾身兼综合管理秘书、党建、纪检、劳资统计与宣传报道等多个专业类型的工作多年,时常处在同一时间段要思索、谋划、撰写不同主题的文稿、填报各个系统统计表的状态,经常自觉地加班加点,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仍把笔记本电脑带到医院继续撰写文稿,有时任务紧就背着自动输液泵,奔走于医院与公司之间……。"旧踪仅隔一江水,勤直辛艰已半生。羸疾五年无怠业,劳心万犊有真情"。2018年5月,办公地址搬到广州市滨江中路,刚好与第一份工作的东山口一带隔江相望,我深有感慨地写下了这首题为《初心不改》的诗歌,以表心志。
这些年工作之余,我也常参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广府文化传播、翰墨公益、义路同行、爱心书包、助学老区、亲善古村等公益慈善活动。有时外出也习惯帮助残疾人求助者或捡废品的老人,给流浪猫猫狗狗送上粮食与地毯,为路边快枯萎的植物送水……。我觉得不经意间做得最出色的一件好事是在2009年我听说一位朋友正回广州重新找工作,就介绍他去聘我为专业指导老师的学校面试,入职至今,他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最受欢迎教师”、“白云教育30周年优秀奋斗者”等称号,有一年,他父亲来广州见到我、紧握我手、深表感谢。他感叹,没想到他儿子仅是当年在刚毕业在找工作的路上碰到我,就被我视为朋友,如此信任,帮他就业! “没什么啊,举手之劳,看到珠智如此努力、获得这么多荣誉肯定、已为1000多位技能学生提供了就业服务,这才是最大的好事!”我如此答道。
在助人为乐的同时,近5年来,我也大力传承祖上尊师重教的家风,积极与马来西亚华侨实业家、太平绅士谢福坚等宗亲长辈一同参与溁溪乡“奖教奖学与扶持贫困学生”大会,热心配合饶北先贤反哺家乡活动。很高兴接待来省城读书的家乡学子、很乐意为青年就业建言牵线,还专门收藏一块有“一路连科”图文的玉石,表达自己甘做一块铺路石头的决心,希望看到宗亲小辈及家乡学子们学业进步、走上正道、共同打造新乡贤文化、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与道德伦理。
“舅舅,感谢您经常给我们寄书,我很爱看,每天晚上妈妈关了灯要我睡觉,我还揣着手电筒,躲着被子里偷看一会呢,嘻嘻,这次作文比赛我又获得第一名……”,这是2016年下半年我正在暨南大学参加志愿者活动交流时,收到小外甥锦成通过妹妹手机微信上发来的信息,看到“祖国的花朵”好学上进,学有所成,我甚感欣慰,高兴地与在场人员分享这个象牙塔“明日之星”的故事。
2017年春,我以多年来在工作生活中很好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成为海珠区首个接受广东省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网聚正能量”企业一线先锋巡礼的对象,被采访报道。同年8月,接受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企业红色引擎"栏目访谈。社会的肯定,为我在业余时间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感谢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特邀顾问、书法家张家振老长辈为我题写了内容为"正道沧桑”的书法,以示鼓励!
2019年,我有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加入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与广州市作家协会。我写诗道:亲爱的祖国,犹记得《牡丹之歌》的歌声伴我成长,亲爱的祖国,犹记得《我的中国心》的歌声壮我情怀,我将继续敬德行事,坚持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