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到了清明时节,我们自然又会想起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关于“清明”的古诗,这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了。
我对清明节气的印象之一便是雨了。记得这些年的清明节我回老家祭祖时,差不多都是阴天里时有小雨的天气,断断续续的小雨更是让人思绪万千。今年的清明,江淮之间,天气却是格外的晴朗,只是因为疫情,我没能回去。
杜牧的这首《清明》,生动描摹了典型的清明时节景象:清明时节,绵绵细雨之下,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想要借酒消愁,询问酒家时,牧童笑而不语,指了指杏花深处的那个村庄。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里的这段话为清明这个节气做了较好的诠释。天地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都远远胜于其它节日,格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自古以来,就饱含着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本真的愿望。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纯白的桐花迎风开放;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而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云薄漏日,日穿雨影时,天空现出彩虹。此段时间里,细心观察,我们会看到见证三候的节气之花:桐花、麦花与柳花,它们寄予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作为节气的清明,自然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关于清明节气的谚语里,就有很多和播种与农耕有关:“祭罢祖,就种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等等,生动形象。
而作为节日的清明,则是民间百姓寄放情感的传统日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扫,便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重要习俗之一。清明时节,总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一些人,想起一些事,关乎逝者,也关乎生者。
祭祖,不仅仅是表达思念,更是为了记住。记住故去的他们,也记住自己,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唯有记住,我们才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句台词说得很好:“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我相信是这样的。
还记得有一年回老家做清明时,蒙蒙细雨中,在父亲的坟前,我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述我当时的心境:“回忆少年清明时,父亲带我去上坟。如今跪拜多一处,不见当年上坟人。”
这是清明给予我的第二个印象了。
除了寄托哀思以外,清明也是个欢愉的好时节。
清明节气适逢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气清澈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动,万物吐故纳新,欣欣向荣,大地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们纵享春光、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词人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写得极好:“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时节,天气渐渐转暖,海棠与梨花刚刚凋谢,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农家的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声。此时,一群天真纯洁的少女走出深闺,尽情地沐浴在大自然的欢愉之中。
柳絮是清明时节给予我的第三个印象了。这几天,柳絮正在飞扬。城里是,故乡更是。柳絮并非柳花,而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一团团柳絮的中间,都裹有一粒很小的种子。细长的茸毛便于柳树的种子在风中传播开来,这是大自然生命的神奇之处。
4
写柳絮的诗词非常多,不乏很多大家名作,如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欧阳修的“每听鸟声知改节,因吹柳絮惜残春”,李商隐的“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黄庭坚的“可无昨日黄花酒,又是春风柳絮时”,杜甫的“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这其中,有伤感的,有欢喜的,也有哀怨的。
每年的清明时节,在朋友圈里都会看到有人在“抱怨”柳絮,我倒是觉得挺好。这是一段时光,这是一个季节的标志,这是易逝岁月的流转。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李中写的这首题为《柳絮》的诗:“年年二月暮,散乱杂飞花。雨过微风起,狂飘千万家。”短短20字,只写了柳絮飘飞,却深深触动了我们脆弱的心扉。
年年农历二、三月间,都有柳絮漫天飞舞。春雨刚歇,微风乍起,从古至今,风景如此相似,却早已物是人非。依依柳树下,微风细雨中,它们会飘到哪里去呢?
这飞扬的柳絮啊,犹如人的思绪,是有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