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长兵的头像

苏长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2
分享

夏至,人间夏日长


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于是,在北回归线上会出现“立竿不见影”的现象。古时历书《恪遵宪度抄本》里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相对的,夜晚时间则最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白天逐日缩短,夜晚逐日增长。

夏至时节,虽然阳光直射地面,阳气很盛,白昼最长,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此时地表的热量还在不断地积蓄,还没有达到最盛的时候。真正的暑热天气,是在夏至起经历三个“庚日”、大约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的“三伏天”了。

夏至之后,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身上的汗液黏糊糊的,空气跟蒸桑拿一样闷热,好在时不时地就会来上一阵让人有点猝不及防的局部雷阵雨。

小时候跟随父母在田间干农活,常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头顶上空乌云滚滚,黑沉沉的一大片,伴随着雷声大作,一阵大雨眼看就要到了。我们常常也不想跑回去躲雨,炎炎夏日,淋一场短时大雨,倒也凉快。农家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说成“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描述的也是这种天气现象。

夏至时节,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得很快,需水量增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所以,农家有“稻子要喝夏至水”“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雨点值千金”“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等谚语。好在今年的夏至,家乡一直下着雨。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早在公元前7世纪,智慧的先民们就通过观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与冬至节气。他们在地上竖一根竿子,在正午时分测量其影子的长度,将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

俗话说:“不到夏至不热,不到冬至不寒。”夏至算是拉开了高温酷暑的帷幕。小时候,家里没通电,到了夏至时候,母亲就会把家里藏在柜子顶上、落满灰尘的几把芭蕉扇拿出来清洗清洗了,那时,整个夏天都离不开它们。后来通了电,家里陆续也添置了座扇和吊扇,但父亲和母亲还是习惯于摇着芭蕉扇,还说这老扇子扇出来的风比电风扇凉快,我想应该也有节省电费的想法吧。

和家喻户晓的用来数九消寒的“冬九九”一样,民间也有数九消暑的“夏九九”。“夏九九”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便暑去凉来了。

民间各地都流传着带有地方特点的《夏九九歌》,我在家乡也曾听过:“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九九数完,便到了阳历九月上旬的白露时节,夜晚时分已经有着明显的凉意了。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减,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受到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而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这时候开始萌发,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在乡村的夏季里,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蝉鸣了,过去是,现在还是。蝉是大自然中最具有灵性的生物之一,整个夏天,它们都在门前的枝头上声嘶力竭地激情歌唱着,从来不知疲倦。我们有时从田间干活回来,汗流浃背,听着刺耳的叫声,觉得甚是吵人,于是举着竹棍,循声去找,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它们趴在哪根树枝上,气得我们只能死劲地跺着大树,要吓走它们。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意思是说,仲夏五月时,夏至到来,阴阳相争,死生相别。古籍《三礼义宗》里说夏至有三意:“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说,夏至时阳气达到顶点,盛极而衰,阴阳发生转换,阴气开始萌发,可谓是“夏至一阴生”。

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写过一首《夏至日作》的诗:“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诗人描写了夏至时日,天上的星辰无休无止地转动,地面上的春夏秋冬四季有序更迭运行的自然规律,辩证地看到了春去夏来之中,即将昼短夜长,阴气萌动,秋冬会慢慢来到人间的发展趋势。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正如这夏至,阳极而一阴初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巧妙转换,这是多么完美的融合啊。

自古以来,夏至就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夏至这天,民间百姓拜神祭祖,祈求消灾年丰;朝廷则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史记 • 封禅书》中说:“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之。”

夏至时日民间还有吃面的习俗,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也有民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细长的面条,就好比夏至时的白昼时长;现在人们在过生日的时候也还有吃长寿面的风俗,细长的面条预示着一个好彩头。

“一线”是什么意思呢?听家乡的老人们说,过去农家妇女在做针线活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扯一根长度适宜的线,大约一米左右,用完这根线的时间差不多两三分钟时间,所以所谓“短一线”就是说夏至日后,每天白天的时间一般会缩减两三分钟,直到冬至之日。我猜想,在过去,夜晚做事不便,这谚语是否也蕴含着人们对白天时光缩短的惋惜和对时光悄悄流逝的告诫呢?

我想起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一首是明代诗人张天赋的《仲夏写怀》:“长傍青山与白云,一溪流水绕柴门。竹床睡起无馀事,风送荷香正启樽。”

此刻,人间夏日长。夏至的时光,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也好,小憩也好;小酌一杯也好,独坐无事也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