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德来的头像

苏德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28
分享

月亮当空

秋风撩动我的头发,手臂上的毛孔自然舒张,秋凉。秋天来的静悄悄,季节替换缺乏轰轰烈烈的气势,这大概是对时光轮替成为习惯的感觉吧。

八月十五,靠窗听李谷一唱的《思乡曲》,“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很是应景的一首歌曲,窗外有青山远黛、有上江河在夜色下波光涟漪,只是十五的月亮还没有在天空中升起。音乐是宇宙中最能与人、自然、天地相通,《思乡曲》是根据德沃夏克待久交响曲《自新大陆》改编的,思乡是不分人种、区域的。

中秋节,家乡的风俗是晚上设宴席赏月,称之为“吃八月半”。这一天母亲要烧上一桌美味佳肴,其中不能缺的是“芋头”和“炒粉干”,“芋头”蛮话叫“有”,即富有的意思,而“炒粉干”意味丰收,记得童谣《十二月令》“八月半粉干成担”。孩子最开心是收到外公送的大月饼、麻果。大月饼外包装着“大饼画”,最常见的画是嫦娥追月,画面朴素,却给人想象月亮上的事物,大人也最喜欢对着画面说嫦娥追月、后羿射日的故事。

夕阳西下,吃好“八月半”的孩子在道坦摆起四方凳、矮凳子。四方凳上摆上大月饼,然后,虔诚的端坐在矮凳子上,抬头等待月亮出来。至于,为什么摆着月饼等月亮就不得而知,只是在等。

人生不知道有多少等待,等待各有滋味,唯有等待月亮的少年充满诚实的温情,充满神话的热烈,充满桂花的香味。儿时不知道有多少梦落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记忆中最为生动的追月是赶走“天狗”的演绎。也是十五的夜晚,月亮刚刚行至当空,突然,天地一片漆黑,月亮消失。恐惧中响起敲打脸盆和惊慌失措地喊叫,“快出来哦,月光母被天狗吞了”。于是,村里响起盆、碗、盘凌乱的敲打声,整个村满是驱赶天狗呐喊声,声音有幼稚童声,有浑厚的男中音,有悦耳的女高音,有苍老沙哑声。音色各有不同,情感各异,有老人跪在地上朝天高喊,“大家快,快来把天狗赶走”;有烧香磕头,“菩萨快赶走天狗啊”;有的鼓动年轻人用力敲打脸盆等;村里凡是能敲响的都响起来,就连村里唯一的小黄狗也惊慌失措的狂吠。

那个夜晚,月亮就在锅碗瓢盆的击打声和呐喊声中慢慢吞吞地出来,黑暗溜走,又开始满天星星。地上蟋蟀欢愉“吱吱蛐蛐”,萤火虫在丝瓜架上闪烁着光芒,秋风轻轻拂面。

如今回顾,一场自然现象“月食”,成了驱赶天狗的运动,不禁哑然失笑。

八月十五月亮永远值得等待的。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花好月圆”真美好。

儿时如天上群星围拱的“月亮”,生活在桂花香里,喜欢数星星,“一个星,勃仑登,两颗星,勃仑登。三个星,遁个落,姑娘量米兄嫂谶。谶得乌云扑扑飞,摸把眼泪上绞车。绞车日夜咕咕响,日日织布两三丈。织了什么花?织起被单花。”幼稚的声音唱着儿歌,唱着唱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依靠在父母的怀抱里睡着了。童年梦里梦外满是桂花和洒落一地的月光。

今年的十五,夜幕降临,只有秋风,不见月亮升起,惆怅在心中。《文心雕龙》有言“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随着年纪,见到月亮总会带上了各种思绪,也更明白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夜,十五靠窗不见月亮,读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人生似水年华,能够勾魂的就是繁华后的长久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