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德来的头像

苏德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4
分享

时光不减筼筜绿

                    

早上醒来,窗外两三声鸟啼声音清脆、或金属、或玉佩声、或水滴声,轻描淡写的落入人间回荡,似山谷激荡的声响,是天籁之音降临我的窗口。拉开窗帘,塘河波光粼粼,水光闪烁醉人眼目,两岸杨柳依依,水草青青,菡萏羞涩;对岸岸边竹子茂密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宇随之蔓延,一座石桥直跨河岸,一幅春光水墨图,很好的表达了清早鸟鸣。古言“声成文谓之音,音成容谓之舞。”我以为早上的画面是自然之物的舞蹈,也以为凡是有声既有容貌。

的确,家住塘河边的,站在阳台上看到的是河满是风景,鸥鹭飞翔,鸟声啾啾,木船“咯吱咯吱”的摇;两岸水草、树木自然也是不甘落后,它们的声音可以入乐曲的。夕阳下更有别有景致,月亮柳梢头,人在黄昏后,男男女女漫步河畔。

我常常迷醉在景色之,它足以令我有禅宗所谓的“青山不碍白云飞”的境界。

对岸村庄叫筼筜桥村,“筼筜”为竹子别称,当年的筼筜桥村应该是竹林成片,春风吹竹林珊珊碎玉声,格调自然雅致。竹林里村庄定然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我奇怪村名以桥为名,翻《瑞安市地名志》方才知晓,筼筜桥建于清朝,它系淸朝水师将陈步云故里,筼筜桥为他所捐资建成。陈步云(1773—1850),字锡镳,别号锦堂,瑞安城东清泉乡筼筜村(在今安阳新区)人,清水师勇将、定海总兵。行伍出身,因功由士兵逐步提拔为把总、千总、参将乃至总兵,以现代军衔套用,他是从连长升到团长至司令。从军30年,为肃清东南沿海安南流寇及凤尾帮会,维护海疆安全,打击夷船鸦片走私活动,作出过杰出贡献。道光十九年(1839),在他67岁时,因脚伤复发告老回乡 。              

春天我步行至筼筜桥,也第一次如此接近筼筜桥,重新认识每天目视的石桥。历史时光没有消磨了它的风采,桥面纹路依旧清晰。一竖一波纹,无不写满了历史沧桑。一百余年石桥,在塘河支流筼筜河之上,我依然可以闻到海风的味道。地壳变化海洋距离陆地越来、越远,但是不妨碍我在时光中看到海洋上的刀光剑影,听到水师勇战海盗的呐喊声。筼筜桥的陈步云就是其中一员,他从筼筜桥步入水师。当年,陈步云在歼灭海盗的战役中屡创奇迹,特别是在围剿海盗蔡牵的战斗,他带领40人驾小舟,冲向几百只的海船,以火攻战蔡牵,并以长孑钩住船舷,腾空飞到船上,勇杀海盗,蔡牵船沉没。他是勇士、是海洋的守护神,他用鲜血保护着海岸线上居民的安全。

他一生中五次被皇上召见。1826年十二月初九在乾清宫宣宗皇帝接见第四次他,也就是这年在他和蔡朝珂的倡导下在莘塍下村集资创办聚星书院,即现在的莘塍小学。据道光九年(1829),进士、瑞安县令刘礼章在《陈公倡捐书院碑》记载:“瑞安旧有玉尺书院,为阖境进学之所,顾从游者日益众,其地湫隘,不足容多士。国子生蔡君朝珂(号石次)与诸同志谋,卜地于城外之清泉乡,更设义塾,相其基址,度其材料,计其功程,需费不下万金,而苦无巨资,佥请于总戎锦堂陈公,公慨然许诺,出白金千两为之倡,至而邑人士遂踊跃输助,鸠之庀材,于道光六年(1826)十月经始,明年三月落成,越七载而工竣,名之曰‘聚星书院’”。碑文中的“总戎锦堂陈公”即为陈步云,锦堂是其号。在他的倡议下乡人闻风慕义,踊跃资助,合计众士绅共捐3000余两银子。如今,聚星书院已经更名为莘塍小学,他历经了19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在莘塍下村的原址。这所浙南最古老的学校星光璀璨,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物理学家方国洪、著名数学家方德植、眼科名医缪天荣、作家缪天华、法学家李仕春就曾经在这所学校就读。

陈步云故居“二思堂”有他亲自书匾:“前思尽忠,后思补过。”正是他从一名士兵到将军,为国家尽忠,抗击越夷,舍生忘死,热心故乡的公益事业的写照。

春风吹拂,落花飘零,时光中世间万物如同落花东流去。但是,筼筜桥、聚星书院却以他们独特方式留住陈步云的身影。

我观望筼筜桥十几年,今天真正步入筼筜桥,推开了历史之门,筼筜桥的历史百余年不减筼筜绿。记起王恭的《书方壶清响生琳琅》所唱的:

鹤上瑶笙去不还,却留仙墨在人间。

秋风更洒筼筜玉,犹似凌云响佩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