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德来的头像

苏德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9
分享

端午很忙

癸卯年端午,窗外雨,符合端午的要求的。一丝雨水,顺了一方年华,一方年华,有了一丝雨水,人间风调雨顺。

靠窗,听二十四伎乐的《端午很忙》,心中为音乐之美妙倾倒,音乐家究竟用什么魔法,用声音把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听者眼前。

古筝体弹一声,婉转清脆,正是炊烟袅袅,粽子香满屋;笛声悠扬,乡村的欢快动人;玉手挑、摸、勾着琵琶,恰到好处在乡村端午之时,是雨打芭蕉,房檐水滴,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是遥远的天籁之声;丝竹齐鸣,正是乡村端午的帷幕拉开,人间正在雨雾中,端午帷幕是天籁声中降下的端午水。

是的,我总以为人间的端午节是一场喜剧,它的演员是村里的老老少少。不然,耄耋之年的老人,困着红腰带,穿一身黑色的服装;双手抬着龙舟桨,在奔驰的龙舟上跳着,还时不时的来一个三百六十五度旋转,要知道有多少喜悦才会重回青春,才会如此手舞足蹈。

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卓影跃浮岚,撸声摇半壁,你就是剧中人。岸上观者,有双手紧握,有随鼓点跺脚;有手在飞舞,口随桨声呼喊“加油”,个个满脸通红,欢呼声雷动,豪气足够惊退万人。

假如说端午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莫如说是人类对安宁、喜悦、幸福的追求。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风雨中的端午节,也阻挡不了人间对美好的向往。

晋朝《风土记》中就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史料记载“端午”起源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生日,为避讳定八月初五为端午,由此“端五”改为“端午”。唐朝宰相张说《上大衍历序》中就曾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此证端午诞生在开元十六年八月,即728年,至今1295年。《旧唐书》中说:“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唐会典》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千秋节,天下人同乐。李隆基的《端午》作乐如下: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我想这位开创唐朝盛世的帝皇,定然是在端午之日,召集大臣共度节日。他们品尝杨梅,举杯痛饮美酒。他们欣赏着窗外盛开的木槿花,朵朵鲜红的木槿花似歌颂盛世的大唐;那河面上带着太阳香的芦苇之香韵,陶醉唐玄宗及大臣们。至酒酣李隆基与大臣说,如今,盛世百姓生活幸福,各位大臣要共同维护繁荣昌盛,让百姓幸福生活长久。

向往幸福,长久幸福是人世间的共同理想。

《诗经》中的《关雎》《蒹葭》虽是描写爱情,但是,不妨碍我们理解为对幸福的追求。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歌: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诗词描绘了妇女欢度佳节的情景。他在思想者侍妾朝云应该穿“碧纨”,与雅静性格吻合,将会衬托肤体的朦胧美;明天朝云沐浴的地方,定然余香犹存。人间处处留香。当然,还要戴上五彩花线保佑长命百岁,同时,“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先生这首词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端午。因为坚持自己一贯的政治立场,又守旧派领导人物太皇太后病逝,变法派乘机打压,先生被贬惠州。写词时正是在惠州第二年。

苦难岁月,先生依然想着幸福美满,想着要珍惜“佳人相见一千年,”这应该是端午最美的故事。先生所祈祷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希望的幸福、平安、健康。

雨一直下,不远处的塘河龙舟竞渡,鼓声、欢呼声,也正是与古人同出一源。

现代科技发达,人类生活环境、物质条件越来越美好,但追求“幸福安康”的心依然热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