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德来的头像

苏德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1
分享

围观

 

    鲁迅小说大部分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群围观者,如《药》、《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大概凡人都有围观的习性,中国如此,外国也是这样的。记得契诃夫的《变色龙》当狗咬了人后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他们把生活里的琐事当作唯一的意义;当赫留金的诉讼最终被判定为失败时,他们"哈哈大笑"。人有喜好围观的习惯,动物也有,比如,猴子争夺王位,群猴观之。

“观”应该是人的本能。观看者的心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孔乙己受众人围观,是围观者的饭后茶余,有之不多,没之也不少,乐乐总有的,这大概是一群穿着短袖的人嘲笑穿长袖的人吧。

   内心世界旁人是无法知晓的,“冷暖自知”比较适合观者自我检讨。不过,作为围观者总有遗憾在心头,有对照比较,反醒、修正。《阿Q正传》暴露了民族的劣根性,全民反醒,“我不是阿Q”,“你真阿Q”,然而,每一个人承认都有那么一点阿Q精神。美而言之“人类要在自省中进步的。”

听长辈说,爷爷在解放前是一个小文员,家里确实一贫如洗,但是,解放后读大学的伯父肄业回家务农,在部队工作的三伯父也被退伍回家,这一切均是家庭出身问题。

老家农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却有很重的窥探癖。我们如此家庭应该是村里人重点监视对象。其实不成为重点监视对象,村里干部以及妇女们就无所事事了。于是,只要三伯父回家探亲,某人家就会来一波人,躲在隔壁,耳朵靠在门板上偷听。自然,伯父回来兄弟姐妹相聚,无非谈生活的家长里短,“孩子乖吗,身体好吗,粮票够吗……”如此,有人围观偷听,实在是可恶至极。

后来父亲到镇上教书全家里离开了农村。随着时间,偶然谈那群人围观偷听的事情也是原谅的。人啊,总是要生存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幸福指数,特别是那个特殊的年代。

其实,从人的本性来说,“围观”未尝不可,关键对观后的思想起到什么作用,如 读《阿Q正传》的时候,很多人最同情阿Q不幸的爱情,本来阿Q和吴妈是门当户对的,遗憾阿Q没有控制好生理反应。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

  “啊呀!”吴妈愣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哭了……

   阿Q不理智的行为损失很大,据作者介绍最后给赵老爷打了还把工钱也扣了。

   这是阿Q悲剧的爱情结果。

以前为“围观”,现在叫“吃瓜群众”,据百度解释“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围观”和“吃瓜群众”两者之间相同的,也是也是一脉相承。心态应该一样的吧?

      读《热风》摘录如下:

    (一)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二)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幅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三)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走路,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