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雨点敲打我的窗户。打开窗帘,阳光炽白的穿入房间。雨被阳光照得温热而又透白,远处的屋檐白雾升腾,是雨雾。
我奇怪在这城市高楼之上,耳畔响起阵阵蛙声。环顾四周高楼林立,何处能发出这美妙的声音,让整个世界浸泡在雨声、风声、蛙声之中。
再看日历方知“立夏”来临,春天真的走了。《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遵生八笺》中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就是夏季的开始。
立夏风俗应该吃蚕豆、吃鸡蛋。
儿时,母亲到田野摘来蚕豆去皮,豆、米、猪肉同时入锅煮熟。立夏的炊烟很香,是蚕豆和猪肉的香气,每每记起总是口水直流。
吃饱蚕豆饭再带上母亲用纱线穿好蚕豆,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女孩子喜欢用纱线把蚕豆做成手镯样子带在手上。据大人说吃了蚕豆饭和鸡蛋身体好不会生病。
立夏农村开始耕田灌溉播种。上世纪农村灌溉用的是水车,又叫翻车,为东汉灵帝时毕岚创造。由支架、槽管、戽板,转轴等部件组成,利用齿轮原理,用人力带动循环的木链(即龙骨),由装在木链上刮水板将水刮人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踩水车大概要二三人,站在轮轴架上双手抓着水车架,双脚有节奏踩着蹬动车檑。
水顺着水槽中龙骨上的车戽板提水滚滚而上,有几条闲不住的鱼儿也顺水而上,游入水渠、田野中,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真美。
初夏,开始拔秧插秧。村里老少都来下地。插秧不是繁重的体力活,但是插秧讲究秩序,首先要拉起绳子打好格,两端大概宽一米左右,照着拉好绳子插秧。每一格再植入秧苗,间距大概在三十公分左右。插秧是有技巧的,不掌握好插秧的手法,插下的秧会浮上来。插秧要用大拇指、无名指、中指三只手指头捏着四五根秧苗底部,手成鸡嘴状将秧苗插入水田之中。
记得七岁那年我吵着下田插秧,孩子下田地,不知枯燥,是在田野里玩得欢乐,有大人小孩道家长里短、笑声一片。但,插下去的秧苗却要大人补插。到了晌午家家送点心到田地里,犒劳辛勤劳动的人。农忙的点心是丰盛的,有肉、有鸡蛋,生活条件好的还有鸡肉、猪蹄。孩子特别喜欢有这样的福利。
初夏季节江南雨水密集,只要一两个小时田野中的水渠就蓄满水,所谓的水渠大概宽1米,高大概60公分。水渠连接河道,高于河道,雨天水渠放水流入河流,鱼逆流而上,跃入水渠,大概就是鱼跃龙门了吧。只要在水渠堵上出水口一端,抓鱼就比较方便了。在水渠里抓鱼没有特别的技巧,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水搅浑,鱼因为缺氧浮出水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贫困,改善生活一般是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条鱼、一把螺丝就是上好的佳肴。因此,雨季来孩子们喜欢去水渠抓鱼。我第一次到水渠抓鱼大概也就七八岁,正是雨后的傍晚。村里一群孩子一起下到水沟,搅混沟里的水,待到大家满脸泥水,鱼开始浮上来。机灵的孩子如取囊中之物,一抓一条,而我却“茫然四顾”。
正好母亲路过水渠,见到一条鲫鱼浮在我身边,我硬是没有发现。急得站在田埂上母亲差点下来抓。她指着鱼喊道,就在你眼前。在我眼前没发现,左看右看哪里有鱼?四周的眼神齐刷刷的直视我的前面。顿时慌得我脸色发烫、眼睛湿润。直到一个比我大孩子拉着我的手指着鱼头,才明白已经晕了的鱼在手下。那天鲫鱼蒸虾几,美味也。
看,淅沥沥的雨幕,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想起孩子抓鱼的情景,哑然失笑。记得读高二的一个晚自修,突然停电,顽皮同学喊道,来啊,大家浑水摸“女”啊。吓得女同学嗷嗷直叫。
人生很奇怪,我小时候不会抓鱼,成人之后也不会“浑水摸鱼。”待人真诚,做人堂堂正正,为朋友两肋插刀,。
“立夏”起, 草木庄稼蓬勃生长。应该是有梦的节气。春天去了,让我们行走在时光,迎接万木葱茏、荷叶满池的夏天,期待硕果累累的秋天。
立夏雨一直下,远处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