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一出来,我回到初中时代,拿到语文老师的命题作文,总是要咬笔头,绞尽脑汁寻找最美的语音,比如:“老师是辛苦的园丁,辛勤地栽种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类的堆到作文上,以博得老师好评。当然,自是以为老师是伟大的。而今天写杨悌的老师,按照语法是“他”的老师,窃以为是感动的。以时空概念,杨悌生于1882年1月5日,卒于1951年3月27日,意味着他在人间,我还在宇宙的一角,估计不在地球上,两人最起码的回眸也没有。知道杨悌名字,是认识他的孙子杨仿仿兄弟方才知晓,故乡尚有此等名彦。杨悌者平阳张家堡人(现在为龙港市张家堡),历史学家、书法家。尚古诗文,著有《汉事绀珠》《通鉴事纬》《汉书摭词》《汉书刑志法补》《读汉书百官公卿裴疏记稿》《味镫存稿》《毛诗通训》《韩集后语》《补三国职官志》等等。
杨悌1906年留学日本,1910年考得法政科举人,系民政部七品京官。曾任宁波、临海检察长,浙江省首席检察官,临安、上虞知事,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萧山地方法院院长等职。我如此絮絮叨叨地介绍杨悌,是为惊叹国之栋梁也。王安石曰,“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又曰,“古之人于材以教育之成就之。”总以为教育伟大,老师光荣的。于是,我莽撞地推开时光的大门,寻着杨悌的成材足迹,遇到他十五岁时的老师鲍拙中。
鲍老师,名铭书,又名潜,字竹君,别字拙中、公素,号筠庄,白沙刘店人,农家子弟。白沙刘店村,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称之白沙是在北宋时期,虹桥堤塘旁有一条色如白玉的沙岗,沙子如玉称“玉沙”,叫白沙,《平阳县志》称其为“白沙里”,它包括十都的刘店、方良、章良、二河、缪家桥、黄中及十一都的虹桥、孙店等。杨悌在《筠庄集·跋》中写道,“光绪丙申以还,时论颇鄙夷帖括,为不足学,而功令未废。悌每怦然心动,于经史课程外,购译籍涉猎之,谢绝时艺,先生亦不甚趣也。”我读到了鲍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问。我想鲍老师应该是长衫、身形适中的,面容瘦削而精神矍铄,黑发略显蓬松,带着几分不羁的文人风采。他的眼神深邃而温和,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豁达。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文人的雅致与风范。
杨悌在《筠庄集·跋》还回忆鲍老师,“其授书也,句解章别,务令明白,间为征引他书,以晓畅之。”“先生少有‘神童’称,文誉著一时。”鲍老师是讲课深入浅出一点就懂的老师,这一切来自他的知识渊博。其少年好友刘绍宽在《怀亡友朱次庄杨子訚寄鲍拙中》中高度评价道:少年头角记崚嶒,王后卢前世并称。长阪霜蹄千里骏,层霄风翮九秋鹰。江湖垂老悲寥落,樽酒平生几友朋。岁暮相依吾与汝,苍苍古木附寒藤。在好友的心里,鲍老师的诗文可以与唐代的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四杰比肩。他的才华和抱负如同长阪坡上的千里骏马和九霄云中的秋日雄鹰。自然诗歌也表达了刘绍宽对亡友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刘绍宽(1867—1942年),字次饶,号厚庄,是近代温州地区热衷社会活动者,勤勤恳恳的地方文化、公益事业者,教育家。鲍拙中与刘绍宽是挚友,也是同事、师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白沙乡绅刘绍宽、鲍铭书自筹资金,借用刘氏宗祠创办刘店蒙学堂,并亲自执教。刘绍宽亲任堂长。这是白沙乡兴办新学起源,拉开温州地区乡村办学的序幕。《刘厚庄年谱》记录刘绍宽与鲍铭书在故乡刘店创办白沙小学时,款由豆麦牙郎捐及谷每亩一斤筹成,不够之处刘绍宽与鲍铭书赔垫。鲍老师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夜晚,我溯流时光,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拨开一角,见到了鲍老师。他值得杨悌高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024年09月05日 发表在《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