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德新的头像

苏德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7/13
分享

温暖的记忆

人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淡忘,但也有很多的事情怎么也忘不了,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怎么也抹不去,我要说的是我在入伍前经历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秋天,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的清香。我从自治区党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实为翻译班)毕业归来,正在我对未来彷徨之际,恰巧赶上了秋季征兵的机会,听公社岳书记说,今年阿克苏军分区要征十个翻译兵,正好与我所学专业对口,我便打定注意报名当兵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一起床就急急火火地往城里赶,虽说只有二十公里的路程,但那个时候,我在的农场还是一片蛮荒,一切都处在待开发状态,就连正儿八经的土路都没有。我时而走在戈壁荒滩上留下车辙的土路上,车轮碾过的沟槽里的烫土足有尺巴深,时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没过脚脖子的烫土里,时而走在老乡的庄稼地里的埂子上,遇到渠沟还得抃起裤子提着鞋淌水过。如此这般,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沙雅县城。那时的沙雅县城是个紧挨着塔克拉玛干北缘的偏远落后的小镇,到过沙雅的人都会望城而叹。街道都是土路,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一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房屋建筑基本上都是“把子墙”、“干打垒”的平房。没来过沙雅的人问拉货的司机,沙雅县城有多大,司机们总是挤着神秘的眼睛开玩笑说,“打一声喇叭就冲出县城了”。

我就这样折腾两三个时辰,到县城已是晌午时分了,我大老远就看到,县人武部大门两侧粉白的围墙上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大幅标语,大门口站着几个大兵。我上前一打听,说是来报名当兵的,便被一个叫高参谋的人领进人武部院里,他直接把我领进迪政委办公室了。

迪政委看上去约莫五十来岁,两鬓已被霜蚀,可他眼神里依然闪射着一位老军人久经沙场的风度,他虽然是这个小县城军界的最高首长了,但一点也看不出首长的架子来。他和蔼地招呼我坐下,详细询问了我和我的家庭的有关情况。听说这还是新疆第一次在汉族中征兵,政审非常严格,祖宗三代都要审查,因为我的家庭成分是贫农,本人也是自治区党校学员,只要是体检合格就可以了。这时机关的人已经下班了。他站起身来说:“小伙子,中午了,你走这么远的路,肚子也饿了吧?走,到我家吃午饭吧。”

我和迪政委非亲非故,在这之前也不相识。再说今天又是来求他办事的,咋好给人家添麻烦呢?我只好推故说:“不了,迪政委。我到街上转转,等您上班后再来吧。”

迪政委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打老远来的,别不好意思,跟我随便吃点饭,下午好工作呀。”

实际上,这时的我早已饥肠辘辘,饥不可耐了。我便跟在迪政委身后来到他家。

他的家非常简单整洁。一间平房隔成了两间,里间里放着一张双人床,窗台下放一张条桌。外间除了锅碗瓢勺就是一张八仙桌和几个方凳。这几乎就是这位老革命的全部家当。

他的老伴匆匆盛上两大碗热乎乎的汤面条,放在我和政委面前,说:“小伙子,咱当兵的人家没啥好吃的,将就着吃点儿吧。”

面条是用手工擀的,切得很细。里面有肉丁和西红柿丁,上面飘点香菜沫,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扑面而来。

迪政委和我边吃饭边聊着家常。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见生人就脸红的我,这时一点也不感到拘束了,只觉得在迪政委家特别随和,就象和家人在一起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在迪政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顺利地通过了体检和政审,我终于穿上了一身草绿色军装,在当时人们心目中,那可是受人羡慕无比的。从此我踏上了戎马之旅,一干就是十五载。

光阴似箭,如今我亦是古稀老人了。最近一位朋友发给我一条微信:“过了65岁,自己该满足,因为世界统计学家作过统计,“地球”村好比100人,活过65岁的只有8个。如能买菜,能做饭,能开车,看得见,听得着,会使用手机、“捣鼓”微信,偶尔写个“小回忆”,讲个“小故事”,你就偷着乐吧!说明你这一生很成功。”

往事如烟,过去的事情早已淡忘,唯有这位老革命——迪政委的形象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