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蝶书生的头像

梦蝶书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0/05
分享

关于美德(外二篇)

关于美德

美德这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秩序、有条理。今人又在心理学范畴恣意阐发:人格心理学上的美德、积极心理学范畴的美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易》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所谓直方大,也就是大船。前人解为:德道大。德,直,正见也。所以,德大概不难理解了。

《老子》云:“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样看来,所谓美,是因为与恶相较而已。

若以此观点看,设若世上皆恶,那么,所谓的美,不过就是小恶与大恶相较而已。

再向前一步!那时,世人眼里所谓的美,说到底不过就还是恶,只不过相较于大恶略善。可见,所谓美,不过就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罢了!

如此推演开来,世上那些套上万千美德光环的人,究其本质,恐怕未必就真的葳蕤生光兰麝流芳,至多也就是俗话说的菜籽滚到竹席上的感觉。

据消息,广西助学达人王某,多年来披着公益外衣,把慈善做成了一门罪恶的生意,不仅从外界捐助中提取巨额资金供自己花销,还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性侵多名女童,更可恨的是,他还利用受助女童的弱势和无知,组织她们为老板提供性服务敛财。

此类案例不过当今世界披着美德外衣而疯狂作恶事件之冰山一角。

可见世人眼里,美德那层无比“氤氲”的面纱,或许是让人惊悚恐惧的“画皮”!

美德,不过就是人性深处丑恶的“画皮”!

华盛顿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两棵樱桃树。其父气极。华盛顿哭着承认树被自己砍了。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显然,后面所谓父亲的慰藉激励之辞无疑是那些“钻营”美德之徒的生涩可笑的“续貂”!

愚常作设想,假若这位华盛顿不幸成了土匪或地痞流氓,那时,乡邻们一定议论纷纷:“这小子从小就不象好人!”孰料华盛顿后来终成英雄,我想,那些乡邻们肯定心中暗暗称奇:“从小就敢砍父亲的樱桃树,果然非比常人!”

同样咸菜,小民吃了不过就是三餐所需,而一旦被大人物吃了,即成为廉洁和美谈,继之上升为美德。

关于美德这东西,现在才明白,寻常人无论身上有多少可贵,也决没有人提起,可是人一旦有身份有地位后,哪怕一点点尚不算厌恶的东西也会被广为传颂而为人乐道,在美德和恶俗(或曰平庸)之间,横亘的不过就是身份的砝码,谁重,谁左右天平。细想,史上那些成王败寇,盖亦此理?

美德又成为权利左右的精神“布偶”!

此即所谓美德!

 

关于忠和奸

话题有点老套,因曾被无数文人淋漓粉饰阐发过;话题又有点大,似乎应该让那些伦理家、政客们来专研。不过,曹刿说“肉食者鄙”,亦未可知。

忠之比奸,犹君子之与小人。《易》除了元、亨、利、贞,除了德和道,剩下的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对决。

想来,孔老先生关于“君子”与“小人”的阐述,大概源于对《易》的深刻认知。

《易》云: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纵观《易》,君子皆“无咎”,小人咸“吝、悔”。君子可以“噬肤灭鼻”而无咎,而小人只配剥了菜根糊命!而孔先生也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我常幼稚的认为,《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是孔子对《易》的读后感?

明知纣王昏聩,那位比干即便被剖心析胆,也绝不允许别家染指商汤江山,盖因商汤江山有他比干一份,若到了别家,有他甚事?与其说忠,不过就是自私,这种自私还建立在天下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之上。着实可恶和狭隘!

再说大周那位被千古称颂的狄公吧。在契丹和北方势力的进攻下,不为着靖边安民,却敌保疆,竟逼着武氏承认大唐天下!说到底,这位狄公心里最清楚,只有大唐江山永固,他狄某人才享有子孙万世荫袭之业。若改弦易帜,一定没有他狄某的容身之所,纵不身首斧钺,估计也没他狄某什么事了,所以,狄公是决不甘心的。

在史家和正统士人眼里,王莽可能就是一个十足的奸佞小人,称其篡汉敛财祸国殃民。可是,翻开史书解读,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尊敬长辈。王莽这位史家眼里的“奸佞小人”在生活侈靡,声色犬马的士大夫圈层里,却独守清净,生活简朴,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我很想问,比干、狄公,忠臣?君子?王莽,奸佞?小人?

常在想,忠奸对决,让皇帝老儿稳坐龙椅;君子和小人攻讦,使那些自命圣人者鹤立鸡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么皇帝要想坐稳龙椅,圣人想要高高在上……,这所谓的忠与奸,君子和小人难道就是人为捏造以达成目的之手段?

在君子和小人之间,或许只有一张纸的厚度,捅破了,君子也成了小人,要不然,何以冠冕堂皇的强调“先小人,后君子”呢?

若普天下皆君子,那小人就是君子中的小人!若普天下皆小人,那么,君子不过就是小人中的君子!这样代入一下,所谓的忠臣,不过就是奸臣中的忠臣;所谓奸臣,是否也不过就是忠臣中的奸臣呢?哈哈!实则不过就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

所谓的忠,说到最终,不过是为了自私的算盘而摆出的义正辞严的面孔,可怕的是,这种不可告人却被套上了眩目的光环,满口仁义道德,从头到脚的冠冕堂皇,让那些无知与愚昧顶礼膜拜。

小人不可怕,真小人更不可怕,可怕的是,伪君子!

至于真君子,……呵呵!

那么,是忠还是奸呢?是君子还是小人呢?有诗为证: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此一时,彼一时。你说呢?

 

 

又是闲话

    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意去触碰谮越那些所谓道德家们的“道德家言”,这里所说的观点不过就是对聃老先生经典的另类解读,设若解读非老先生本意,愿聃老先生宽囿我的无知与浅薄。

如果没有记错,当年始皇“焚书坑儒”不过就坑了“儒”,盛怒之下,当然也就顺便将儒子们的书给“焚”了。大有现在长辈训斥孩童,盛怒之下将书一把扯碎的架势。

顺便插一句,史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而清廷区区一个“文字狱”,前后被戮杀者数以千计,流放者更无从考。大秦的儒子们敢于当面攻讦朝廷,这才惹恼当局开了杀戒;而顾炎武的甥孙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被认为妖魔圣上而遭褫革。再一查,徐竟背着朝廷写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旁征博引穿凿附会,雍正认为徐存心诽谤而意图“谋逆”,斩立决!

实在想不明白,陋巷皆戟指始皇专横,墨汁淋漓!而惨酷的“文字狱”却被史家们给画上“一个圈”?

千秋功过,折戟沉沙,后人自有评说,随他去吧。

读聃老先生的五千言,始疑惑,继迷茫。

《道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续下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信已经很明白了,上句中的“王亦大”实则就是“人亦大”,因为老子说得很明白: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四大即“道、天、地、人”。人为万物之灵,故人为万物之王,显然,“王亦大”即老子阐明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时间退回到二千多年前。

汉文帝来到河上公的小茅庐,对倨傲的河上公说:“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老子也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乃四大之一,你虽道行深厚,可不还是我的子民吗?”

可笑而滑稽的一幕出现了!这位河上公听完汉文帝的质问,突然腾空自举,身悬半空,俯视汉文帝,一本正经道:“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

且不论河上公这句上不首天下不着地的诡辩其实完全站不住脚(土地是君王的,难道土地上面的空间就不是的了?笑话!),单从这位黄老哲人的举动来看,无异首肯了汉文帝所认识的“王亦大”!

其实很不明白,若文帝认为“王亦大”就是指“君王亦大”是一知半解甚或曲解(从主观上来说,这种误解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作为河上公,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足见其对《老子》的研读深刻,一点不亚于孔子读《易》时的“韦编三绝”,竟然连这点最基本的认识也没有?

我很疑心,若文帝是误读和曲解,那么对河上公来说,其言行完全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想来这样断语,不应该冤枉他吧?

《德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慎思敏行,笃行格致,人的思维深度和自身修微相去云泥,“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在这里,老子想表达的是一种圣人异于常人的“道”的深度,但可笑的是竟被某些人认为“不出户”、“不窥牖”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高度和境界,而嘲笑那些出户却不能“知天下”的俗人。却不知道,老子所说的“不出户”和“不窥牖”是基于“道”的最高理性认识。

《淮南子》有载: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足见“道”之“非常”。离开道,走得越远,偏离也就越远,如果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初衷,走得越远,则失道就愈远。

不难看出,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实则是针对那些失“道”的人而言,那种“不出户”和“不窥牖”果真是老子本意?而那些讥嘲“出户”和“窥牖”之徒未免很可笑?

确实可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