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美,莫过于家乡”,尤其于我,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莫名的眷恋老家之情,似香酒,随着时间的延长,便越加浓烈。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影幕,在稍纵即逝的闲暇里连续播放着,有快乐,有忧伤,也有感动。而最令我心动和铭记的,便是洋麦边。
洋麦,是我们甘肃陇中当地的农作物,麦秆比小麦长,颗粒也比小麦长,耕作和小麦相同,一般情况下收成很好,听父亲说过,祖父把家从新景搬到陇山杨家沟的张家地,开垦的第一块地就是洋麦边。而第一次播种的作物就是洋麦。此后,就索性把这块地叫洋麦地,为了出行方便,在这块地的边上开辟出一条道路,连接与外界的出行,此后,把这块地和路一起叫洋麦边,从此,洋麦边和我家一起荣辱与共,同甘共苦了。
一条不够宽阔的乡间土路,勉强容得下一辆架子车。从家门出行,这条路就是咽喉,承接着食物的输送和呼吸的畅通,是一条生命通道。
风和日丽的日子,洋麦边和天气一样心情舒畅,路边上小草林立,杏树花开飘香,酸梨树竞阔嫩枝,柳树弯腰含情,白杨绽放光彩,桃树摇曳婀娜,珍珠杆葱绿,俨然是一道靓丽的大自然风景线。可是到了刮风下雨的时候,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遍路泥水,坑坑洼洼,寸步难行,行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似小袋鼠寻找食物,脑袋伴随脚步一步一晃的。好在童年的赤裸穷困,下雨天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光着脚丫,触摸洋麦边亲切的泥土味道和温暖,更可喜的是,只有下雨天,父亲才有空在洋麦边埂坡上拔冰草,因为洋麦边埂坡上光照充足,冰草肥壮,是天然的草鞋原材料,父亲的大半生,鞋源就是草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鞋,是天下最富有的,只要有田野,只要有洋麦边,我就有鞋”,此话当真不假。
洋麦边,承载了许多故事,在跌宕起伏中,见证了我家的风风雨雨。
从我能记事时起,我常常蹒跚着走出家门,来到洋麦边,捉路上的虫子,掐地里的野韭菜、野小蒜,采摘蒲公英,偷吃小葱,也全然不顾及地里还种着庄稼。因为踩踏庄稼,常常让母亲生气并被母亲从耳朵上揪着走出洋麦边。后来我上学了,母亲总是打发妹妹说:“你看随丑已经放学了,你出门看看,哥哥从洋麦边过来了没有”,妹妹习惯了每天到了放学的这个时间出门观看,即便在周末也例行公事地在母亲旁嘟哝着:“哥哥放学了,从洋麦边过来了”。
那时候是农业社,洋麦边是我家的自留地(当时农业合作社,生产队里每家留一块地,属于自家耕种经营),每年种的就是小麦,因为小麦成熟最早,可以救济青黄不接的家庭生活,每当麦子没有成熟之前,家里已经断炊,在东借西借后还是没有米面饭食时,洋麦边便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因为白天忙于生产队的农活,父母只能乘着夜晚的月光,拔出洋麦边的麦子,父母带领我们几个孩子手搓麦穗,不到一会时间,就会搓出连着麦皮,没有成熟的麦粒,然后母亲就放入锅中炒,只有炒硬了才能磨成面,那时的磨面,就是石磨,我们几个孩子轮流推磨,我由于太小,踮着脚尖才能勉强能够着磨盘, 推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想着能吃饱一顿肚子,不由得动力十足,白天磨好了面,妈妈晚上回家后连同麸皮一起,做成了面条,再加入早做好的酸菜,每人只能一碗,已经算是丰盛的晚餐了。就这样在艰难中让大家度过一个个饥饿难奈的夜晚。所以,洋麦边拯救了我们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彰显了土地的真诚和无私。
那时候,母亲是饲养员,饲养着村里二十多头猪,当时养猪就是给政府上交,也就是生猪任务。因为每个生产队都有指标,每年规定交多少头猪,每头猪都得超过120斤重量。母亲起早贪黑,就和这些猪打交道,当时的猪,和牛羊一样,野是在田野里放猪,猪是杂食动物,也吃草吃树皮洋芋什么的,一天,母亲正在放猪,也抽空坐在地上给我缝补烂鞋,刚了一会儿,她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吃草的猪都在不在,东瞧西望一番后,却看不见大公猪,她努力的呼唤着“猪喽喽……”可任凭怎么呼唤,都不见大公猪的踪影。这下可急坏了母亲,她快步跑到对面地里正在干活的乡亲,想发动大家一起找,可是别人都忙于农活,顾不上答理,于是我们全家就开始了找猪,从上午找到天黑,一直找到后半夜都没有找见,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有一点信息,按照规定,丢了猪是要赔偿的,按照我家的情况,根本赔不起这么一头大公猪,朝思慕想,四处打问,都没有着落,母亲绝望了。逢人就说见我村的大公猪了没有,回答都是否定的。最后,她忽然回忆起来,外祖母曾经告诉她:“小孩在没有换牙前的猜测,比较准确。”妹妹那时恰恰符合标准,那天母亲急切而又认真地问了问妹妹:“随玲,你猜一下,大公猪在不在,能回来不?”谁知话音刚落,妹妹随即回答“大公猪,上来了,下去了,洋麦边,过来了”,果然,过了几天,大公猪拖着一身的泥土,从洋麦边过来了,回家了。从此,洋麦边充满了希冀和神奇。
后来,我家搬家了,搬到了杨家沟,记得搬着家里的东西走过洋麦边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除了舍不得离开外,更多的是一种沉思,因为,这里装满了我的童年,更装满了我家的苦难历程,庆幸的是,新的家址距离洋麦边并不遥远,还可以有空去洋麦边走一走,看一看。
父亲是洋麦边的亲手创立者和见证着,他的故事很多,但关于洋麦边的故事最多。他曾经说过,有一天晚上,他忙完农活已经快到午夜了,经过洋麦边时,一位身材高大的人从远处向他走来,那身影的高大程度,连他都没有听说过,因为是晚上,看不清脸上,下意识告诉他:“见鬼了”,额头不由自主的冒出冷汗,于是他加快了步伐,绕过一道梁就来到了洋麦边,刚到洋麦边时,那人却不见了,看来,洋麦边还真是一块宝地,有雅正除邪的作用。父亲常常说: 每当他经过洋麦边时,就有一股力量,一股战胜困难的力量。
岁月荏苒,潮起潮落中,我们几个孩子慢慢长大。
那是1991年的农历7月,我们在料理完奶奶的丧事,在返回家,经过洋麦边时,父亲突然停住脚步,他让送葬的人先走,等所有的人走过后,他郑重的告诉我: “随丑,你也长大了,今天咱们把你奶奶的事办完了,奶奶的事就算是结束了。你明天回学校去,不要耽误了你的学业,记着要好好学习。这几天我头昏得厉害,肚子也很不适,也许是你奶奶的病传染给我了,不过不要紧的,过不了几天会好的。以后,你们要好好生活,不要惦记”,话音刚落,眼泪从他脸上滚下来了,他用满茧的双手拭了又拭。当时我认为,因为刚刚料理完奶奶的后事,父亲的泪水是正常的。第二天,我便骑车到50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回到了通渭县一中附近的宿舍准备休息时,猛然想起了父亲临别时在洋麦边说过的话,那些话的末尾竟然有了这样的语言“你们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我和父亲明明是一家人一起生活,他竟然说成了“你们要好好生活”,难道…..难道有什么不测之阴吗,我越想越觉得不可理解和纳闷。
很可惜,仅仅时隔了九天,父亲在洋麦边说过的话成了现实。老人家那天一大早起床,准备喝完灌灌茶去耕地,谁知,刚架起火炉,自己便倒地不起,不到两个小时,便撒手人寰。当我得知这一噩耗时,简直是天塌了下来,从此,我是一个过早失去父爱的人,每当看到别人的父亲时,心里难泪成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感觉越加浓烈。民间常有这种说法:人在离世之前有好多征兆,比如说过的话,只可惜人们不在意罢了。可恨那时我没有很在意父亲在洋麦边告诉我的话。后来,每次回想起父亲在洋麦边说过的话,就有一种扎心的疼,而且持续到如今,也许会继续到将来。
洋麦边,在我成长的路上一路相随。时至今日,我远离家乡,但每次回到老家,都要到洋麦边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洋麦边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见证了我家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我人生的点点滴滴,他是多么的深沉,把一句句话,一个个笑容,一串串脚印包容和保存到了极致。
洋麦边,永远摇曳着丰收的洋麦!
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