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部分时间工作在乡镇的我,见过、闻过生态的破坏、生态的修复,自己和别人践行生态绿,对那一抹抹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和印象,始终萦绕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一
记得小时候,差不多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乱砍滥伐林木,有的盖房砍伐林木用做檀木、椽子、门窗料等,有的砍伐生火取暖做饭,有的砍伐去卖做煤矿山支撑木,导致成片成材的树林减少,荒山荒坡较多。放牛放猪放羊在山上,牲畜到处乱跑都在视线范围内。还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家缺衣少粮,就开始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生态遭到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后来大家开始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对分到各家各户的林木,不管是大面积的还是小面积的,都严加看管,慢慢长成林。对荒山荒坡进行荒山造林,也慢慢长成林。上世纪80年代末期,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在家门口几分地上,从林间大树脚下拔青松小树苗来种了一片小青松林,现已长成林,又高又粗,有的可用作用材林了。白天走进小树林里,会遇见画眉、喜鹊、松鼠以及不知名的小鸟和小动物;晚上成群的画眉飞进树林里睡觉,偶尔回老家,夜间开房前屋后的路灯,明晃晃的灯光照射进树林,影响画眉休息,画眉被惊醒,叫个不停。树成林鸟夜宿,这是自己内心感到很高兴、很自豪的一件事情。如今每次回家,都会走进此树林,看看哪一棵青松树又长高了,哪一棵青松树又长粗了。而寨子里家家户户的房前房后,远山近黛,大家重视植被,加大植树造林和管护力度,到处是绿的山林。小时候放牲畜的山林如今长成茂盛成片的大森林,钻进去有时候还害怕遇到野生动物。
二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从专业学校毕业,刚分到东风镇参加工作时,感觉到当时的东风镇,森林植被极差,除了凉山草坪、开坪、采拖等几个村有不多的林木外,靠近河边的文明、元木、拱桥等村林木很少,只有河边、田坎上、房前屋后种植有少量的攀枝等树。由于盛产煤碳,私挖滥采、“两土”(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比较严重,天空是灰蒙蒙的,生态破坏严重。路上拉煤拉锌的大小车辆较多,地上到处是灰尘,想穿浅色的衣服特别白色衣服都不敢穿。一次和2个同事共骑一辆三轮摩托车赶拱桥集市,去时衣服、裤子、鞋子、袜子是干净的,回来从头到脚全糊上灰尘,成了名副其实的“灰人”,一个看着一个笑,洗了“半天”脸才洗干净。
东风冬天显得很荒凉,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夏天农作物长出来后,把光秃秃的山盖住,才显得有生机,看上去有绿的味道。2001年年底,我离开东风时,镇党委政府正在开展关闭非法小煤窑、取缔“两土”工作。后来关闭了非法小煤窑,取缔了“两土”,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一抹抹绿慢慢履盖了东风大地。
多年以后的2016年,在其它乡镇工作的我,到东风考察学习生态等各方面大“蜕变”。东风不是过去的东风了,生态大为改观,山青了,水绿了,城镇发展了,已被打造成美丽的乌江源头第一镇,是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三
2001年冬日里,我离开工作了5年的东风镇到新发布依族乡工作。从102省道梅花山电视塔山脚到新发乡政府,当时的梅花山电视塔山脚及路边的阿戛村茅草坪、安家坪组等地,只有一些小灌木丛,看上去也是光秃秃。乡党委政府在2002年、2003年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发展机遇,动员组织群众、干部职工到梅花山南麓、电视塔等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003年7月,乡党委政府组织1万多人在辖区的响水管理区、坪子管理区荒山造林1万多亩。群众起早贪黑,自带洋芋等干粮。干部职工吃苦耐劳,和群众同吃同住,每天带领群众造林。县武装部有关领导率在县武装部训练的应急小分队100多人参加荒山造林。县林业局有关领导带林业工程员、技术员到现场指挥。当时的场面很壮观,也很感人,作为宣传委员的我写了《军民同造荒山林》在《威宁新闻》(现改为威宁每日新闻)上报到。
新发布依族乡2002年至2003年在辖区响水、坪子两个管理区9个村共退耕还林1万多亩,为了让群众管好护好退耕还林,用好退耕还林款,确保8年之后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乡党委政府为了把退耕还林款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高度重视并抓落实,成立退耕还林兑款组每天到村到点兑付,每到一处兑款之前,召开退耕还林户会,引导群众合理开支退耕还林补助款,在解决生活的同时着眼于今后的生产发展,搞好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1月,我写了《新发乡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款》在《毕节日报》和《威宁新闻》上报到。
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时隔4年后2006年9月,看到乡党委政府、涉及管理区、涉及村组加大管护力度,组织护林员管理,正确引导群众补种、看护。树苗长势喜人,一年比一年高,一年一个样,加之树下杂草灌木,山变绿了,野鸡、野兔常出没其中,响水小河、尹家沟小河、发耳小河、龙滩小河、阿都河变清了,河谷地带的孙家河坝河道变窄了,多年闲置的河坝被群众一小块一小块开垦出来,开始在上面种植农作物,一年两熟,长势喜人。我写了《新发乡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显成效》《新发乡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在《经济信息报大西南周刊》《威宁新闻》上报到。
2007年7月,我离开了工作近7年的新发布依族乡。时隔15年后的2022年夏天,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的我,带执法人员到新发乡开展燃气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时,晚上回来路过阿戛村茅草坪、安家坪组,差不多20年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种植的青松等林木已长成林,车子行进在里面,路边的野鸡飞来飞去、野兔跑来跑去,很热闹的。有的野兔胆子真大,跑在路中间站着不动。看到此情此景,给我的感受是新发的生态变好了,野生动物变多了。
四
2014年,我到黑土河(先乡后镇)工作,作为党委主要负责人,我和班子成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保护好青山梁子原有的新华林场、高山村原有的乡有林场,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良好机遇,切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切实推进林业改革,深入实施“绿化黑土河”行动,极力打好“生态”牌。在新华村引导绿化能人建设了一个300余亩的绿化苗圃基地,供应本镇和周边乡镇的绿化苗木。在黑土河的窗口花土坡火车站附近大力植树造林。每年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组织干部职工在半坡、黑土河等村植树造林。雨季在通村公路沿线种植行道树。森林履盖率逐年提高,到2020年我离开黑土河时达到50%多。在黑土河工作时,还曾经接受过毕节日报一名记者的采访,他采写的《誓叫荒山常披绿》的文章发在《毕节日报》上,后来被《多彩贵州网》转发。
黑土河自从森林植被好后,很多同志下队,遇见过多年未见的岩羊,有白天遇见的,也有晚上遇见的,甚至在青山梁子山上移动基站的围墙内有跑进去跑不出来的岩羊,在山林中有受伤死去的岩羊。这些我都半信半疑,“眼见为实,闻听为虚”,有一天中午,我到辖区坪山村下队,路过一片树林,一只体形很大的“黄山羊”蹲在路边土堆上,我还认为是谁家山羊失落掉队山上,想下车来看看,车子还没有停下来,“黄山羊”一纵三跳,往行车方向路的左上坡树林飞跑而去,我才意识到是遇见野生动物岩羊了,我才相信辖区真的有岩羊了。
也有的同志下队遇见过野猪,一早一晚还比较多。我没有遇见之前,也不相信,后来有一天下队,到了一个村寨,遇见一只栓着饲养的小野猪。这只小野猪是群众在山上干农活时遇见的,便把它捉回来用铁链栓起来饲养。我才相信辖区真的有野猪。至于野鸡、野兔遇见多了。黑土河的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多了,老百姓的幸福日子来了。为此有感而发,写了《生态黑土河》歌词:“我在花土坡等你,等你来看映山红,我在祖嘎河等你,等你走进大峡谷。悠悠的山风送来松涛的回响,转动的风车张望奔跑的岩羊。野营的人呀快来青山大梁子,城里的朋友念着生态黑土河”……《生态黑土河》成了被誉为“草海湖畔飞出的百灵鸟”孔祥莎作为歌唱家乡的第一首原创作品,她由此而进入了大众视野。
五
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威宁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如今处处呈现水清岸绿河畅的美丽景象。
特别草海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来草海“安家落户”的鸟类越来越多,飞鸟翔集,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祥和的生态画卷。今年初,迁徙到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原精灵”黑颈鹤已有2588只,超过2022年初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400多只。
近年来,威宁通过调剂进入草海的水量来增加湿地面积,促进候鸟爱吃的水生植物生长,为10万多只候鸟营造“候鸟天堂”。现在,威宁草海湿地已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候鸟天堂”。现草海的水面面积已有30平方公里,随着生态环境的扩大,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与过去相比,草海鸟类从203种增加到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纪录。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今天的威宁大地,那一定是绿色。这个充盈生机和活力的颜色,正成为威宁最动人的色彩。如今,放眼威宁,绿水青山,生机盎然。清新空气在威宁,已是“标配”。目前,环境空气质量均达标。
当下,威宁正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生态立县”战略,为把威宁建设成为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提供绿色保障。绿水青山日日新。在城镇山乡的绿意盎然中,威宁以“绿”为底的发展潜力,令人期待!
202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