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游击团,从小耳闻不少。读书后,找了一些关于威宁游击团的史料来看,参加工作后也专门找地方党史志来看,多少对威宁游击团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对威宁游击团旧址修复后、团箐梁子阻击战遗址没有去看过。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到雪山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时,到雪山镇灼甫村红旗三组参观了修复后的威宁游击团成立旧址;到哈喇河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时,到哈喇河镇发沙村参观了团箐梁子阻击战遗址,接受红色教育。
通过参观修复后的威宁游击团旧址、团箐梁子阻击战遗址,和结合之前学习掌握的史料,更进一步了解了威宁游击团的历史。
一
威宁游击团旧址。威宁游击团成立旧址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灼甫村红旗三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土木庄园。由基督教循道工会和彝族开明人士卢正荣、陆永昌(陆宗堂烈士之父)、王比德等集资创办为“明德小学”,修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1949年,中共滇东特支委派中共党员陆宗棠等人回乡建立游击武装,9月在明德小学组建教导队,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成立"。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威宁游击团。威宁有识之士、彝族青年陆宗棠,1943年至1946年在贵州大学读书期间,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4月,他在云南昭通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滇东特别支部领导。随即受滇东特支指派,利用社会关系,在昭通保安司令部任政工处主任,并恢复《滇东日报》,控制舆论;建立“军官教导队”,将威宁石门中学部分学生动员加入教导队,准备日后作为游击武装的骨干。9月初,国民党昭通专员准备逮捕陆宗棠,滇东特支决定让他撤离昭通,到滇东北解放区会泽县者海滇东北人民军校学习。同时决定在威宁建立游击武装,派中共党员张斐然、禄发奎等返回威宁西北农村,与先期返回威宁的陆思明、卢韬一道为筹建游击队作准备。9月下旬,陆宗棠回到威宁,在石门坎、天生桥等苗族聚居村寨及龙街、灼甫、大街、云炉、野鸡河等彝族聚居村寨发动青年参加革命,并在灼乐多明德小学建立教导队。中共党员卢韬担任军事教员,陆宗棠任政治教员。
与此同时,陆宗棠遵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武装头目参加革命,重点对象是四甫乡乡长卢嵩岚。卢嵩岚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台儿庄战役,立过二等功,曾任国民党十六军警卫连连长。1948年返乡后任四甫乡乡长,拥有3个小分队、100多人的武装,在当地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是彝族上层人士。陆宗棠与卢韬以亲戚关系为由探望卢嵩岚,并带去中共滇东北地委书记兼边纵六支队政委李德仁给卢嵩岚的亲笔信。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卢嵩岚毅然表示:愿将全部人枪交给共产党指挥。争取卢嵩岚参加革命成功后,经过分别动员,禄朝祯、王仕荣、姬兴州、张丽仙(女)等地方武装头目纷纷表示将自己的武装带来参加革命。
10月,经中共滇东北地委和滇东特支批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番号,同时任命陆宗棠为政治委员、卢嵩岚为团长,下辖6个战斗连队,在威宁龙街宣布成立游击团。游击团有中共党员7人,组成威宁党支部,陆宗棠任书记,陆思明、张斐然为委员。
威宁游击团自建立以来,在其控制的威宁西北部约半个县的范围内,摧毁了国民党政权机构,清剿武装匪霸,控制威昭公路,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多次,歼灭土匪、地霸武装10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近千件,并在其控制区建立了中水、黑姑、四甫、云炉、观胜等乡人民政权。
1950年5月,游击团各连队先后由大官寨、得胜坡移驻迤那整训。6月,奉四十三师命令,接受张丽仙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中队为游击团直属连。8月,威宁游击团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特务团”。12月,游击团又改隶四十七师归毕节军分区领导,四十三师特务团建制随即撤销。1951年1月,游击团的干部先后调离,全团由毕节军分区驻威宁工作组领导集训和整编,一连调军分区为特一连,二连调四十七师归140团建制,其余组建威宁县警卫营。
威宁游击团在贵州和毕节解放前夕开展的反蒋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在乌蒙山区的反动统治、策应人民解放军解放威宁以及剿匪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卓著功绩。
三
团箐梁子阻击战。1950年,刚改编不久的四十三师特务团,在驻地贵州省威宁县接到师部急令,政委陆宗棠作了战斗动员,团长卢嵩岚发出:“各连抄近路抢占团箐梁子,坚决阻击从昭通叛逃的叛匪仝登文团”的命令。陆宗棠身穿一套洗得发白的解放军黄色军装,腰挂一支二十响,显得格外精神。他带领三连首先赶到团箐梁子,发现敌人正从梨树沟往山上爬,三连立即抢占转老包有利地形,向敌人射击。惊慌失措的敌人被打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发现阻击他们的部队不仅人数少,火力也不强,且都是些衣着不整的“当地游击队”时,在八三炮开道下,大喊大叫:“是土共,没关系,冲啊!”一窝蜂向三连阵地窜来。“打,狠狠打!决不能让敌人从我们眼皮底下跑掉。”陆宗棠指挥三连顽强阻击敌人。战斗激烈地进行着,后续部队也陆续到达。一连迅速加入到三连的阻击中,三连四连抢占了白岭岩主峰一线。仝登文始终没有料到会在威宁遇到这么厉害的阻击,看到“游击队”布局后,他冒出一身冷汗,立即命令二线炮火向“游击队”阵地狂轰乱炸,企图打开缺口,伺机逃窜。战斗在更加广阔的地域激烈展开,三连阵地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敌人在遍地乱炸后,又集中七八挺机枪和一、二线炮火向三连阵地倾泻下来。陆宗棠指挥若定,三连指战员浴血奋战。在紧要关头,陆宗棠接过战士手中的机枪,向亡命之徒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喊爹叫娘滚下了山去。这激烈场面,被督战的仝登文用望眼镜捕捉到,他咬牙切齿命令机枪手瞄准穿黄军装的共军指挥官射击,一声刺耳的枪声,伴随着一颗子弹击中陆宗棠下颌。陆宗棠忍着巨痛,伏在机枪上歇了片刻,再次抬头用机枪扫射阻击敌人。这时,敌人的又一串罪恶的机枪子弹从他的右胸斜穿过左腋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威宁各族人民的好儿子,解放军四十三师特务团的主要创始人陆宗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2岁。政委陆宗棠牺牲、团长卢嵩岚身负重伤的消息迅速传遍战地,群山在呼啸,怒火在燃烧,全团指战员同仇敌忾。二连长卢韬在三连长禄发奎牺牲后,主动承担指挥任务,他抓住有利时机,背水一战,带领全体指战员犹如猛虎下山,向三倍于我军的1200名敌军发起攻击。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纷飞,整个山谷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仝登文,这个在淮海战役中漏网逃到昭通、被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安纯三收编的国民党一七O师五一O团团长,原以为除掉“野战军派下来”的穿黄衣服的指挥官,其他人就好对付了,哪知这帮“衣着不整的土共”越战越勇,在万般无奈下,丢下死伤被俘的170余人,仓惶带着残兵败将转向逃跑了。
团箐梁子阻击战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战强的典型战例。四十三师师长张显扬亲临特务团驻地,对陆宗棠等8位指战员的牺牲表示深切的悼念,对卢嵩岚等 32位指战员的负伤表示深切的慰问,对陆宗棠一生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首发于《乌撒彝学》202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