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克战的头像

孙克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6
分享

流逝的岁月之二十:遥远的阳洼

故乡如梦,有梦真好

下雨了,夏末的箭杆雨,刷刷刷的如水泼一般。凌晨在橘黄街灯的照耀下,无数条银链砸在街道溅起朵朵水花。

太阳伞下,那位中年妇女和往常一般早早就出了摊。液化气炉子上三个铁鏊偶尔被雨点砸中,发出呲呲的声响腾起一丝蒸汽很快被风吹散。招揽生意的“不翻馍”招牌在风中上下翻舞。

望着那位在三个铁鏊前忙碌的妇女,我的神思一片恍惚,“不翻馍”三个大字渐渐模糊,不知是雨水还是眼睛里的雾气……

……

“不翻馍”是家乡的一道特产,以前是用于逢年过节或是招待贵宾时的不可缺少的必备佳肴。

……

小时候四五岁时,有一天当队长的父亲领回来俩十六七岁位白白净净的北京知识青年,其中一位还戴着副眼镜(后来知道戴眼镜的是舅舅,络腮胡子的是外甥,外甥比舅舅还大一岁)。家里虽然有几间窑洞,但是除去两孔我们家人住,其余都是毛坯,连层泥巴都没上。无奈间父亲将西南角的那孔原先养着鸡猪伸手就能够着顶的小窑洞清理一番,又上了一层白绵土和的泥巴,那两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哥哥(父亲让我们管人家叫叔叔)就住了进去。

村里不通电,两位知青的黄帆布挎包装了几包蜡烛。那光亮比起煤油灯,柔和亮堂还没有怪味。他们大概也不知在农村得呆多久,每天里闲闲散散熬到太阳落山,忸忸怩怩在我家吃过晚饭,然后舅甥俩人就着一根蜡烛捧着书。当然了为了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舅舅手书一副对联,不年不节的贴在低矮的门框上: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说归说,艰苦恶劣的农村生活环境毕竟难以忍受。特别是临近春节,县知青办下发了一个通知,为了让知识青年从肉体到灵魂全面接受再教育,全县的知青一律在各个知青点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春节。

那时的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大年初一午饭,因为有客人,饭桌破天荒被搬上了炕。窑洞外寒风凛冽树枝摇曳,屋里暖意融融热闹非凡。

姥姥把菜端到桌上,就在火炉上坐上铁鏊,刷上一点油,将早已和好的面浆舀上一瓢转圈倒进鏊里,瞬间窑洞里弥漫着混合着鸡蛋淡淡腥味的清香。那面浆是用几个鸡蛋加点清水、盐和花椒面搅拌均匀到进面里一直搅拌成面糊状醒发一个多小时。倒进鏊里一面烤金黄后翻过来再烤另一面。不大的功夫一张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烤饼就出鏊了。

不知为什么,明明是不停地来回翻着饼,偏偏却起了个奇怪的名字:不翻馍。

父亲特意买两瓶酒(在我的印象里,家里从没见过酒)。他倒了酒双手捧到这舅甥俩人的手里道:今天是大年初一,难得你们两位从北京来的客人在咱们这小山村过年,谢谢你们。说实话,你们文化高有见识,给村里很大的帮助。我代表全村(一个小队一百多口人)和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干了。一仰脖父亲把酒喝了。

那舅甥俩人不敢怠慢,也端起酒一饮而尽,满嘴的客气话。

我闻到一股浓烈的辣嗓子的气味。

没想到他们还没喝几杯酒,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戴眼镜的舅舅坐在炕沿边,和父亲坐的是对脸,只见他赤红着脸对父亲道:孙队长,你站好,别掉下悬崖去。你看你掉下去怎么办,赶快过来,赶快的。

他还伸出手要去拉父亲。

我纳闷了,父亲明明坐在炕里,怎么会站在沟边了。再看看那位络腮胡子的外甥阴沉着脸低着头也不动筷子。

母亲和姥姥见状都去劝知青舅舅,母亲狠狠剜了父亲一眼,却被知青舅舅发现了,他拧着脖子道:嫂子,孙队长是好人,我知道的,我们来到这里他很照顾我们的,我心里清楚。你看他现在站在悬崖边我能不救他吗?说好了以后我们要陪孙队长一块去北京,看天安门城楼看颐和园看......看军事博物馆......,我家离那里很近的......很近的......我给你买烤鸭、果脯、还有酱菜......好多好多的好吃的......我会请你的......真的真的......知青舅舅的鼻涕眼泪一起涌,嚎啕大哭。那外甥的脸上也挂了泪珠。

那一顿年饭没吃成,我也第一次见到醉酒的人…

一大盘油汪汪香喷喷的“不翻馍”摆在饭桌上,没有动一口。

……

夏日里绿树成荫硕果累累,砀山梨、国光果、夏果葡萄挂满枝头。荫凉一张漆黑发亮的饭桌罕见地摆了四盘菜:红萝卜豆腐炒粉条,一盘大葱炒鸡蛋,一盘自制腌韭菜,一盘黄豆酱;中间的盘子里放了一摞出锅的不翻馍。与往日不同的是这次的不翻馍没有玉米面的金黄色,而是白面那飘溢甜味和麦香诱人的味道。

这是家里招待贵客的饭菜!

来的是表姨和二表姐二表姐夫。他(她)们两个刚刚结婚,是到家里走亲戚的。

“……为什么我们到老姨家出门,就是老姨她老人家人真的好。你姨常常给我讲,每一次到老姨家,走时总会带上不少的吃的:苹果桃子核桃杏子……,有什么就拿什么,从来不空手。那时你姨的孩子多,总是不够吃,老姨每一次都会装上半袋好面(白面)让你姨背走……”

事过多年,二表姐夫总会在我面前如此说。每次总是那么神情肃穆,从心里到语气中都是一副衷心感激的口气。

……

登登经过四年补习五上考场终于金榜题名,当他拿到河北地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全村人真的都为他高兴自豪:高中一年级时父母双亡,几个兄长姊们都已成家一大家子人。求学几年中间的艰难困苦我们难以想象。背水一战的他只有鱼跃龙门一条路。好在上天不负,他终于如愿以偿。

在为儿时的伙伴高兴的同时,我的心里还有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奈的感觉。种种缘由高中差几个月休学。多少次梦回校园里:清脆的铃声,整齐划一的上操声,朗朗的读书声,“实现四个现代化,迎接新世纪”的横幅在明亮的灯光下振奋人心,科学家、解放军、工人、医生……每每醒来总是泪水湿巾。空有一腔热血啊!

在那时就有一个决心,在心底里:哪怕不吃不喝也要把登登兄的学业供出来!

在他启程前一天,母亲让我把登登喊到我家。母亲在锅灶上烙的烙饼。白面烙饼垫的芝麻、花椒叶、葱叶,每个饼里打了一个鸡蛋,咸香咸香的,我们兄妹几个就着一大盘烙饼给登登送上了心中的祝愿。

我发现,登登兄几次眼眶红润,但始终没有滴出一滴泪水。

四年里,我每一个月总会按时给他汇款,一月不差一月不少。最少的一次仅仅只有十块钱,要知道那时的工资一个月就几十元。

为了他的学业,也为了我的一个梦想!

去年登登兄从河北唐山市财政局退休。每天早上六点五十分,他准时会发上一条微信,问候早安,问候美好的生活!

……

父母去世后,兄弟姊妹各顾生机来往的比较少了。“父母在尚有家,父母亡兄弟姊妹成亲戚”。但是不管怎样,不管身处何方,我总会带上姥姥留下的那个铁鏊,为兄弟姊妹儿女后辈烙上一些烧饼“不翻馍”,而且几乎都是玉米面的。因为玉米面又成了养生的保健食品。一大伙人挤在房里,手捏着“不翻馍”在用陈醋和辣椒搅拌的汤汁里蘸上一下,满嘴油汤。

只是少了姥姥,少了父母,更少了那时的亲情和友情。

往事如梦,有梦真好。

故乡如梦,有梦真好!

鏊,古代的饼铛。生铁铸成,呈三角鼎形,在古时早有之。《说文句读》:……鏊面圆而平,三尺,高二寸,饼鏊也……。而在《正字通》则解释道:……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锅,亦曰烙锅鏊……。

家乡在黄河岸边,一个只有百多口人的自然庄,阳洼。  我那遥远的阳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