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文》一文中有这样描述后稷的诗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丞民,莫非尔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后稷,打懂事起知道这位被华夏称为“知时节,勤耕耘”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的始祖,就是我们故乡晋南稷山县人氏,被称为“稷神”,稷山县也因此得名。在电视连续剧《天.地.粮》的背景就是故乡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因此上“……清闲谁如岭上云,悠悠书卷绝俗氛……”
行车前往西安,得知咸阳武功县有十天古会,兴致盎然,驱车前往。
古会,在四十年前改革之初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交流会。在那个物质还处于相对匮乏的年代,在到处呈现“小桥流水炊烟袅袅茂林修竹田垄阡陌”自然景色前,具有着极具的诱惑。那时代不是人选商品,而是什么似乎都缺,就是不缺农产品。
风水轮流转。
武功县东河滩古会,是在该县武功镇东河滩。为了纪念后稷,在河滩有一座“教嫁台”的标志性建筑:“教嫁台前仰神农,洪萧遗迹扬祖风”。从介绍中得知东河滩古会流传历史悠久,有史记载:灯火夜间明,蜡盘白昼多;仰观稷山景,俯听漆水声。
古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偌大的市场交易最多的应该属牲口和木材。现在家乡十里八村你可以看到轿车代步车农用车收割机所有的现代化设施,但不一定能见到一头牛马骡这样代表几千年农村标志性的牲口。偶尔山坡上见到挂着铃铛一走一响的牛悠然的摔着尾巴啃着草,恍惚间成为一道难得的景色。
当然,古会上的商摊那才是一绝;
既然是以“稼穑”为主的古会,那当然是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的展示交易的商摊,都是些现代社会远离人群罕见的农耕乡村器具:从耕种的犁具磨地的“荆棘磨”,从收获的麦镰扫帚,从锄草的锄头到下埝的“奔斧”,从扬麦的木锨到晒麦的米筛……;从农家做饭炊具的楸木梨木的案板擀面杖到蒸馍的麦秸编的笼节,从农人纳凉的草帽凉席到日常生活的锅碗瓢勺……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已经有着寒意的风中毫不在意的来回穿梭,突然想到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场景:农村的冬季,家家户户在一间专为收获粮食和果实的窑洞或是砖房里,在铺着青砖或是地板砖的地上,撑着几根木杠(防潮用的),木杠铺着一层木板,整整齐齐码着一袋一袋的粮食:麦子、玉米、大豆、花生……,还有雪白的一包一包棉花,一塑料袋一塑料袋的苹果,屋后经常堆着南瓜、土豆、白菜、萝卜过冬的家常菜,有些怕冻得都用旧的棉絮或土盖着……别的门或窑洞可以不锁,但是那一间是必须上锁的。一开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苹果的清香沁人心扉。阳光下,塑料袋里的苹果红彤彤黄橙橙挂满晶莹的露珠晃人眼睛……
“……聚拢的是烟火,摊开的是人间……”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小吃摊,就在河滩上简陋搭个棚子摆上几张桌子几个凳子的小吃摊。
小时候听到大人在闲聊时揶家乡的土特产:……酱油不黑醋不酸,点心赛过耐火砖;烙个烙馍像锅盖,擀个面条像裤带……。一想起来就脸红,土,真土!哪一年在西安旅游的时候想带点当地特产,千挑万选买了一把扇子:扇叶上印了配图的“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主菜,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秦腔吼起来……奥,关中平原和晋南黄河边的习俗也不差多少。
峭风中小吃摊煤烟 的刺鼻味时而浓郁时而淡薄,呛人时能把人的气息憋回去,但并不妨碍赶会的游人:……炒波粉浓浓的葱花香,烤石饼的麦面清新味,葱花油饼中的花椒叶味,水煎包小笼包一揭开盖白茫茫的热雾瞬间把周边的人们笼罩在腾腾的水汽里。甑糕、锅盔、饸烙、“旗花面”以及远远就味到的各地都有的羊肉胡泡……
转了一圈,最后还是选了一碗“正宗陕西臊子面”。
摊位的臊子似乎是有点偷工减料,没有介绍中的肉臊、木耳、豆腐、鸡蛋、韭菜、蒜黄、胡萝卜……那么齐全,也许是十里乡俗不同。但是面条到显示了“薄、筋、光”的特色,分量也足。一海碗足足可使两个人食用。红油绿叶,酸辣爽口,真正体现了臊子面的“酸、辣、香”的特色。如同黄土地的汉子一样实诚。
如同南方人喜欢大米一样,北方人爱吃面食。家乡的县城也有臊子面馆,牌匾上的“岐山臊子面”金光灿灿。但是远没有在这村落街巷的河滩吃的滋润。
“五彩花开谁与同,自将神韵斗寒风。清香几缕怀中抱,送到家中装扮冬”……
在那激昂、悲壮、高亢、深沉的秦腔声中,我感受到北方黄土地冬日里几千年来特有的山沟野壑那种凄凉沧桑的幽怨。那是在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粗犷高亢韵味铿锵”在如今这样一种场合,似乎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生活,感兴趣的大部分也是那些戴着圆形茶色石头镜揣着一根龙头拐杖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不远处一排展示的鲜红的“东方红”拖拉机以及漆水河面游船彩旗飞舞形成鲜明的对比。
说这是“关中特色民俗文化”一点不假。
漆水河,渭河支流。《水经注》道:漆水出扶风杜阳俞山东北入于渭,传说中华民族始轩辕皇帝起源地;武功镇,武功县原老县城,历史古镇,后稷之母姜嫄、汉朝名将苏武、唐太宗李世民……等出生地,镇中的美阳关位于漆水之侧,扼东制西,控岭锁川,虎踞龙盘是汉代关中通往兰州的咽喉之地,也是隋唐京都长安通达古陈仓的第一关口,有着“隋唐第一关”的美名。
对于武功县是后稷的故里,颇有些不以为然。现代人都喜借用古代贤士来提升名气创造效益,正如“耕文兴武,富民建功”一样。武功县组织古会的初衷不也是“古会搭台,经济唱戏,展示文化,富民强国”吗?
其实,后稷出生在稷山也许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黄河金三角”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se)、傅说版筑、奚仲造车、女娲补天……这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度,当然也包括和家乡一脉相承的武功这个地方,包括人文地理生活习俗。
在武功漆水河滩古会走马观花转了半天,还是为当地政府和民众所感动: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优秀的应该弘扬和传承的先民良德在逐渐消失。从这个全国唯一一处农业名胜之地的古会我感受到“祭农神,庆丰收,换经验,畅物流”的北方大地民众几千年来所特有的淳朴、忠厚、实诚、勤劳,也承载着“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后羿的丰功伟绩合计人的开拓创新……
借用清朝襄阳人顾嘉衡赴南阳任郡守拜谒诸葛亮墓所题: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南阳襄阳
总是会想起那几句谚语,武功和家乡相同的谚语:……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