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良言的头像

孙良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5
分享

留下故乡的记忆

武汉/孙良言

(一)故乡的秋声秋收

中谷稻收割完上岸后,故乡就渐进式进入了中秋。夜幕下,房前屋后的打谷场上,早已弥漫稻草夹裹金灿灿的稻谷味道。

月色,似乎深知农耕者的心理。皎月当空,宛如一轮玉质厚重、蕴润洁白的平安扣,在云层中,慢慢移动着。不经意间,滑过远处大山的脊梁,便高高悬挂于天际间。

在皎月帮衬下,这时,不须用夜壶灯照明。打谷场上,忽远忽近,传来发自磙脚连接石磙两端的木楔子,匀速地旋转在一米见尺长的石磙两头,圆心中间拳头大小的凹臼里面,发出吱呀吱呀有节奏的劳动号子。

磙脚形如两个脚对脚的大写M形的枷夹,像穿马夹一样,套在大头小尾的石磙两侧,再用活动的木楔子,将石磙的磙心栅住,这便成了石磙的轴承。在磙脚两边,各拴上一根约三米多长的扼头纤绳。再连接在,状如“人”字,用树杈制成,约半米长,呈棱形的轭头圈的两端,将其牢牢地套在黄牯牛的颈肩上。

人牵着牛索,跟在石磙后,赶着牛儿,带动石磙,磙在层层叠叠,铺满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上,这便发出一圈又一圈丰收的欢笑。夹杂赶磙人,吆喝牲口的男声女声合唱。还有翻滚在谷草上,小孩们嬉闹的喜悦声,汇集一处,响彻于湾子的夜空上。迎面跳跃,飞过来的萤火虫,奏热闹似的,在蝈蝈发出的嗞息嗞息声中,引来孩子们四处追逐。

这应该是故乡丰收的声音。秋风摇拽树叶发出沙沙声响,略带几分寒意。20多年后,深居闹市的我,每当这一幅幅画面,从梦境中走来,从记忆中浮现。我就知道,自己的思絮,怕是早已回到故乡。或是故乡,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以这种方式走进我的精神世界。

故乡永远是我们这些游子的心灵港湾。透过这港湾,我仿佛看到,坐在老屋门前,那棵箩筛一般大小,枣树底下的父亲母亲,与村里众多老人一样,几经岁月后的沧桑,早就失去往日打谷场上,那种挑灯忙碌,或迎着月色,抢着秋收的激情。渐渐地成为故乡的守望者。

他们守望着岁月下,属于他们时代的那个年轮。还有亲自磙过后,留下的历史记忆。守望故乡的山与水。守望故乡门前与屋后的一亩三分地。守望田地间,一捆捆稻草、一垛垛高梁杆后面的故事。守望故乡的夜空,及其夜空下的星星与萤火。守望老屋下的天井与门楼。守望儿孙们,拖拉着行礼,从遥远的都市,回家的期盼。守望祖辈们,留在老屋上,最后一片青色的布瓦,及其老屋下的文化传承,与老屋叠起古老乡村的文明故事。守望祖辈、父辈们,对儿女们及对其自己儿女们一代代牵挂与传道。

(二)故乡的童年往事

我出生在湖北鄂南,发源于大幕山脉的大崖山脚下,这是一个拥有两三百户人家的自然湾子。每个湾子,都清一色的同姓。这里,是实至名归的青山绿水。与其说依江抱水,倒不如说是依湖抱水。环绕大崖山周围,或远或近,大大小小的湖泊,有琅珰湖、大岩湖、蜜泉湖、珍湖、接堤湖,还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湖泊等,像镶嵌于大崖山脚掌周围的一串串水珠链子。

又见明月高悬,不知何故,我偏又这般牵挂我的那个故乡。牵挂故乡的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及其从岁月的长河里,一路淌过的足迹。还有许许多多与历史岁月相关联的记忆卡片!

故乡的记忆,是许多与我同龄般大小的伙伴,牵着水牛,在收割完稻穗后的田埂上,看牛儿吃田边青青的游草谷茬。收割完稻谷后,稻田里整整齐齐的谷茬,根根谷茬尖上,长出嫩嫩的青苗,似乎成了牛儿们的最好佳肴。吃饱后的牛儿们,忙里偷闲,驼着鼓鼓的肚皮,在田沟里滚粘着满身的泥浆,甩着泥尾巴,拍打苍蝇与马蝗,不时发出叭啦叭啦的响声。有时候,乘牛儿嬉逐的功夫,我们忙着在田间的小水坑洼里,抓小鱼小虾。或寻找鱼道后,用指头从泥穴里抠鳝鱼、泥秋鳅的一份份收获的喜悦。

有关故乡的那一缕缕记忆,多始于牛背。每逢秋收季节,放学途中,大伙们不约而同,将书包放在收割完稻谷的田埂上。然后高高,挽起裤脚裤管,赤脚下田,收捡稻穗。刚不久,在学堂里还是书声朗朗的读书郎,转眼间便变成了收捡稻穗的捡荒郎。

这是我先看到的,那稻穗得应该归我。还有,那是他先看的,应该归他。都有一个先来后到的潜规则,看谁的视力尖锐。说笑声、叫喊声,响彻于空旷的田野。小伙伴们一路撒开,相互追逐,争先恐后,眼明手快。从上一块田,跑到下块田。展现出是一幅幅勤劳的拾穗图。

故乡的记忆,是小时候抱着脸盘、提着水桶,在上面挂着渔网。然后在大岩湖叉、琅珰湖叉,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半干半湿的湖叉,以及周围水库里面捞鱼的情景。

故乡的记忆,是在大崖山上采摘野果,在松树叶底下寻找松子、在板栗树底下寻找板栗时,满山跑闹,无忧无虑的快乐。

故乡的记忆,是父亲母亲,在夜色下,赶磙脱谷时,给跟在石磙后面的我,讲给我们有关家史、村史的故事。

听父辈母辈们讲起,1954年发大水那年,洪水已淹到离村口不远,老港口那边稻田埂的下一块便是。水一搅动,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儿。因缺粮缺盐少食,每餐只能依靠,将从洪水中捞起的鱼儿,剖洗干净,然后放在柴火灶燃烧的铁锅里,搲上两葫芦瓢水,煮上满满一锅鱼汤,全家大小,就着辣椒,渡饥荒。起初倒是鱼鲜味美。到后来,吃得多了,见鱼就不想吃的故事。还有1959年那年,父辈那一代人,他们到处寻找观音土,挖土当餐当饭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说是历史。

故乡的记忆,是听父亲讲有关村史与家史的乐趣。讲老祖宗如何挽草开基,乐业于大崖山的故事。以及老宗们留下的那首诗,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兄弟同游数十年,南嘉风景似尧天。鱼虾近水无妨取,鹿豕张咀不厌羶。春到路旁花满眼,秋来门外稻盈田。于今避世寻安乐,喜向横崖结草眠。”

(三)故乡的“红色故事”

故事是故乡文化的根和魂,是记忆的阀门。一打开,便不可收拾。听父辈们讲起,大革命低潮时期,八斗乡龟蛇孙家、龚家塔、高家庄,有一百多名青壮年劳动力,为了保卫八斗苏区政权,踊跃加入赤卫队员,在一次拥护主力部队,往蒲圻县陆水河鼓潭渡方向撤退时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时任鄂南中心县七区八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周宏金,因遭遇“剷共团”头子张华山的围绞,战斗到弹尽被捕。周宏金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被其残忍的杀害,并将其剖腹挖肝,炒熟咽酒。妇女委员王佑尔任,在示众后,拖着被严刑拷打、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躯体,在八斗苏区附近,花儿舒家的一块稻田里,被割去双乳,砍掉双脚,却矢志不渝牺牲的故事。在1979年建成,屹立于嘉鱼县高铁岭镇陆水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鄂南革命史上均有记载。

我对故乡的记忆,是听父亲讲古开始,听说红军时期,在大崖山脚下的六甲孙家靠泉水洞旁边,曾建立了鄂南特委前敌指挥部,指挥联络有关大崖山周边赤卫队员们,发动大大小小战斗的故事。今查证,此处现已列入嘉鱼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我对故乡的记忆,是听父亲讲过,曾有一支新四军部队,驻扎在我们湾子里,是如何拉动部队,迷惑敌人。是如何跟老百姓处理关系,遵守下门板、上门板纪律的故事。是如何将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到的上百架水车(注:一种农田灌溉工具),虚虚实实,一字摆开在长江流经嘉鱼县境内,位处邱家湾段的江堤上,然后将水车龙头连轴上的两把车水拐高高撑起,就象龙虾竖起的两根触须。继而在上面盖着帆布,伪装成炮兵阵地,吓走日本鬼子的故事。听父亲讲新四军,是如何夜袭洪湖龙口日本鬼子驻地,一举缴获大量的粉条及食用物资,然后分给老百姓吃,与民同乐,一起加餐犒赏的故事。还有,我常常听父亲讲新四军,是如何在蒲圻县车埠镇夜袭日本鬼子得胜途中,遭遇国民党“锤子兵”的伏击,流血战斗伤亡的英雄故事。

(四)故乡的文化腾图

文化不仅仅是记忆故乡的脐带,而且还是记忆故乡的源泉。文化是记忆故乡的底片。缺乏文化记忆的故乡,是文明缺失的故乡。

在我记忆深处。我所在故乡的那个小县城,虽素有“一山三水四分田”之称,偏我所在的那个湾子,家家户户的屋后,一推开门,便可沿着屋后的山坡,蜿蜒盘旋,径直地走进大崖山深处。是个石头多、田地少的自然村落。山上的石头,说是多也不见得,但却有个性。说山挺高,也不现实。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最高处也就两百几十米的高度。

两百多米的高度。只是相对故乡以北,那一望无垠的江汉平原地带罢了。能有这样的高山,能赢得这样的称乎,自然也不能算言过其实。长江以北,包括县城以北那边的人,过去都叫我们是山沟沟溪里面的人。

从小开始,尽管很少感触到长江的温度,但让我切身体验到湖水的清沏。感受更多是山风的烈烈。山的威武与雄壮,山的厚实与灵秀,山路的崎岖与盘旋,山的刚毅与豪爽。于是,我便常常梦想,有一天,能从山里走出去,定是件不容易的事。去看看长江,到底长得是个啥模样。还有那呜呜的轮船,与江边的渔火。想必怕是别有一番遐意。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好多往事,怕总与山关联起来。好多乐趣,好像总与山相关。更何况,父亲常常讲起,座落于大崖山西硚背后,大崖寺门前的大崖书院里的故事。

打自记事与识字开始,我便广泛搜阅有关家乡,及其与大崖山有关的奇闻异事。还有与大崖山书院相关的传奇。父辈们讲述的故事,多与忠孝仁义勇、勤学苦练终有报有关。并激励着湾子里,一代代的孩子们,效仿先贤,走出大崖,跳出农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和人民应拥有的家国情怀。

之前,我听父亲说过,大崖书院里面开设京馆,京馆里不仅出了很多进士,还出了尚书郎,而教京馆的先生,却连秀才都不是。后查知明史和《嘉鱼县志》,里面有明确记载,从大崖山走出的还真有几个。

明朝天顺八年,即公元1464年前,当地先祖们,俗称大崖山东硚之上的仙人洞为古洞。因古洞内有夏凉冬暖的特性,大崖山下有个文化人叫李阜,字符春,号鸥宾。自入古洞中读书开始,便常有弟子,在古洞中修学、讲学。最是成功,培养出了李氏家族中的颇有名望的文豪。并一举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门三尚书”的育学范例。还有名扬朝野内外,大名鼎鼎,集理学家、文学家、诗人于一体的李承芳和李承箕,自然离不开大崖书院内先生们的教化。

这不仅仅是有关故乡的文化腾图,更是不可惑缺,有关文化的记忆底色。根据景杰先生研究,后发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4期上,在其有关《石谿早期(1649—1654)行实小考——以郭都贤

李承箕发达后,在他留下《重游石室记》的遗文篇中作了描述:“大崖周遭(围)皆山,山阴可二百余步,有石室焉,东西北阙(崖)上窍, 如立瓮,引风气,通日色,夏则而冬温,可布席百余,非神志定坚者不能居(住),往年予读书大崖,每因时一游焉。林低薄无行人迹,望山而走,遇石而息,俯泉而饮,倚杖而歌。或寄之于长吟,或寓之于游观,或徙倚偃仰,随其所过,嗒然于山水之外。 ……前后旁通,多岐路惟,巉严老石暖云,因为余之坐痕独在也。”

以史为鉴据,故乡的文化,源于大崖山。源于证实大崖山有文化的那些文化名儒,及其在大崖山上留下的文脉,与其背后的故事,均有史可考。明代名儒郭都贤,生于1599年,卒于1672年。字天门,号些庵,湖南益阳人,并就此作了考评。史载 :“严而介,风骨崭然。博学强识,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事,写竹尤入妙。……初依熊开元、尹民兴于嘉鱼,住梅熟庵。他在评价大崖山时,名之为南嘉祖龙,鹤在鸡群,多骨少肉。”

其大意是说,大岩山突出于众山之间,石多土少。与从崖山走出去的李僚一样,灵感萌发,即兴写下了五律诗篇《石室洞》;“…石首化苍璧,空洞吞云烟。至今石室洞,唧唧嘉鱼传。”“徒倚狐漂际,悠然有洞天。乾坤一瓮在,日月雨登悬。滴乳吹晴雪,垂罗挂暮烟。开心跌坐处,了了见虑图。”

故乡的文化腾图,不单单是抹不去历史的记忆。而更多是,镌刻于一代又一代故乡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明朝嘉鱼籍工部尚书吴廷举,在其诗篇中,不自觉地由然而称,大崖山古洞为石室。留诗为证:“石室诗简入递来,灯花昨夜为谁开。”

不仅如此,以致于许多名人志仕,一时间留下了许多有关大崖山的诗词。孙襄在《大崖古洞》诗篇中写照:“峥嵘还接白云岭,曲涧迂回绕洞边。幽似大行沙隐客,胜如白鹿遁高贤。轻云暮结千峰雾,细雨朝看满树烟。莫讶桃源无处觅,昔人名已借斯传。”

根据明朝嘉鱼籍兵部尚书方逢时所撰的《大隐楼集》,以及《咸宁市军事志》记载,综合其他文献资料所知,大崖山的文化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到了隆庆四年,即1570年,方逢时在游大崖山寺后,并留下了对大崖山的感悟道:“千仞高峰倚翠微,天风吹我上丹梯。九江波浪兼天涌,七泽烟云入望迷。碧殿松阴风瑟瑟,石坛花影日凄凄。人间久已思霖雨,潭底神龙尚淈泥。”“禅宫深寄碧山阿,拄笏来登一放歌。竹径生寒侵翠袖,石峰凝黛排青螺。荀芽新试分僧供,贝叶间翻颂佛陀。坐对远山忘去住,幽情久已絜藤萝。”

故乡的记忆,是文化沉淀下发酵的酒曲。愈陈愈香!故乡的记忆,是抹不去的历史文明下的底色!悠久悠长。

(五)故乡的文明传承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至今,更何况,作为嘉鱼县的祖山,大崖山,虽不是很高,但却因应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人生哲理。故打自记事起,我对山脚、山上、山里的寸草寸木,都有某种割舍不开的好感与向往。尤其是离不到一公里远的大崖书院,更不例外。虽书院已成断垣遗迹,但自步入学堂开始,我便对其越发好奇。甚至梦想有朝一天,一觉醒来时,书院里书声朗朗,笑声盈盈,在自家屋后的书院里求学,何其快哉!

的确,山水相依,依山旁水,怕是最好不过。应该说,我非常荣幸。长大之后,奔走他乡,不只一次次,切实领略到身边不远的长江,这条流淌大半个中国的黄金水道孕育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应该是文化,及其文化传承下,对文明的赓续。对故乡的记忆,总免不了来自文的化风成俗的蝴蝶效应。

小时候的我,总感觉江北人很富裕。更何况父亲常常提起,说去江北,卖过箩筐、箩筛、斗笠等蔑货。常常早晨三四点出发,步行到邱家湾码头,坐木划子船,一过江,上岸就是洪湖的龙口。过江时,听说最担心是,怕遇上成群结队的江猪,把船给拱翻。现在听起来都是笑话。虽然风险性很大,但可换来一些零花钱,接济家里。湾子这边的人,有胆量的,都铤而走险,去卖过蔑货。

有关长江,我虽未曾见其真实面目,但自我饮上长江水的那一刻起,尽管感觉不是那般习惯,没有湖水的清濂。甚至感觉没有大崖山的岩浆里,渗透出来的甘泉有味道,但毕竟给了我许多遐想。更何况长大后,自己不仅有缘在长江之滨的江城武汉学习、工作,而且生活至今。感情自然是有的!对长江的脾性,自然了解几分。对长江的姿色,自然也有所见识。

当然,也算了却自己陈年已久的一桩心愿。还有,我常想,有长江的恩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其生活过得应该是滋润的!虽然我们生活在,放眼满是流光异彩、光怪陆离、高楼大厦的城市里。可如今,当我每每回到故乡,或从故乡那里,在打听来的信息中,虽然感受到了在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中,故乡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党和政府为八斗苏区人民,拨下巨款修建的扶贫大道,真切让我感受到,作为嘉鱼县城的绕城公路的大手笔、大气魄、大愿景,足见政府帮助老区人民奔小康的决心。但在欣喜之余,总感觉又缺点什么。缺的是难道人气?是造血功能?还是传统观念的守旧!要不,为什么这么好的文旅资源,居然不能变成财富!这么好的人居环境,这么便捷的交通条件!还有电通、水通、5G网络通!可却为什么吸引不住年轻人,有返乡创业的激情?甚至宁愿远走他乡,也不愿回到故乡。留下的只是人去楼空,一幢幢的华丽洋楼,一年到头,住上不了几次的光景?

此时,我就在想,不知是我对故乡期望值太高的原故,还是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情节,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渐渐的疏远。难道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成。以至于当下的年轻人,不及我们这代人这般对故乡,总是有某种永远解不开的情愫疙瘩,及其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但率地说,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即使洋楼再是华丽,但永远亦无法抹出我们的父辈们,守望着青砖布瓦下的故乡,及其房前屋后传来有关故乡的秋声。抹不去故乡打谷场上,那一捆捆用稻草堆积成,像碉堡一样的草墩、草垛。及其每个草墩、草垛旁,无论黄牛还是水牛,守望庄稼人来年的丰收与希望。抹不去父辈们在夜色下,抢秋抢收的劳作场景。抹不去月朗星疏下,儿时追逐萤火虫时的天真和无暇。抹不去儿时在田野间拾获秋收的记忆。抹不去的是一代人,对一代人寄予的希望。那不仅仅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希望,那更是赓续中华民族传统村落文明的历史传承。

当故乡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碰撞的火花中,日渐暗然或不断消融,甚至难以重塑这种文化下的文明时,我越发感觉到故乡的记忆,在我心中所承载的份量!感觉到了存储故乡记忆的真正价值与伟大意义。她不仅仅是一部部家族史!更是一部部乡村村落史!她不仅仅是一部部民族发展简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兄弟,同甘共苦,战胜苦难、走向民族复兴图强的文化腾图史!

如今,尽管我背井离乡,生活、工作、学习在一个新的地方,也挺舒适。秋天,有桂花陪伴。冬天,有温泉沐浴。春夏时节,我就不说了。但我心依然,不知咋就这般割舍不下,甚至那般挂念。挂念的是故乡的青砖瓦房,是故乡的山水,是故乡的文化腾图。挂念的是,故乡的传承,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勃发生机。激励一代代的年轻人,像先辈们及我们这代人一样,与故乡结下永远解不开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情结。

割舍不下,越发挂念,是我眼前或记忆深处!还有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及与其更多曾饱经过风霜的老者、智者与历史的见证者们。唯恐他们不能好好地地欣赏,并尽兴地享受现代文明下的故乡美景,及其乡村振兴蓝图下尚未完全呈现的时代愿景。唯恐带着时代的记忆和历史沉淀下来,附身于其血脉当中的文明基因一天地消失,留给我们的怕是深深的愧疚!而这种挂念竟然延伸到很远很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