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山飞雪的头像

红山飞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04
分享

山村记忆


1、灰瓦片

灰瓦片,是最坚硬的泥土。

和泥、脱坯、煅烧。泥土在窑里经烈火高温煅烧,沾染了满身烟火气息,褪去泥土的卑微,换上一种沧桑的青灰色,从里到外发生了质的蜕变,用手指轻轻一弹,发出金属般声响。从此,那些出自于地下的泥土,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灰瓦片。

离开泥土,离天空更近了。

熏染着满身的人间烟火,从此高居房顶。无论山间僻壤,还是通衢旷野,我们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灰瓦片,离泥土远了,离天空却近了。

俯视着泥土上芸芸众生,草木枯荣,瓦片不喜不悲,不轻浮,不沉沦。

或许,瓦片从未浅薄泥土的底蕴。坚硬,不缺乏温暖;独立,却从不孤独。

一片一片青灰色的瓦,肩并着肩,手挽着手,整整齐齐覆盖在房顶。像一首饱含苍凉韵味的乐曲,吟唱在风里、雨里。风可以沿着瓦檐游走,轻轻的,用岁月的唇,吻着凉薄的檐,低吟、浅唱。那种哀婉音符,就在瓦缝里飘浮、游荡;雨也可以从瓦片上掠过,稀稀疏疏、密密匝匝、或者隐隐约约、或清清楚楚地袭来,那种只有金属才可以发出来的声音,就在一片一片瓦片上响起来,轻柔,或者激越。敲醒了岁月,也沉醉了屋子里的人。

有时候,我会坐在山坡,看着阳光一点一点漫过来。一垄一垄的瓦,明了,又暗了。分不清是阳光在流动,还是那些灰瓦片,在光阴里,慢慢行走。灰瓦片,一层层叠压着,像一个个叠在一起的日子,在阳光下,都清晰显露出来,让我慢慢阅读。瓦楞草在阳光里挥洒出迷人的光线,似乎刚刚从沉睡中醒来。光亮从瓦片的缝隙钻进去,唤醒了仍在梦中的鸟儿,它们在明媚的阳光里,拍着温暖的翅膀,呼啦啦飞起来,搅乱了一房顶的光影。

阳光移过来,也照在我的身上。村子里大片大片的灰色屋顶,都沐在早晨的阳光下,像一幅暖洋洋的老照片。老房子的屋顶上,瓦片都陈旧了,生出了许多纤细的草,伶仃的小树,偶尔还会看见几朵摇曳的花,也都被镀上一层橘红,十分迷人。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炊烟,弥漫在房顶的上空。灰色的瓦片,更加绰约了。在我的眼里,每一家房顶的灰瓦片,都在讲述着故事。

我更喜欢把它当做一部书来读。打开来的书页,袒露在一片灿烂的阳光底下。阳光从早到晚,一行行翻阅,一字字琢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被阳光,明了,又暗了;暖了,又凉了。袒呈在风里,雨里。风雨一阵阵袭来,将那风雨故事,积淀在厚厚的书页里,铭刻进一个个秦篆汉隶中,清晰,模糊,模糊了,又清晰。一片一片瓦,就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文字,记载了一段岁月的风风雨雨,也记载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艰辛与富足。有时候,我会痴迷于那横纵成行的字符。那种青灰的色彩,足够凝重,足够丰厚。书页翻不动,岁月也不会回到过去,我们却可以从那一片片青灰色的瓦上,咀嚼岁月的苍凉,怀想往昔的分量。

瓦片坚硬,却抵不住岁月的坚硬。

瓦片的颜色深了,淡了;瓦片的分量,重了,轻了;瓦片的棱角,渐渐磨损。有些纯度不够的瓦片,在岁月行走的脚步里,开裂、破碎,破坏了一房顶的美感与韵律;岁月,变得残缺不全;日子,也阴晴不定。

碎了的瓦片,漏风、漏雨、也漏了一段平静日子。

风袭着雨泼洒在瓦片上,雨从那破碎的瓦片渗漏下去。一滴、两滴、三滴……雨点终于寻到了瓦片的破绽,放肆地顺着泥土钻下去,在屋子里一圈一圈画着圆,晕染着发黄的图案。一瓦破碎,全房顶的瓦片,似乎荡然无存。男主人一边诅咒着这该死的天气,一边搬来梯子,爬上房顶,将那破碎的瓦片捡拾起来,扔到泥水里。破碎的瓦片瞬间就被泥水淹没。

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归于泥土。

脱离了泥土的瓦片,却从不拒绝尘土的拜访。一粒粒的尘埃,随风飘来,落进瓦片温暖的怀抱。经年累月,片片瓦片的缝隙间,沉淀出一片泥土。

瓦与泥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草籽随风飘落,有树木的种子被空中的鸟儿,遗失,跌落下来。这些草籽、树种、山花的种子,在高高的房顶,在一垄一垄的灰瓦片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草籽、树木的种子发芽、生长、长大。一片绿意在青灰色的瓦上蔓延,明亮。

灰瓦片,一片挨一片,一片扣一片,环环相扣,片片相依。覆盖在千家万户的房顶上,遮蔽着风风雨雨,护佑着屋檐下那些平静的日子。鸟儿飞来,在瓦片底下寻找到了安全与温暖,叽叽喳喳,在那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一窝鸟儿飞走了,又有几窝鸟儿在瓦片底下找到了自己的家。鸟儿起起落落,翩翩然然,一房瓦片成了鸟儿的乐园。

冷峻、坚硬的灰瓦片啊,终于没有失掉泥土的仁厚,承载着岁月,也托举着生命。

2、小轩窗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中学读书的时候,读苏轼《江城子》里的这句诗,总会引出许多遐思。

轩,在古代应该就是指窗户或门,杜甫《夏夜叹》中就有“开轩纳微凉”之句。“小轩窗,正梳妆。”苏轼在诗中为我们展示一幅画面:在那精致的小窗前,有一美妇人,临窗对镜,精心梳妆打扮。精美的窗棂,柔美的长发,一刚一柔,一静一动,唯美而温馨。

人美,窗子,自然也很美。

北方山里人家的窗子,自然不会有那么多诗情画意。然而家家户户那种朴素的木窗,配以古拙的雕饰,糊上一层洁白的窗户纸,一窗一棂,充满了许多意趣。

因为古老,也因为闭塞,小山村家家户户的窗子,门扉,大都保留着原始的质朴、古拙,在漫长的岁月里,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

北方的冬天寒冷,许多人家的窗户都开得很小。只有那些家境比较殷实的,在建造新房的时候,才将窗户开得很大、很宽。一般来说,木制的窗户,分为上下两扇,或者左右对开。无论是上下开,还是左右对开,窗扇都是用结实的木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窗棂,雕饰出很多不同的图案。在窗棂上糊一层雪白的窗户纸,阳光透过来,没有玻璃窗那么明亮刺眼,朦朦胧胧,却别有一番风韵。

爷爷家的房子很老,窗子就是上下两扇。这种窗子的做法是比较古老的。上面一扇是可以活动的,夏天热的时候,就将窗子推起,用一根木棍支起来。既可以通风,还可以遮蔽直射进来的阳光。躺在炕上,有凉爽的风吹拂,阳光却照射不到,你不由得会感叹古人的聪明与智慧。下面一扇,一般是不活动的。需要的时候,也是可以卸下来,机关就在窗户框上。窗扇的两端各有一个“窗轴”门框相对应的两边有“凹槽”,安窗扇的时候,窗轴正好扣在凹槽上,偏不得,倚不得。那是整个窗子的中枢。上面的“窗轴”是活动的,推起来,落下去,一推一落,日子就悄悄溜走了。下面的“窗轴”是用来固定的,对准窗户框的“凹槽向下一按,下面的窗扇就固定住了,纹丝不动,严丝合缝。那个时候,山村木匠的手艺如何,看他制作的窗子,就能看出一个究竟来。

爷爷家的窗子制作不是很复杂,也没有什么精致的雕饰,细细的木条将窗扇分割成许多方方正正的格子,横竖成行,疏密有致。窗扇的正中间,是一个大一点的格子,那是一扇窗的中心了。就像人的眼睛,因为有了这个大的方格,一扇窗子的小方格,于单调中有了变化,呆板里现出了生动。一扇由木格子分割出来的窗子,一下子豁亮起来,艺术起来。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变,却蕴含着那些木匠们匠心之所在。

我最喜欢冬天坐在爷爷的热炕头上,看着阳光一点点照过来。先是有那么一抹微微的光,从窗子的东边一点点渗过来,像一只温暖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擦拭。夜里挂在窗户纸上一层薄薄的霜,在小手轻轻摩挲下,渐渐消退,露出更加明亮的阳光。屋子里一点点亮了,窗户上那些方格,变戏法似的,印在窗台、炕席上,一点一点移动。把手伸出来,放在炕上,看见阳光落在手背,格子的影子也跟过来。火炕是热的,阳光是暖的,心里,也被温暖填满了。

一会儿,阳光就全上了窗子,那些变了形的光影,就落在炕上、地下、有的还爬上了柜子上几个青花瓷掸瓶上。屋子亮了,光线却很柔和,被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过滤了,影影绰绰,映照出一种很美的意境。

唐孟浩然有《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我却是在冬天的轩窗里面,没有笔墨,享受冬天阳光的温暖与美好,同样感觉到了小轩窗创造出来的光与影的美妙。

守着一扇小轩窗,在交错的光影里独坐,看着那只猫在屋子里跳来跳去,追逐着那些不断变幻的光影,我感觉自己坐进了一个具有古典美的光影世界里。

3、石板路

村子里小路很多,崎岖、蜿蜒,通向山里,通向村子外面。

有一条青石板小路,反复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小路很窄,铺满了青灰色的石板。从半山坡,一路曲曲折折,一路起起伏伏,延伸到村子中心的水井旁边。像一片伸展开来的叶片,叶脉经络分明,触摸着家家户户那高高垒起来的台阶。

青石板是从山上开采来的,青,是大山的色彩。山上石头很多,也很特别。青灰色,一层一层,像是亿万年前,有人一层层堆砌起来,堆砌起了一座座山峰。村里人,就用钢钎,一层层撬开,敲打、琢磨,运回村里,垒墙、搭屋、铺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人类受用无穷。

一条路,就是一个村子的血脉,血脉通,则活力无限。青石板小路,从井边开始,蜿蜿蜒蜒的,连接起村子里家家户户。每天,都有人从家里出来,挑着水桶,吱吱呀呀走在石板路上,把一桶一桶清凉的井水,挑回去。石板小路,是一条清清凉凉,滋滋润润的路。

小路上的青石板,是家家户户自觉铺成的。从井边出来,你铺一段,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我铺一段,把自家的院子和水井连起来。有人在更远处盖了新房,青石板小路就会延伸过去,让清冽的井水,盈盈的,在家家户户的水缸里荡漾。从我记事起,青石板小路就在村子里行走,越走越远,枝枝蔓蔓,越来越丰满。村子,也越来越大了。

那是村子里最美的小路。没有经过任何事先规划,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哪里热闹,就走到哪里去。弯弯曲曲、自自然然,随着宽窄,就着高低,宽宽窄窄、俯俯仰仰,在村子里,自由行走。累了,乏了,就会休息一会儿,小路就宽了。养足了精神,走路带起一阵风,小路,就很窄了;困了,倦了,小路就会蹲下身,眯一会儿,小路就会高低不平。眼看夕阳就要落山,小路迈开大步,踢踏踢踏赶时间,路就变得平坦起来。

那些青石板,大大小小,薄薄厚厚,宽宽窄窄,随手拿来,很随意铺上去,竟然就那么自自然然,浑然天成。颜色也深浅不一,年代也是相隔很远,或清新、或凝重,透出许多沧桑的意味。那些脚步,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一个一个都叠印在每一块石板上,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一条村里的小石板路,是一行用脚步书写的诗,气韵生动,蕴含丰富。

像是事前约定,小路每一块青石板都会留有一条缝隙,让泥土留下来,让雨水渗下去。那些茵茵绿草,就从石缝里挤出来,围着每一块石板,蔓延出一块块精美的图案,自然、率性。有三朵两朵野花,红的,粉的,白的,紫的,或者黄的,挤开密密麻麻的青草,从柔柔软软的绿中,探出头,妩媚地笑。偶尔,有风从石板上掠过,小花朵就摇曳几下,悠长而蜿蜒的青石板小路,一下子就风情万种了。

盛夏时节,路边或者谁家院子里的大树探出头,洒下一地浓荫。小路上的花花草草,薄薄厚厚的青石板,就明明暗暗,虚虚实实,隐隐约约了。有人挑着一担水,悠悠的,踏着光阴行走,就走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暮色笼过来,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成了一片橘红色。牧归的羊群在井边喝饱了水,四下散开,踏着暮色,顺着石板小路回家去。吃饱喝足的羊,一边用坚硬的蹄角敲击着同样坚硬的青石板,一边咩咩地叫。清脆悠长的声音叫开了家家户户的门扉,小路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也喧闹起来,沉寂了一天的小山村,充满了欢快的声音。

我和小伙伴,也喜欢在小路捉迷藏。大树旁边,小路旁边的花丛中,一截一截的石砌矮墙,都是我们藏身的地方。小伙伴四下散开,藏匿在各处,寻找的人,四顾茫然。小路四通八达,树影、花丛、矮墙、谁知道藏在什么地方呢。站在高处的大黄狗冲着花丛汪汪叫,隐藏的人不情愿地从花中出来,裹着满身花香,追逐那条讨厌的大黄狗去了。

小菊花总是愿意跟我玩。吃完晚饭,太阳落到了西山的那边,村子被一片暮色笼罩起来,山峦、树木、田野的庄稼、那条在村子边缓缓流淌的小河,自然还有崎岖蜿蜒的石板小路,都变得影影绰绰了。这个时候,小菊花就会站在我家的门前,一声声召唤。那只大黄狗,也站在她的身旁,轻轻吠两声。我就会扔下饭碗,跑出去,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伙伴聚集过来,顺着石板小路,跑进暮色里。

小菊花早已经进了城,不会随便在石板路边恰一朵花,插在鬓边,引得小伙伴一声声乱叫。那些小伙伴也已经散去了,天南海北,像是风吹的流云,大都不知去向。我也老了,在绿荫覆盖的青石板小路,循着那些花花草草,寻找儿时的梦。

青石板小路已经很老了,却仍然在不断延伸。那些花啊,草啊,那些深深浅浅的树荫,跟着小路一块长大。每天,都会有坚实的脚步响起,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家家户户的水缸里,就泛起了晶莹的水花。

一条宽宽窄窄,起起伏伏的青石板小路,在我的村子里,载着红的花,绿的草,悠悠的担子,不断延伸。

 


 

 

 

 

 

 

 

 


我也说几句2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文笔很好

何天龙   2019-03-04 20:20

请各位多多指教。

孙国华   2019-03-06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