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保明的头像

孙保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2
分享

童年的货郎担

在乡村,像我这样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定都还记得那手拿拨浪鼓,肩挑货郎担走村串巷卖货的小商贩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偏僻一些的农村普遍都很贫穷,商品购销也很落后,好多自然村连一个代销店都没有,所以,货郎担送货上门,这对于大人小孩来说都无疑是两得其便的好事。

“都来买、都来换呀,买的没有换的贱。啥都买、啥都要,不要老头儿的破毡帽……”货郎边吆喝边摇动着手中的拨浪鼓,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听到后都奔走相告,异常热闹。货郎肩挑的扁担上一头是一个大箱子,另一头是一个大箩筐。大箱子上有一个玻璃罩,里面是火柴、针线、发夹、小肥皂、松紧带、河蚌油、顶针、小圆镜等一些家用小百货,还有逗小孩子吃和玩的小东西,最常见的有江米糕、彩色圆豆糖和一吹就哇哇响的小喇叭。还有玻璃弹子,各式小刀,卫生球,五颜六色、或粗或细的各种塑料绳。(用这些塑料绳,我们可以编织成各种花式的钥匙链及鱼、虾等小饰物。)这些小商品除用现钞购买以外,还可以用一些废旧物品换取。

印象中,纯白色的鸡鸭鹅毛比较值钱。一只纯白的公鸡毛可换取一个发卡、一条纱巾、一个小水枪。围上来的人们,大都会带着些从家里收拾出来的废旧物件,如一个生了锈的破铁锨头,几块晒干了的鸡內金,一张狗皮,几块骨头;也有的会拿来一绺新剪下来的长头发或者几个鸡蛋等,买卖双方先商讨、评估所带物件值多少钱,再就想要换取的小东西讨价还价。几番争执后,以物换物宣告成交,有时所能找到带来的物件儿值钱少而需要换取的东西价钱高,买主就会很不情愿地从兜里摸出几个硬币或者毛票抵上差价。由于换的人多,不一会儿,卖货郎的大箩筐里就装满了各种废品。

村里的孩子们高兴地围住货郎担,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大箱子,停了一会儿,就转身飞快地往家跑。家里的墙角和床下,小孩子都翻了个遍,凡是能用来交换的东西都找了出来。有的用废铁块换回一把小刀,有的用旧塑料换回一个小喇叭,还有的用两块干骨头换回一小块麦芽糖……一个个那高兴劲儿,真像喝了蜜。最可笑的是我那堂弟,偷拿了他正在午睡的父亲衣兜里的两毛钱,买了一堆花花绿绿的圆豆糖,圆豆糖是吃进了肚,其结果是挨了父亲的一顿揍。

除了小孩子,村里的媳妇们也急切地盼望着货郎担的到来。她们围在货郎担身边叽叽喳喳嚷个不休,把货郎担的大箱子翻了个底朝天。里面的一根红头绳、几个发夹、两块河蚌油、一块小圆镜都会让她们欢呼雀跃、争来抢去。至于那些已近妙龄即将出阁嫁人的姑娘,断然不敢近前去嘻笑打闹的。她们总靠在门框边,露出羞红的脸蛋,细切切地唤娘亲、呼小弟去帮她们买条丝巾、选个铜针顶。

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没有能力得到自己相中的小东西,就很眼馋地恋恋不舍地跟着货郎担从东头跑到西头,从村南跟到村北,嘴里含着手指头,两眼紧盯着那闪光发亮的玻璃框,幻想着、盘算着何日能从中得到自己属意的小物件。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村庄里也有人开起了商店、超市,里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如今,互联网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网上购物已成为了年轻人的新时尚,那曾经非常令人期待的走村串巷的货郎担也早已销声匿迹了。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童年有意义的回忆,还有对乡村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裕所引发的万千感慨!

——原载《江淮时报》2019年2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