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茶亭,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有些陌生。过去,交通不便,农民们外出多数步行,运货靠肩挑、牲口驮或架子车拉,走一路往往要歇息好多次。而立于桥头或路边、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茶亭,正是供人纳凉、歇脚、喝茶及避风躲雨的好地方。
茶亭,实际上是一、两间简陋粗朴的小屋,是供路人稍事休息的场所,既不壮丽也不雄伟,无须过多装潢,多以实用为主。当你在盛夏的烈日下,唇干舌燥,走得满头大汗时;当你在寒冬的风雪中,步履艰难,冻得瑟瑟发抖时;当你肩挑货物,感到沉重的担子快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你赶路遭遇乌云压顶、暴风骤雨即将到来时,眼前忽然有一个供你乘凉、解渴、取暖、歇脚、避雨的地方,那份亲切的感觉,仿佛一脚踏进了天堂。
茶亭的内外备有宽大的长板凳,可坐可卧,皆随你便,负责看管茶亭的老人就住在附近,除供应茶水外还兼卖一些烟酒、零食,待人热情厚道。顾名思义,茶亭最重要的当然是茶了。这里盛茶的器皿,有木桶,有陶缸,能装一、两百斤茶水。茶缸里面有茶勺,通常是竹制品,手柄上的顶端,用绳子挂上一个铁钩,垂在茶缸口外沿,既为了洁净,也方便行人取用。缸口有木盖,人们喝完茶后,自觉盖上,防止灰尘入内。茶碗一般为粗瓷,有七至八个,放在茶桶旁,一桶清水,用来涮碗。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不缺茶,第二天清晨,茶水换新。茶叶是信阳毛尖或野菊、茉莉等花茶,虽不如龙井、观音柔和醇厚,沁人心脾。但对于口干舌燥的行路、挑担、拉车的人们来说,能够补充水分、调整情绪、恢复精力,又价格低廉得几近于免费,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若仍不尽兴,再买上一瓶二两半装的小酒、就一小袋香酥花生豆一抽,顿觉血液沸腾而飘然若仙漫步云端了。
路人经过茶亭,如同走进了自己家一般,无拘无缚,大咧咧一坐,一碗清茶进肚,然后嘴巴一抹,叼一根香烟或含一根长竹管旱烟袋,一边吞云吐雾,一边与他人谈笑风生。相识的和不相识的,汇聚在一块儿,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互相敬烟或交换旱烟吸,三、两次碰面,打几声招呼,其中,有的就慢慢转换成了朋友。
茶亭还是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南来北往、三教九流的人经过这里,不光谈论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家长里短,还把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奇闻怪事一古脑儿掏出来,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表现出一幅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样子。人们谈笑风生,给寂静的乡野增添了热闹,使鸟儿在林中婉转啼叫,鱼儿在水里欢腾跳跃,河流也因此生动,自然与人就和谐相处为一个大家庭了。就这么聊着,你会发现原本有些灰暗的心境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疲劳的感觉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那些奇谈怪论,又成了听众今后向熟人卖弄的谈资。一袋烟的工夫,人们在眉飞色舞中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于是付过茶水烟酒钱,然后,重新踏上征途。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过去泥泞坎坷的荒村野径,如今都修成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民们出行,也由摩托、客车、货车、轿车代替了肩挑步行。乡村桥头路边的茶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逐渐结束了它们的使命,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原载《广西老年报》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