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菂的头像

柳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6
分享

水墨昭通

在云贵高原上有一座小小的城,她的美,是一幅幅水墨画卷,我的每一次运笔浸润着文化的底蕴,每一墨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第一笔,落在古城的风貌上。在笔触轻重浓淡间,昭通的过往一一呈现。昭通,西汉建县,三国时期的南中七郡之一,唐宋时期马市贸易、林木采伐引人注目,明清时期银铜京运,经济繁荣……古城内李耀廷家庙、广东会馆遗址、陕西会馆遗址、箭道广场、霍承嗣壁画墓……陕西会馆囊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文化。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比如会馆内文字类有“四好碑”、“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君碑”等;而图案类具代表性是“降龙伏虎”、“八仙过海”等。

安恩溥主政昭通时,箭道广场旧时称箭道体育场,那时的人们在这里经营古玩玉器,字画和地方特色产品,斗鸡、斗蟋蟀令这里热闹非常。如今这里仍然有经营古玩字画,不同的是,这里是老人们午后休憩的圣地,或闲聊、或下棋、或唱山歌,岁月静好,花香四溢,绿树成荫,鸟鸣婉转。58处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它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风雨变迁。每一处古迹,是时间在浅唱低吟,每一次的笔墨停顿,都是历史的回望。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古城内的各个角落,讲述着昭通的前世与今生。我调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那些古老的巷弄,岁月的痕迹。那些在城市穿梭奔走的人们,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忙碌,他们的悲欢,他们的喜乐构成了昭通最生动的画面。我用心感受,精准用墨,让昭通的人情味跃然纸上。

昭通的古城就是一条条老旧的巷子,说到了解它,没有谁能和居住在老街的人比呢。

永胜街、大局街、泰来街、集贤街、文昌街等等这些街道,只怕大部分昭通人是不知道,不认识的。少时,为了探险,时常跟随一个蹬三轮车卖豆花的女人走街串巷,她的声音尖脆而婉转,“卖—豆花啰喽哦哦儿”、“卖莲渣闹啰喽哦哦儿”,开心的时候,她还会几句山歌:“嫩豆花5角一勺,拌拌油辣子,拌拌葱,甩它几碗,走路不打唠串”,总之她去哪我都愿意跟,有时候路上贪玩,跟丢了,便顺着她洒落的卤水一路的追,我更喜欢听昭通人讲自己的方言,称呼卤水为gao水。原本永胜街下半段一个两人宽的巷子,从那里进就会到串到集贤街,大概就是离原来一小的后大门不到3米的位置,遗憾被现在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堵死。巷与巷连接,街与街相通。街道就是一张张互通的网,历史就是在每个网格点留下存在的痕迹,只等有心人将它们一一采撷。

小即使走到死胡同,也不灰心,直接翻墙一探究竟。翻墙也是项技术活,找着力点啦,鉴别墙体的硬度啦,最危险的当属土墙,剥落的墙体不牢靠,一不注意连人带墙都是会倒的;此时,你需要捡一块碎落的瓦片测验,如果没使劲就大块大块掉,那该属危墙的范畴,翻还是不翻,挑战还是放弃,自己拿主意!有一次,走到衡器厂附近的一个巷子,一如往常越墙,自认为勇敢帅气的姿势顺利越过,结果这家的院子是有人住的,只见他手里早早地就抓着扁担,叉着腰,解开他家的大黄脖套,只是翻个墙,咋瞧着像要打人,只听壮汉大声怒斥:“黄司令,给我放开咬,好你个猫贼,偷精偷怪,偷的老子头上来!”当时忘记自己是怎么从墙上跳下来的,狗在追咬,那壮汉则又追又骂,眼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误以为我是偷东西的贼,我知道我是真的闯祸了!就在这时,不知是谁,提溜起我的衣领,身体悬在半空,就这样我被一个正义之士擒住了!

得,是老爸!一顿打骂只怕逃不掉了。

结果,他用了一个很温柔的方式罚我——跪一个星期的搓衣板,掀起裤腿那种,吃饭跪,写作业跪,只要是醒着的就要自觉领跪!那个星期下来,膝盖都青肿了,跑不快,跳不动,我从来没有这么渴望上学,渴望学知识。人生的探险之旅至此打住。

很苦恼,为什么家离学校这么近,再怎么慢慢走还是5分钟就到。不敢翻墙了我就故意串走这些个小巷子,担心迷路找不到家,又担心不迷路,缺少探路的刺激感,神秘感。这里的熟不过是是很浅表的熟悉,到底熟到什么程度,还真的说不上来。家长里短算不算?大局街的住着一对母子,她的家是木造结构的旧瓦房,有个小天井,可惜不是四合院。那时候大家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是没有穷的概念。女人靠卖盐,蜡烛香油,纳鞋底等维持生计,长得矮胖的壮得像粗陀螺,她每次叫唤儿子吃饭,嗓内的腭垂伴着她嗷吼的节奏跟着颤抖,“兵—兵,兵兵,兵——兵,快回来肿脖子啦!”每每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就会跌跌撞撞从某个小巷子“跐溜”蹿出来,迅速跑到她的跟前,女人一面骂咧一面提着手中笤帚追打儿子,更多时粗暴地揪着兵兵的衣领摇扯。丝毫不夸张的说,我站在泰来街完全听得清楚她撕裂长空的呼喊;那附近蹲茶室娱乐的人每每听到撞钟的声响,就会自觉放下手中的扑克牌,各自回家去了。

山水为骨。乌蒙山,这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昭通的宁静与祥和,也孕育了一代代昭通儿女的豁达与坚韧。它是一位披着战袍昂首站立的勇士,此刻,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当阳光爬上乌蒙山顶时,山峦的雾浪云层化作袅袅烟云,依附在他的周围。我提笔蘸墨,一提一按轻轻几笔,便勾勒出那山的轮廓,浓与淡,交相呼应,尽显雄浑与温柔。

渔洞水库,是昭通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它几经净化,成为了一股股甘洌的清泉,流淌进了城市的千家万户中,晨起的一杯水,夜晚归家后的一碗热汤,滋养着昭通的每寸土地。粉嫩的樱花随风舞动,与清澈的水交相呼应,樱花与水,一个是跳跃的音符,一个是流动的诗,谱写着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2023年9月,我有幸参加昭通市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令我对清官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据丁长芬老师介绍,清嘉庆年间,王禹甸到恩安县任知县,为解决昭通城区缺水问题,引龙洞水入城,带头捐资,倡导当地绅商集资,修建成了百万方的大水池,并取名为“三多塘”。可惜工程未修完就离任了。后续工程由欧阳道瀛继续督建,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建亭阁楼台,及相应的园林布局。1811年,昭通大旱,因三多塘有蓄水,百姓免除旱灾之苦。昭通百姓为铭记两位知县修建三多塘的功德,便将“三多塘”及其池中楼阁改称为“清官亭”。现今,清官亭免费供民众游玩,“三多”之意,看多,做多,商量多,融入进我们的心里,以此自勉、自励。

清晨的阳光,很温和的照耀着,调皮的云层绕开太阳,回旋式地笼罩着这些低矮的房屋,八角亭菜市场是最热闹的,菜价也是最便宜的,无论肉类还是小贩挑着卖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精明的老人们都喜欢早早的,赶早才能买到新鲜的蔬菜、优质的猪肉、牛肉,熙熙攘攘,各个摊贩老板无不迎来送往,有的老人背着背篓,有的老人拉着小推车,极少数的老人干脆自己骑电动车“拉货”,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淘到自己所要,有遗憾也有意外收获。

建国街口有家老店面,从记事起她就在这里做生意了。在她家还保留传统的门面样式,长方形状的若干木长板通常会堆在门面,门面的上下都设有凹槽卡缝,木长条就放进上下切合地卡在这些缝内,遇到木板卡死的情形,只需在木板边用钉锤轻轻敲了挨靠紧就行,男人们则是直接用手掌拍。运气好,你能看到他们家是怎么关门面的,一根接一根的把方长条齐排排卡在凹槽内,时不时会伴有钉锤的哐当声。晃眼看,会误以为谁家把木地板贴墙上呢!

老人共租两个店面,中间只用了一个门帘隔开,门帘上是半截的,老式的茶花图案已经模糊不清了,左边的门店主要是卖烟酒,屋子放下6个酒缸,老式置物架上摆着各类泡酒瓶,包括令我胆颤的蛇酒,品种并不单调;另一门面四四方方的,更宽敞些,凳子是水泥砌的,砌在房屋的东面和西面,上面放着老人精心勾制的花垫子,几张牌桌顺着水泥凳摆放,电视机柜前放着码得矮不一的塑料凳,门面的西南角,烧着火炉,煨着开水,氤氲的热气腾腾,上午9点已经迎来老人的第一位熟客。她说在这里30多年了,这间茶室只招待老年人,不接受年轻人,我笑着问为什么,老人闭而不答。再想了解老人家的茶水和酒的价位,老人就不乐意了,只把头撇开一边,不再理会我。

远景,我以浓墨描绘金沙江的波涛汹涌,又以淡墨轻描,展现出江面的悠长与祥和。江边的两岸的绿植,随风轻摆,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上,碧波荡漾,令人心醉。

这里是彝族、苗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第二笔,转向昭通的文化脉络。描绘苗族芦笙舞的欢快,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回族清真寺的庄严肃穆……悠扬的山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节日里欢腾的人群,都在这幅画卷中跃然纸上,展现出昭通文化的丰富与包容。

汉族的《四筒鼓》舞是周王朝在庙堂祭祀祖先的鼓舞,大部分动作是模拟动物,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虽是一种祭祀性的男子集体舞蹈,实则以乐致哀。清宣统三年《昭通志稿》记载:“四筒鼓,形长削木为之两头蒙以皮乡人丧礼用之以跳舞。”衍变至90年代,这种祭祀性的民间舞蹈,是节日必不可少的舞蹈表演类节目。

曲艺《昭通唱书》是本地的民歌民谣,表演形式由民间艺人带上自创的唱本。唱书中的《昭通年俗》有做血豆腐、焐米酒、舂饵块等内容具体到怎么做,何时做,做的步骤;再有《郑家山的传说》、《打戒箍》等许多内容丰富的唱调,反映了当时昭通的风俗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文为魂。昭通作家群作为全国唯一以市级地名命名的文学群体,它的形成绝非偶然,深厚的历史积淀,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元的民族风情,滋养出了昭通文学群体的茁壮成长。无论是居住在本地的昭通作家,还是移居到外地的昭通籍作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既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雷平阳,还有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吕翼,又有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的沈洋不胜枚举。2020年昭通市成为全国第五个“文学之乡”,这是昭通市政府和文学界作家们的孜孜不倦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笔,汇聚在舌尖上的美食。甩一笼刚出锅的“昭通老面包子”,皮薄馅大,咬一口汁水四溢,价格仅需3元;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米线,酸菜鲜脆,猪肉嫩香,汤汁鲜美;还有那“昭通凉粉”,酸辣爽口,夹着豌豆的清香,为夏日多增一份清凉;一碗稀豆粉,辅油糕作配,葱花、干辣子、花椒作伴,嗦溜一口,懂的都懂!

我总觉得外婆有神奇一双巧手,无一不精,无所不通。糟辣子炒剁肉是我记忆里的吃过的美味之一。糟辣子的腌制过程从精选食材开始,上等的红辣子,姜必须是老姜,而藠头要选嫩且味道最冲的那种。藠头和红辣子不能洗,得用湿毛巾一个个的抹干净晾干水气。外婆都是用铝制大盆,中间放个搓衣板和砧板,两者形成十字架的的形状,切姜丝还好,外婆手速很快,基本1个小时就能完成,;藠头和辣椒都先得先切小块的,但又不能太小,全部切好后,只见外婆挽起袖管,张开双臂开始兜底的“铲”,“铲”匀后,外婆的手在砧板上飞舞,藠头和辣椒气味迅速弥漫开来,那气味浓烈而热烈,她的双眼微微眯起,眼角泛着泪花,它们就像一股股排山倒海的热浪撞击着你的喉咙,引人不住的咳嗽。夜里,外婆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只听得外婆蹑手蹑脚去客厅找什么东西。等她传出呼噜声,循着药味才发现她的十根手指都裹上了白色的胶布,本就短粗的手指看上去就是一个个白萝卜。我明白,她是为了我们!

端午节这天,轻轻打开木质窗户,外婆系着围裙,双收沾满面粉,用劲揉着面团,她全神贯注,我则托着下巴乖乖地守着她。面团在她的巧手下变得光滑柔软,把它搓成长长的一条后,再切成很多个一坨小面团,用手掌一拍一摁,瞧,连面团都乖乖听话,何况我呢!接着,外婆把准备好的猪肉大葱馅、酥麻馅、豆沙馅各色口味准备好,按照各自的喜好做出来。我当时嚷着要自己包包子,妈妈是不准的,只有外婆说,毛大,自己包的自己吃哟!蜂窝煤孔跳着红色的火焰,此时火候正好。放上大蒸锅,她小心翼翼地将的包子整齐排放在蒸笼上,盖上盖子,耐心等待着“包子兵”的华丽现身。在鼓风机轰隆声中红色的火焰开始蹿出锅底,企图探索锅底以外的世界。蒸锅内“咕咚咕咚”沸腾着,我的心也跟着沸腾着。

在她眼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她的眼泪是家的味道和爱的温度,她的爱就像珍珠,将我们这个家族紧紧串联在一起。外婆去世后,很多的美食都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每每过端午,总会想起外婆揉面团包包子的情景。一大家子人吃着包子,磕着瓜子,围坐在一起,是多么的温馨,多么的热闹。

“家”的美食,是味蕾的盛宴,是乡愁的慰藉。我以细腻的笔触心绘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小吃,一条条美食街摊位位置,米凉虾、天麻炖鸡、稀豆粉,昭通小肉串……这些熟悉的味道,不仅满足了舌尖的享受,更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水墨的画卷中,我让这些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昭通文化的载体,是家乡记忆的一部分。

第四笔,围绕壮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云雾缭绕,四季变换,每一处景色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这幅画卷中,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一方生态的宝地。

从鸡公山可以俯瞰整个大山包的美景,大山包的云海日出吸引无数的旅者前来观赏、拍照。云海在巍峨的山峦间时而奔腾,时而咆哮,时而翻滚涌动,置身其中,而我不过是它脚下的一粒尘埃。

我们一步步朝着山巅走去,一行人气喘吁吁,睫毛上罩着白霜,冷而不自知。我们互相扶持着前行,一路上笑声掩盖了其他路人的抱怨声。登上山顶后,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它先是露出了一条金色的线,然后越变越大,越来越亮,直至温暖的亮光完成替代暗黑的夜。云海不再咆哮,变得异常温顺,宛若一位披着面纱,娇羞的不语的仙子。神仙之境,仿若如此。

翻阅昭通的历史,除了巍巍雄关,漫漫古道,无数英杰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更多是苍烟落照的苍凉与悲怆。每翻一页,历史的厚重感就多增一分。今年9月有幸聆听丁老师讲述昭通古城的历史,恍觉,我并不了解我居住的老街,斑驳的岁月,剥落的墙体,掩盖沉睡太久的昭通历史文化,我开始审视它们“老、旧”的深刻意义!

国不将国,何以为家!台儿庄战役的英魂有滇60军的故事;有60军183师昭通盐津县箭坝村赵氏兄弟赵继昌和赵克的故事,赵继昌背着弟弟的骨灰继续与日军激烈战斗,母子情、手足情,家国情在炮声不断的战事中,赵克把一腔热血倾注入一封未能寄出的家书中;更有不知姓名的抗日英烈,战斗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滇军将士只能以弹坑为掩体,以死相拼……“不让敌人横行我们的国土,不能让敌机轰炸我们的澜沧江,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冼星海先生作曲的《滇军60军军歌》歌词,铿锵有力的军歌在和平时期依旧能唱响自由的天空,唱得人心情澎湃,透过歌词,国家存亡之际,个人生死已微不足道。守山河,祭忠魂,敬烈士!请记住他们,记住舍身忘死的中国军队中有滇60军,记住这支从中国云南一路拼杀到北端吉林的队伍;记住有着最严明的军纪,也有着最强的战斗力的军队。是先烈们从陡街徒步奔赴抗日的战场,是先烈们拼死血战换来民族解放,是先烈们以死效国换来的太平盛世!

最后一笔,留给离乡的游子。在国画的意境中,我试图留住那份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思念,我一点点收集起这些情感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故乡,更是心灵的归宿。家人围坐桌前的温馨画面,朋友相聚时的欢声笑语,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些简单却珍贵的瞬间,构成了昭通最真实、最温暖的底色。至此,一幅关于昭通的国画长卷便完成了。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味道,家乡的亲人,是心底最深刻、最温柔的牵挂。回来吧,昭通,翘首以盼,等待着每一位游子归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家乡,就能在人生的画卷上,书满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