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29
分享

五十年后又交锋(随笔)

孙巨才

我身穿老农民的行头,提着一个用化肥塑料袋包装的行囊,下了火车,准备返回二十公里之外的家中,喜气洋洋地走在焦作市火车站的广场上,冷不防被人劈胸打了一拳,我火冒三丈,正要开口,只见六个带着墨镜身强力壮的保镖围上前来,我的脑子里猛然冒出了“绑架”这个名词,正想拿出手机报警,只听一声哈哈大笑:“老战友,五十年了,总算见到你了!想得我好苦啊,真个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擦了擦眼,看了又看,拍了几下脑袋,还是想不出这个大腹便便、财大气粗的大富豪究竟是何方神圣?

大富豪轻轻地揪着我的耳朵,对着我的耳根说:“我是咱班的小诸葛啊,你再想想!”

啊呀呀!我终于想出来了,五十年前的小诸葛竹清松瘦,五十年后的大富豪脑满肠肥,模样变化太大,我怎么还会一下子就认得出来?不过说话没变,还是像当年那样,快人快语,神气十足。我邀请他随我回家叙旧,他说有急事前去北京,不便久留。我们俩都泪流满面,紧紧抱在一起,互留手机号码,约定以后不断联系。我和他握手告别,他却打开我的手说:“你我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难得见面,天大的事也没有这个重要,我推迟去北京,今夜咱俩就在焦作宾馆一个床住下,畅谈一夜方休!”

小诸葛名叫张伏龙,山东临沂人,和我是同班战友。1969年冬天,一级战备,我和他同住在海岛上1807防原子坑道的房间里,是铺挨铺的生死兄弟。在白天,他做事风风火火,我做事三思而后行,两个人取长补短,配合默契,在办事上一直都顺顺利利。到夜晚,俺俩肩并肩睡觉,有着说不完的知心话,唯有一个问题俺俩不一致,那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究竟谁厉害?”一提起这个问题,话就长了。一开始,我认为诸葛亮“躬耕南阳”,就是我们河南南阳人;他说诸葛亮是他家乡山东临沂人,为此争论不休。后来一查历史资料,诸葛亮是东汉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从此班里人就把他叫成了“小诸葛”。我虽然初战不利,但心中不服,就说:“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被我们老乡司马懿消灭了,三国归晋,司马懿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离俺家只有五六十里地,我们老乡最厉害!”从此,班里人就把我叫成了“小司马”。我们这两个“小诸葛”、“小司马”唇枪舌剑争论了不知多少回合,各说各的理,谁也没有说服谁。

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谁也没想到今天又见面了。俺俩头挨头躺在宾馆里的一张床上,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一开始只叙友情,不谈别的;到后来就不知不觉又提起了五十年前的那个争论。不同的是,没有了年青人的血气方刚、强词夺理,增添了年老人的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小司马和小诸葛五十年后又交锋,继续下起了那盘五十年前没有下完的棋,继续谈起了那个五十年前没有结论的话题。

我说,还是司马懿打仗厉害!咱先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新城之战来说,就是司马懿胜利了。

新城之战的精髓在于兵贵神速和先斩后奏。这场战斗的起源,是从蜀国投降到魏国的新城太守孟达不受重用,逐渐被边缘化。诸葛亮敏锐觉察到孟达的处境,便暗中劝其重新起义回到蜀国。就在孟达犹豫不决之际,诸葛亮决定断其后路促其尽快反叛,于是故意派郭模将孟达密谋投蜀一事泄漏给与孟达关系不好的当地豪强申仪,申仪果如诸葛亮所愿,将消息上报给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诸葛亮道高一尺,但是司马懿魔高一丈,他并不是按常规操作那样将消息上报身处洛阳的魏主曹叡,待曹叡下达命令后再前去平乱。因为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上报消息到接到命令,一个来回一千六百里,加上宛城出兵到上庸一千两百里,等接到命令再出发到达上庸,少说得一个月,到时孟达早已做好防备,蜀吴的援军也已赶到,新城之战将变成旷日持久的攻城战,魏军毫无优势可言。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立刻带军奔向上庸。同时为了扰乱孟达的部署,进一步减少孟达的准备时间,司马懿就给孟达写了信,在信里好言相劝,麻痹孟达。

孟达怎么也没有想到司马懿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兵临城下,完全没有做好针对性的布防,吴蜀的援军离上庸还有相当的距离,于是司马懿从容地组织部队据险而守,使得援军无法接近。这边大军围住上庸,孟达成为瓮中之鳖,在申家兄弟的策应下,仅用半个月时间,司马懿便攻下上庸,擒获孟达,彻底断了诸葛亮日后从汉水出川,以上庸为北伐前线基地的可能。

这一仗,司马懿便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出色军事指挥家的素质,即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和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而且还有不拘泥于常规,敢于做出决断承担责任的魄力。

这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交锋,司马懿棋高一着,取得了胜利。我看还是司马懿打仗厉害。

他说,新城之战是间接交锋,若是直接交锋,就不一定了。

我说,直接交锋,司马懿也是胜利者。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直接交锋有三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用人不当,弄出个马谡失街亭这么大的漏洞,唱了出“空城计”,被迫败退汉中。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两次采用的方法都如出一辙,那就是抢收交战区的粮食,坚守不战,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粮草、物资转运困难的诸葛亮,专等蜀军粮尽撤退。后来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兵,给他送去了一套女人衣裙,羞辱他如同女人一般胆小,但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对峙的结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蜀军粮草耗尽退兵,第五次北伐因诸葛亮中途病逝而结束。从此,魏蜀之间多年不曾有大的战争,这不是司马懿的彻底胜利吗?

他说,还是诸葛亮军事上最厉害!诸葛亮指挥获胜的卤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先故意陷入被围困来诱敌,再一举击破司马懿发动钳形攻势的会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司马懿早就看出诸葛亮企图“围点打援”,来到卤城后,就闭门自守,断绝了蜀军连通祁山的粮道,让诸葛亮被包围和断粮,战局对魏军特别有利。司马懿对蜀军发动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司马懿从北而来,张郃从南而来,对蜀军实施钳形攻势。诸葛亮先以王平拖住张郃,再以主力魏延等人击破司马懿。这一连串的战术运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史诗般的用兵技巧,完全属于战争的艺术。仅凭此战,诸葛亮就足以奠定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流军事家的地位。此战之后,司马懿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战,这就充分证明了诸葛亮比司马懿厉害!

我说,司马懿不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不是打不过,而是根本没有必要再打!

《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在不交战就能获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还要去打,那才叫愚蠢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司马懿、诸葛亮双方的攻守立场。北伐,诸葛亮是攻击方,司马懿是防守方。作为攻击方,战争胜利的标准是攻下城池;而防守方只要守住城池,就算是赢了。既然如此,防守方为什么一定要出兵和攻击方正面交锋呢?

就这样只守不攻,司马懿头一次把诸葛亮的粮草耗尽,败退撤兵;第二次直接把诸葛亮耗到卧病在床,与世长辞。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这是多么辉煌的胜利啊!

其实,司马懿的志向不在灭蜀,而在代魏,所以他的真正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政权是对魏的威胁,这在客观上帮了司马懿,加重了司马懿在魏的作用,这也是司马懿所希望的。要是没有诸葛亮出祁山,司马懿能被重用吗? 有人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死对头,其实不是,他们是真正的朋友与知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懿就不会有展才机会。如果没有司马懿的抵抗,诸葛亮也难坐稳相父的位置。所以,他们都不希望对方死。据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七天没吃饭,哭得死去活来。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退军,这是司马懿消灭蜀军的大好时机,为什么不追?司马懿怕真正灭蜀以后,自己就成了第二个韩信,他的帝王之志也就无法实现了。让对方继续构成对魏的威胁,这样自己才能从中得利。同时,司马懿还大力吹嘘诸葛亮的才能,以致于“死诸葛吓跑活司马”,其实这是司马懿给自己不追击蜀军制造的借口。

至于空城计,不是司马懿的败笔,反而是他最精彩的一次胜利。

空城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战例,平时大家在谈论时多是在赞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气过人,耻笑司马懿的优柔寡断、胆小多疑。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当时的处境。曹操给曹丕留下的遗言就是必须用司马懿,但必须要时时刻刻提防他,所以曹丕每次让司马懿去大战完回来还要收回兵权。所以司马懿知道自己的价值,若是想要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唯有诸葛亮活着。魏主曹睿对司马懿更是不信任、不放心。诸葛亮在出祁山之前,为了铲除司马懿这个最大的敌手,就使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有谋反之心,曹睿接着就除去了司马懿的兵权。后来,因为曹真一而再、再而三地败给诸葛亮,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曹睿才重新启用了司马懿。作为一名三国时期最聪明的政治家,司马懿深深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当时魏国任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北伐而魏国朝中除自己外无人可敌,诸葛亮就是自己得到任用保住官位与性命的总开关。如果诸葛亮一死,他的用处也告终止,有诸葛亮在才有司马懿在,不然的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每个帝王都常做的事,功高震主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司马懿与诸葛亮是相辅相成,互为牵制。当时司马懿刚刚恢复兵权,若立下擒捉诸葛亮这件大功,一旦诸葛亮被抓或死了,司马懿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战场的形势,诸葛亮把所有的精兵分派在外,身边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和一帮文职官员,虽然这些情况司马懿完全知道,小小的西城任凭诸葛亮埋伏兵马,也没有多少人,而当时司马懿却有重重围困诸葛亮的兵马。司马懿作为统帅,派几个神射手去对诸葛亮射几箭试试,或者派一个部队冲进城里侦察一下,立马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也不会怕诸葛亮怕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有人说司马懿胆小多疑,这一点我也不敢苟同。司马懿的临机决断是很有名的,从千里奔袭新城斩杀孟达、长途奔袭辽东消灭公孙渊的事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但当时司马懿为什么不冲进城去,活捉或斩杀诸葛亮,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一天不死,自己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威胁,当时的主要兵权还是在魏国大将军曹真手里,司马懿自己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巩固,所以如果当时杀了诸葛亮,也就等于是给自己判了死刑。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前自动退兵,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诸葛亮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一种最聪明的大智慧。司马懿需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进一步巩固地位,培植势力,以图最终夺取魏国军政大权。空城计一场战斗跑的是司马懿,但在整个战争上来看,诸葛亮从来没有赢过,因为他没有从司马懿那里得到任何的利益,六出祁山耗费的军力财力是超乎寻常的,而战争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在国力上,蜀国是无论如何也没法与魏国抗衡的。

司马懿只要不让诸葛亮得到他想得到的利益,那么司马懿就是胜利者,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司马懿想要的,不是打到蜀国去,也不是在战场上打败诸葛亮,而是只要他能让诸葛亮最终退兵,那么他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他就是胜利者。而诸葛亮想要的却是攻进长安,打到洛阳去,但他最后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诸葛亮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我的老战友张伏龙给我打起了哈哈,心服口不服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成败论英雄。”

我说,司马懿自幼便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少年时就胸怀谋略,长大后成了隐忍境界最高的能人。他入朝为官后,面对各股势力,更加是慎之又慎。无论是在曹操主政时,还是曹丕主政时,他都表现出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生怕一个不留神,便命丧利刃之下。一晃数十年,在曹操父子先后去世之后,作为三朝元老的司马懿,一跃成为了辅政大臣。面对年幼的魏主,不甘屈居人下的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先后铲除了几位通往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先是借着诸葛亮之手,除掉了曹魏名将张郃;其次是借着郭太后之手,铲除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正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同时为自己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立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末三国,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位枭雄争夺数十年、奋斗一生的“天下”,最终落入了司马懿手中。在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三国时期,唯有智商最高的谋略家司马懿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司马懿公元179年生,公元251年卒,享年72周岁。他熬死了曹魏三代皇帝,熬死了三国最有才华的诸葛亮,熬死了蜀汉、东吴、曹魏三国中的众多文臣名将。正是他自身的长寿,才把能力比他高的郭嘉、诸葛亮都比了下去,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我的老战友张伏龙最后心服口服地承认:“从生命的长度和最后的结局上说,司马懿确实是最后的胜利者。”

太阳升起来了,我的老战友张伏龙在六个保镖的簇拥下向我洒泪告别。他紧紧握住我的双手说:“一夜的谈论使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除了生命是自己的,其余都是世界的。在成功道路上,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光比的是生命的厚度,还比的是生命的长度。你如果比你的对手、朋友都活得久,你就是最大的赢家。让咱俩都牢记这个道理,心胸宽阔,比赛长寿,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谁能笑到最后。”

我满含热泪劝他说:“把你在上海、苏州、深圳的电缆厂都丢给儿孙们吧,你无事一身轻,心闲好养生,住到风景秀丽的山水间,保持愉悦心态,你就能越活越年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