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9
分享

我和老伴栽红薯(散文)

我家院子的大门距离大路有6米远,大门外通道的左边有4米宽、15米长的土地,右边有4米宽、10米长的土地,这两块土地被新修的大路丢满了废弃的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和石子。我汗流浃背,清理场地,送走了五位垂柳,请来了八尊金桂,由“五柳先生”变成了“八桂居士”。我的老伴认为桂花树苗尚且幼小,空余出的土地实在可惜,就极力要求栽种成红薯乐园。

我是个农村生农村长的穷孩子,对于红薯来说,可谓恨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我的小时候家里没有粮食,红薯馍,红薯汤,红薯就是保命粮。一季红薯半年饭,一天三顿吃红薯,早饭是红薯稀汤,午饭是蒸红薯,晚饭又是红薯稀汤。烤红薯、馏红薯、煮红薯、炒红薯、炸红薯……吃得我够够的,见都不想见,一见红薯就胃里翻江倒海,发热火燎,疼痛难忍,大口大口地呕吐酸水。但是,为了活命,呕吐罢还得含着眼泪,忍痛再吃。红薯给我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我从小的理想就是不吃红薯吃白馍。我当兵时拼命干,嘴里说得高大上,实际在心里说,我若是不拼命干,就对不起我每天吃的白蒸馍!我转业到地方后,选择到粮食系统去工作,说实话就是为了让我和家里人吃得饱,吃得好,吃上大米白面,不吃红薯粗粮。现在我退休了,大米白面,果菜蛋奶,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每天吃喝的档次属于上游。我真的不想再提起使我伤透了心的红薯,就表明了我的严正立场:坚决不栽种红薯!

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我的老伴对于红薯的态度与我恰恰相反,对红薯有着一种特殊的深情。她小时候的家里比较好过,父亲看守菜园,哥哥是村里会计,家里有粮食吃,吃个又甜又香的红薯是为了尝尝鲜、解解馋,吃顿红薯就相当于坐了一回上等宴席。她的村里是红薯高产区,收获下来的红薯几乎都是打成了淀粉,下成了粉条,卖粉条换来了惊人的收入,这些钱供她上罢小学上初中,上罢初中上卫校,使用充足的财力把她培养成了一名妇产科医师。因此,她对红薯感恩戴德,情深似海。

我和老伴的“政治局”会议在床上隆重召开,我方陈述了苦难的经历,表明了立场,不希望挤占桂花树的生存空间。退一步说,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也可以,无论种什么均可,就是不要栽种红薯。

她方则深情地回忆了红薯对她的恩德,阐述了对红薯的深厚感情。她说,在冬天喜欢喝香气四溢的红薯玉米粥或红薯小米粥,特别爱吃在火灰堆里烤熟的红薯,香甜绵软,口齿留香,真是一种超级的享受。她最喜欢下粉条的火热场面,她忙着添柴禾把大锅下的火烧旺,哥哥光着脊梁,浑身是汗也全然不顾,吼着号子,用手使劲地锤着漏瓢,在仙雾缭绕的热气里,全家人快乐的心情就像粉条一样地绵长。

她劝导我说,在自然灾害年代,很多庄稼颗粒无收,红薯的产量非常可观,成为了农民的主食,在那个年代救了很多人的命,咱可不能忘本啊!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红薯产量高,种植投资又少,比小麦玉米收益高,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逐渐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选择。时代不同了,观念在发展,如今的红薯成了极为珍贵的好东西,药食同用,是食品中的长寿明星、抗癌明星,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红薯的产品有望受到更多的欢迎。你小时候是红薯吃得太多了,产生了逆反心理,现在你可以试着吃一点,不会引起胃里难受的。再说,你不吃还有我和儿孙们要吃,这土地也不是你一个人的,要不然咱开个“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家人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霸权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审时度势,识时务为俊杰,就陪着笑服从了老伴的领导。

我的老伴是在红薯窝里长大的闺女,对栽种红薯可算是个老行家。她给我说农谚:“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谷雨节是我们当地栽种红薯的最佳时机,今年的谷雨节是4月20日,星期二,农历三月初九,是个大好日子,于是就决定在这一天栽种红薯苗。

听人家说,现在的红薯苗售价不低,无论买多买少都是麻烦。我俩为了预先得出需要红薯苗的确切数量,就用锄头按照株距40公分、行距70公分的规格挖好了坑。我俩各自数了两遍,核对无误,左边这块地需要215棵,右边这块地需要143棵,共计需苗358棵。

老伴咨询了刚栽过红薯苗的过路熟人,说买红薯苗要到冢头村去,那里是豫北著名的红薯苗批发基地。冢头村离俺们小董村的直线距离不足四公里,顺着大公路去也不过六公里。我立即骑上电动车,迎着初升的朝阳,驶上了公路,去完成老伴交给我的光荣任务。

我一会儿就来到了冢头村边,一下公路,就看见了“红薯苗批发基地”的水泥板大招牌,塑料大棚好像辽阔大草原上的银色蒙古包,连绵不断。路上停满了各种车辆,车上装满了要运往方圆几百里的大量红薯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听接待室的年轻人向远来的客户介绍:“向秀就是我们冢头村的金色名片!向秀的故里叫向村,因在古代“向”与“尚”同音,就又写成了尚村。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积劳成疾,死于朝中的散骑常侍的任上。村里人知道后,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几百人成群结队,头系白布,步行二百余里,纷纷赶到京城洛阳为向秀哭灵,然后人人手拉灵车,返乡途中哀声不绝,将这位家乡伟人隆重葬于村子的南地。村里的所有人口,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黄土,虔诚地为向秀添墓,堆成了一个高大的巨冢。村里的不少人家有感于向秀在灾荒年拯救了全村人的恩德,就自发搬迁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人口逐渐多了,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起名就叫冢头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武陟县三阳乡冢头村的红薯育苗产业便开始起步发展,多数村民依靠“土炕”进行育苗。经过60多年的发展,育苗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全村育苗大棚已经达到100多座,品种涵盖紫薯、商薯、西瓜红等多个系列,除了在焦作市所属县、市销售外,还销往郑州、洛阳、新乡和山西省。”这个年轻人忙于接待大客户,优先满足需要一亩(3400~3700棵)以上的买主,对于需要几十亩、几百亩的红薯苗的特大买主,更是紧跟不放,百般拉拢,就把我这个只需要300多棵的人丢在了脑后。

我等得心急火燎,就骑着车换了个地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非常热情地向我打起了招呼,我盛情难却,就来到了他的身边。

老人说:“你不认识我,我却认识你,我在中学教语文时,在焦作市电视台的电视颁奖晚会上,看到你因为‘把董永留在了焦作’,武陟县的《董永传说》成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受到了市里的表彰。我对你的印象很深,现在你的面貌未变,我一搭眼就认出你了。你来有啥事?是凭吊向秀还是找人采访?”

我说来买358棵红薯苗。老人把脸突然一黑封,厉声说道:“不卖给你!你把你们小董村的‘董永传说’写成了国家级;你把俺们村的‘向秀传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诚惶诚恐地回答:“我多次深入东尚村、西尚村、柴尚村和冢头村以及周围村庄进行走访,收集整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向秀传说,也在各种报刊和各大网站上发表了不少的向秀传奇故事,至于申报非遗,那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我也尽力了。”

老人看着我非常尴尬的脸色,扑哧一声笑了,爽朗地说:“俺知道你尽力了,为宣传俺向秀老祖宗立了大功。这红薯苗不卖给你,我作为向秀的后人,要代表向秀老祖宗赠送给你!”

我看见大棚前挂着的价格牌上写着:

老品种,红皮白瓤,面甜,产量不高,但口感特别好,七分一棵;

蜜薯,紫皮红心,像蜜一样香甜,二毛一棵;

西瓜红,薯皮深红色,薯肉桔红色,胡萝卜素含量高,食用品质优,耐贮性较好,一毛五分一棵。

……

我认为老伴栽种红薯主要是为了怀旧,就提出要买358棵老品种的红薯苗,七分一棵,二十五块钱就可以搞定。老人细问了我的两块地的长和宽,劝说我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还是栽种高级的红薯苗比较好,就给了我143棵蜜薯苗,叫我载到右边的这块地上;又给了我215棵西瓜红,叫我载到左边的这块地上。我随即口算出了蜜薯苗28.6元,西瓜红苗32.25元,合计60.85元,就将61元钱递给了老人。老人再三推辞不要,自豪地说:“俺儿子家经营了十二个育苗大棚,一季能挣十几万,我退休了帮他看护,这一点红薯苗我做得主。向秀老祖宗是贫穷农家出身,在朝当官回家后还照样打铁、种菜,勤劳致富是我们的祖训。在向秀老祖宗的护佑下,我们村现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你一定要一如既往,帮助我们多写向秀,宣传向秀。”

我趁着他转身的时机,就将61元钱暗暗地塞到了他的看守小屋的床上的枕头底下。

当我骑着电动车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向老伴这位领导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一掏上衣口袋,那花出去的61元钱不知何时又飞到了我的口袋里。我对老伴说:“咱沾了向秀的光,向秀给咱免费赠送红薯苗,61元钱,61元钱哪!”

老伴撇了撇嘴说:“咱俩都有退休金几千块,区区61块钱你就看在眼里了?你吹空调熬夜磨屁股写向秀故事,成本支出了多少钱?只见了61块回头钱,你还不嫌寒碜,捡了颗小芝麻就得意忘形,你嘚瑟个啥!”

我学戏台上的小生向老伴弯腰施礼,用豫剧的二八板唱道:“我的夫人呐——六十一元钱虽轻,意义堪比泰山重。向秀老人赠大礼,其中内涵深无穷。六一国际儿童节,老少儿童都欢腾。人老留得童心在,返老还童永年轻。向秀祝咱福寿长,夫妻恩爱老儿童。”

老伴嘻嘻笑了,催着我说:“咱不要辜负向秀老先生的深情厚意,赶紧栽吧!”

老伴在娘家就是栽红薯苗的行家,这时候给我卖弄起了她的实践经验:“红薯苗要先剪根,剪了根的返活时间短。红薯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多施钾肥和磷肥,栽时一把草木灰,秋后红薯一大堆。农谚说,横栽红薯竖栽葱,红薯栽浅立大功,浅栽结个金元宝,深栽到头光长藤。横栽能增加薯苗入土节数,一般为4--6个,有利于多发根,易成活,结薯多,产量高。在保证薯苗成活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浅栽,不宜超过8公分,使入土各节位处于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的土层,有利于薯块的长大。栽前必须浇足窝水,栽后要等水渗干,不渗干绝不能压实坑里的细土,要不然湿时是泥,干了以后就是铁板了,会严重影响红薯苗的还阳生长。还要对栽窝细封窝盖土,使薯苗入土各节和土壤密切结合,及时得到水分,促进生根成活,防止跑墒、透风,确保薯苗成活。”

我恭维老伴说:“这么高深的技术,唯有你这个行家才能够干得下来。我没有经验,一时半会也学不到家,只能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干一些出力气的粗活,从院里的水管处用水桶接水,用四轮平板小车往地里推水,往每个坑窝里浇水,这些粗活我就全包了!”

我累得浑身泥水、汗流满面,老伴也累得直不起腰来,一直干到夕阳西下,才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我搀扶起了老伴,和她并肩站在用废旧水泥块垒成矮墙的红薯乐园的外边,检阅着栽下的红薯苗宛如成了排列成阵的士兵,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心里顿时有了说不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和老伴都开心地笑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