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0/02
分享

钻空疯(小说)

钻空疯不是姓名而是外号,其含意就是“钻研《空城计》的疯子”。钻空疯是专村的大名人,钻空疯本名专天才。他从小聪慧,长大后智力过人,不傻不疯,就是爱钻牛角尖认死理,一辈子陷进《空城计》里越钻越深,一谈论起《空城计》来就别出心裁,标奇立异,爱和大家“抬杠子”,村里人就骂他是“钻空疯”。究竟他有多么疯,咱桩桩件件细说清。

一.

专天才的父亲中年得子,对心肝宝贝特别娇惯,恨不得顶在脑袋尖上当神敬,每当到戏台下面看唱戏的时候,就让穿着开裆裤的专天才骑在他的脖子上。专天才因此就坐得高,看得远,把戏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勾进眼里,弄个明白。

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空城计》,专天才听见“拿扇子的(诸葛亮)”对“拿马鞭的(司马懿)”明明白白说自己没兵是空城,结果吓得“拿马鞭的(司马懿)”扭头就跑。专天才高声对父亲说,“拿扇子的(诸葛亮)”是疯子,“拿马鞭的(司马懿)”是傻子!他的话激起了一圈人的强烈反对,很多人七嘴八舌乱呵斥,这小孩欠挨打,竟敢辱骂诸葛亮和司马懿,大人必须要管教!说得父亲站不住脚,就狠狠心在专天才的小屁股上轻轻扇了两巴掌,拉着儿子回了家。专天才没有受过这委屈,就号啕大哭着向母亲告御状。护犊子的母亲把专天才紧紧地搂在了怀里,问明挨打的原因后,就吵骂丈夫说:“小孩嘴里说实话,难道交实底的不是疯子?轻易就上当的不是傻子?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俗话,戏戏,狗捏屁,颠倒黑白是假的,唱戏是疯,看戏是傻。俺乖儿说得太对了,你打俺乖儿太冤了,乖儿不哭,乖儿不哭。”

这件事深深地铭刻在了专天才的幼小心灵上,变成了他一辈子钻研《空城计》的原始动力。

专天才这个小孩的脑袋里总觉得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实在很奇怪,心里一直在纳闷,那个带领着很多兵的大将军肯定不会是个大傻子,为什么竟中了明摆着的“空城计”呢?这个巨大的问号,一直都悬在他的脑子里面撕拽不开。

二.

专天才在上小学四年级放寒假的时候,才知道戏剧《空城计》来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家族中的宝琛叔大学毕业,是熟读三国的行家,家里存放有《三国演义》。专天才为了寻找答案,就三番五次前去借书。宝琛叔爱书如命,就是不借。专天才回家哭闹母亲,在地上打滚。母亲为了儿子,不惜陪着笑脸送了两次鸡蛋,还再三保证让儿子珍惜书页如自己的眼睛,用竹片翻页,不用手摸脏,只借三天,按时归还,才算把《三国演义》借回了家。专天才在三天时间内如饥似渴,日以继夜,通读了全书,还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稷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越读越感到迷惑不解。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城中的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十五万大军包围住了二千五百个老弱残兵,面对眼前的这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发出的退兵命令实在太反常了!就连他这个普通的小学生都可以想得出来,蜀军接连惨败,难以防守,往城上的诸葛亮射上几箭消灭他,或派出一支小部队冲进城门直奔城楼活捉诸葛亮,岂不是全赢?然而这些措施一样都没有!这些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现成办法,那个能征善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岂非咄咄怪事?若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理由,显得过于草率,实在难圆其说。专天才细读了《三国演义》,熟透了“空城计”的这段情节,通过不断思索,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专天才在还书的时候,把这些疑问请教在县文教局上班的宝琛叔。宝琛叔教训他说:“这是古典名著,要敬畏古人,要遵循传统。敬畏不仅是人生态度,也是行为准则,更是人生的智慧。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你不要异想天开,更不要奇谈怪论。”专天才天生的倔强脾气,有一种逆反心理,宝琛叔的训话更加激起了他对《空城计》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

专天才上了初中,学习课文《空城计》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有什么感想?”

一个女同学说:“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很有勇气,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他可以不用兵,让敌人撤退,就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而对方也知道诸葛亮是个办事谨慎的人,诸葛亮利用了对方的这种心理,打开城门,吓退敌人,轻松获胜。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危难时刻,不能急躁,要冷静思考。分析别人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利用别人的心理,依靠聪明才智,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一个男同学说:“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诸葛亮非常佩服,空城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车到山前必有路,没到最后一刻,决不要灰心丧气,一切都有机会。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遇到困境,要胆大冷静,处变不惊,这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发言,按照老师的教导,都对诸葛亮非常钦佩,表示要向诸葛亮学习。

当老师让专天才发言时,他却和老师唱起了反调。他轻蔑地说:“事实明明摆着,诸葛亮是个决策错误的败军之帅,失街亭,丢三城,被打得只剩有二千五百个老弱残兵的空城,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低能,而应该吸取他的教训。我认为司马懿应该改叫司马疑,司马懿还不如他的儿子司马昭,如果诸葛亮碰见的是司马昭那就完蛋啦!总而言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大事必须要用人得当,否则就会彻底失败。蜀国用人不当,领兵打仗应该是敢出奇兵的魏延而不应该是谨小慎微的孔明,镇守街亭的主将应该是善于防守的王平而不应该是纸上谈兵的马谡。魏国也用人不当,领兵元帅应该是敢打敢冲的司马昭而不应该是疑虑重重的司马懿。”

专天才的逞强称能引起了哄堂大笑,语文老师气得嘴唇直哆嗦,用教鞭把专天才的脑袋敲出了一个青皮疙瘩,狠狠地骂他是疯言疯语,是能豆上天,比诸葛亮、司马懿都能,教室里盛不下他了,罚他站到教室外面去背书。

四.

专天才信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拿破仑名言,初中一毕业就去当了兵。他自认为有军事天才,就在紧张的军事训练同时,为当将军拼命学习军事书籍,小油灯夜夜明,藏到被窝下苦功。他除了刻苦钻研世界各国军事家的名著之外,还对中国当代各个军事家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对中国古代的兵书与不少著名战例做了反复揣摩,其中对于“空城计”的前因“街亭之战”更是钻研极深,收获颇丰。

他查阅的历史资料表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第一次北伐。派赵云的疑兵出斜谷,造成蜀军翻越秦岭入关中直逼长安的假象,成功牵制住曹魏的大部分人马。趁曹魏没有防备,蜀军出其不意越过祁山,攻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只要攻下剩余的广魏、陇西两郡,凉州全境就到手了。要知道,蜀汉当时仅有一个益州,领土一下子能够扩张一倍,又能得到凉州数十万人口,凉州还是曹魏的产马之地,形势一片大好,汉室复兴在望。下一步的战略,只要蜀军派出人马,封住魏军由关中前往陇西的进兵要道街亭,争取时间让蜀军主力肃清凉州残敌,那么整个凉州都将成为蜀汉的地盘。街亭就像近代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一样,取得锦州就能获得东北,同样,守住街亭就能获得凉州。所以,能否守住街亭,是蜀军北伐胜利的关键。

曹魏不会放弃凉州,肯定会火速支援。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派悍将张郃夺取街亭。魏军想要支援凉州,就必须从洛阳发兵,从关中平原进入凉州。凉州和关中之间有一座陇山,海拔三千米,只有一条峡谷可以通行,这条峡谷在西边的出口就叫街亭。街亭的位置特别重要,守住街亭必然要打一场硬仗,这个硬仗就是坚决堵住张郃的五万主力大军。然而,诸葛亮此时做出了一个让诸将很是不解的决定,自己不亲临决胜之地不说,还置魏延、吴懿等老将不用,居然力排众议,任命从来没有领军经验的三十九岁的马谡,率军前往街亭去阻挡魏军。诸葛亮的设想是,只要马谡能堵住街亭,等到蜀汉主力攻下广魏、陇西两郡就行了。到时候大势已定,凉州就不复曹魏所有。

张郃率五万洛阳中军星夜驰援,不到十天时间就到了街亭。马谡上山防守,结果被断了水道……

马谡为什么要上山防守呢?因为山下是一片平地,四周都是高山,不利于防守。而且张郃有五万骑兵,马谡只有一万多步兵,平地作战怎么看都没有胜算。问题的关键点是马谡没有扎寨的时间,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张郃部已经近在咫尺。马谡选择居高而下弓弩狙敌,从战术来讲并无大错,蜀国多为山地轻装步兵,在无险可守的开阔地与魏军骑兵对抗,后果不敢想象。马谡也是无奈,诸葛亮的命令是当道下寨,但问题是马谡赶到街亭的时候,张郃部已经抵近街亭,马谡已经没有时间建立防御工事备战了,换做是谁,谁也得往山上跑,至少可以破解魏军的铁骑压力。马谡在孤山扎营,只要半天,他就会发现山上没有水源。而这个时候,他肯定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战场部署,或是赶紧找到水源以及储备足够的物资。但是,张郃来得实在太快,根本没给马谡检视战场部署的机会。马谡刚一上山,张郃就来了。而且一到街亭,张郃就把马谡困死在了山上。由此看来,马谡是尽力了。

专天才认为,守街亭这场硬仗,让马谡干就是个错误。马谡这个军队文职官员“参军”,虽然军事理论功底扎实,时常谈论兵法谋略,并且有理有据,诸葛亮对他很是信任和赏识,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他商量大事。但他和久经战场的名将张郃不在一个档次,这个任务必须由诸葛亮亲自完成。诸葛亮能够干得过张郃,张郃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给干死的。诸葛亮所部与张郃所部较量,在主将方面,孔明比张郃要强。因为诸葛亮是北伐主帅,他在哪里,哪里就是主力所部。主帅就应该靠前指挥,把指挥部扎在决定全军胜败存亡的街亭。

若是诸葛亮率领主力杀到,战士数量上不仅会比马谡所部多,而且战士士气也要更强。而更重要的结果就是蜀汉的北伐主力,一定会聚焦在街亭之地,这是只有大军统帅才能调动得来的资源。诸葛亮能够先张郃一步到达街亭,并布置好整个战场。也就是说,街亭之战怎么打,得由诸葛亮说了算。而更关键的是张郃所部的目的不是在街亭打野战,也不是在街亭消灭蜀汉的有生力量,他们是拼了命地要借道街亭、增援陇右。所以,诸葛亮镇守街亭,处处都能占得先机,取得北伐的胜利。

诸葛亮犯了个大错,那就是压根没想到张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蜀军都来不及反应。由此看来,马谡是冤枉的,街亭之战失败的责任全在于诸葛亮。街亭失守后,蜀军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后来,马谡被当做替罪羊处死,诸葛亮自贬三级,做了如下反省:“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因而得知,第一次北伐的蜀军在兵力数量上,不比曹魏差。诸葛亮获得了关键局部的优势。但是,他却没有利用好这个优势,导致功败垂成。同时,他也承认这个责任:“在一人耳。”这一人,不是马谡,而是诸葛亮。

五.

专天才无论如何钻研战略战术,别说没有当成将军,就是连个小小的排长也没有当上。他因为锋芒毕露,惹上了某个人的嫉妒与暗算,只当了六年大头兵,就退伍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他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摇笔杆,有大把的时间看戏读书、赏析思考,就继续痴迷于他的“钻空疯”的爱好。

他多次观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京剧传统剧目《空城计》,这个剧目把孔明的小说形象推向了巅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处乱不惊、满腹谋略的诸葛亮。该剧的核心部分就是,司马懿道:“且住,适才探马报道,西城乃是空城。老夫大兵到此,为何城门大开?诸葛亮又在城头弄鬼,不要中了他人之计。”当诸葛亮在城头招手:“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司马懿越发认定了“城内定有埋伏兵”,发下号令:“前队改为后队,兵退四十(里)。”并不无得意地“待我说破于他,实城也罢,空城也罢,老夫我拿定主意决不进你西城,告辞了,告辞了”。在观众的哄笑声中,司马懿被看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很多观众都在赞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气过人,耻笑司马懿的优柔寡断、胆小多疑。但专天才却向身边的观众讲解说,司马懿是要故意放走诸葛亮。诸葛亮派军士在城门口扫地,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意思。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曲中蕴含着韩信与刘邦的故事(韩信打下江山后就被杀了)。司马懿是个聪明的人,他完全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不想有韩信那样的下场,于是,就立即退兵了。司马懿最聪明,是最大的胜利者。当时司马懿的处境危险。曹操给曹丕留下的遗言就是必须用司马懿,但必须要时时刻刻提防他,所以曹丕每次让司马懿去大战完回来还要收回兵权。所以,司马懿知道自己的价值,若是想要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唯有诸葛亮活着。魏主曹睿对司马懿更是不信任、不放心。诸葛亮在出祁山之前,为了铲除司马懿这个最大的敌手,就使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有谋反之心,曹睿接着就除去了司马懿的兵权。后来,因为曹真一而再、再而三地败给诸葛亮,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曹睿才重新启用了司马懿。作为一名三国时期最聪明的政治家,司马懿深深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当时魏国任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北伐而魏国朝中除自己外无人可敌,诸葛亮就是自己得到任用保住官位与性命的总开关。如果诸葛亮一死,他的用处也告终止,只有诸葛亮在才有司马懿在,不然的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每个帝王都常做的事,功高震主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司马懿与诸葛亮是相辅相成,互为牵制。当时司马懿刚刚恢复兵权,一旦诸葛亮被抓或死了,也就等于是给自己判了死刑。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前自动退兵,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诸葛亮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一种最聪明的大智慧。司马懿需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进一步巩固地位,培植势力,以图最终夺取魏国军政大权。空城计一场战斗跑的是司马懿,但在整个战争上来看,诸葛亮从来没有赢过。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直接交锋在《三国演义》中有三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用人不当,弄出个马谡失街亭这么大的漏洞,唱了出“空城计”,被迫败退汉中。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两次采用的方法都如出一辙,那就是抢收交战区的粮食,坚守不战,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粮草、物资转运困难的诸葛亮,专等蜀军粮尽撤退。后来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兵,给他送去了一套女人衣裙,羞辱他如同女人一般胆小,但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对峙的结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蜀军粮草耗尽退兵,第五次北伐因诸葛亮中途病逝而结束,司马懿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专天才对“空城计”深入钻研,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他说,形势危急时“人急智生”,天才的想法往往产生于头脑的一瞬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他每天利用一段时间静思默想,唤醒自己潜意识的“神来之笔”,在工作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他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他人的心理,为自己所用,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随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让已有的经验和固化的思维左右自己,避免了许多失误。他的目光从那座小小的“空城”扩展到了重重迷雾的“三国文化”之中,越钻越深,学以致用,充分借鉴司马懿的处世之道,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实让他受益匪浅。

专天才在行政部门当了三十多年的干部,退休之后,空闲时间特别充足,就把《三国演义》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对于其中的《空城计》钻研得更加深透了。他感到演义不是历史,就对正史进行了详细地查证。

正史中的街亭之战可以说是在诸葛亮五次北伐战争中最为重要、疑点最多、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场战争。

三国志中引注的《袁子》一书,详细记载了街亭之战的经过,就在诸葛亮传的后面。书中记载,马谡的部队只是诸葛亮的先锋,真正要在街亭驻扎的是诸葛亮的部队。当马谡达到街亭不久,张郃也到了。此时马谡刚刚把军团开拔到山上,结果被张郃将山围住,断了水源,并没有攻打。

张郃不敢贸然进攻马谡的原因是,诸葛亮的接近8万大军就在距离街亭几十里远的地方,而不是在遥远的西县,不到一天就可赶到。张郃的计划是围点打援,如果他在街亭攻打马谡,很可能腹背受敌。

结果诸葛亮却停驻不前,没有救援马谡。马谡军团因为缺水而溃散。

后来王平以疑兵保住本部军马,正是由于张郃担心有诸葛亮的主力救援。因此街亭之败的真正根源是诸葛亮主动放弃最初的计划,为确保主力安全,置先头部队而不顾,诸葛亮要负最主要的责任!《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失街亭的责任全推给了马谡,致使马谡蒙受了千古奇冤!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末尾裴松之所引的《袁子》一书中论述:“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原来如此,诸葛亮亲自临阵去了,马谡所部只是先锋,诸葛亮亲帅大军随后紧跟,诸葛亮距离街亭只有数里。

为什么街亭失败后,诸葛亮不去救援,就匆匆撤退?他有六万大军,为何不敢与前来增援的张郃所率领的五万骑兵交战?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诸葛亮要保存蜀国的实力,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倘若自己率领六万大军与张郃的五万援兵拼死作战,必会两败俱伤,蜀国是经受不起那么大损失的。

再者,诸葛亮虽然谨慎,但在这次北伐中却犯了冒进的错误。虽然三郡投降可他并没有实际派兵接收,只是在名义上接收了三个郡。所以诸葛亮才会出现失去街亭后“进无可据”的窘境。

所以,街亭之战即使失败,也不会导致满盘皆输。真正使诸葛亮北伐计划破产的是他没有牢牢控制住得到的魏国领土,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历史事实表明,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宛城与街亭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诸葛亮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根本没有见到司马懿。所以,《空城计》这个事件纯属虚构,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事。

究其原因,晋朝有个叫郭冲的人,写有一篇《条亮五事》的文章,记载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个传说:与法正辩法度、观色而见刺客、空城计、孔明拒贺、取信与军,“空城计”便是其中的第三个传说。

后来明朝作家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时,将郭冲关于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民间传说加以演义,写入了小说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之中。

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深为大众所喜爱,因此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其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郭冲的文章不可靠,并没有将其引用记录于《三国志》中。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罗贯中虚构的,但空城计的确在三国时期使用过三次。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19年,一次主将黄忠奉刘备命令偷袭曹操囤积粮草的地方,赵云则坐镇大本营防守。到了约定回营的时间,黄忠所部没有归营,于是赵云率领少量骑兵出营探查。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曹操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赵云且战且退,回到军营。

赵云部将张翼见状,准备关闭营门防御,营中守军也人心惶惶。赵云毫无惧色,命令大开城门,偃旗息鼓,装出无人防守的样子。曹操见状,担心蜀军大营内有埋伏,于是下令撤退。赵云乘着曹军慌乱领军杀出,大败曹军。

刘备第二天赶来,在听到前日战况后非常高兴,连连夸赞赵云“浑身是胆”。

《魏略》记载:孙权率军五万围攻石阳,魏军守将是文聘,此时天降大雨,城墙多有损坏,吴军突至,文聘命令城中人都躲藏起来不要出来。孙权果然生疑,对手下说文聘是魏国忠臣,负责防守石阳,却不来迎战,必然有诈,可能外面还有援军,于是撤退。

《三国志》记载,曹仁率军数万攻濡须,吴军守将是朱桓,兵力只有五千,朱桓部下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取胜,朱桓分析胜败不在众寡而在将领,魏军千里来袭已经疲惫,吴军占据高城,南靠大江,北靠山岭,以逸待劳,定能取胜。于是偃旗息鼓,示弱于敌,曹军果然攻城,朱桓镇定自若,指挥吴军突然出现,大败魏军。

赵云、文聘使用空城计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以正面抵抗,而孙权、曹操不明敌情,不敢轻举妄动,所以空城计才得以实施。

朱桓兵少,但胜在胆略,占据地利,摆空城计诱敌来攻,然后突然反攻,魏军猝不及防被击败。

兵家们早已认可了“空城计”,并将其纳入《三十六计》之三十二计。

《三十六计》之“空城计”写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就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敌人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例如: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使用空城计吓退入侵的楚军;唐玄宗时期瓜州新任刺史张守珪用空城吓退吐蕃军队;宋真宗时期马知节负责延州的防务,元宵佳节大开城门吓退了入侵的戎兵……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真真切切上演过二次“空城计”,并次次成功,他才是使用“空城计”的高手。

毛泽东第一次唱“空城计”是在1917年11月的一天,有一个旅的北洋军在衡阳兵败后向长沙一带进逼,当时的长沙只有少数警察把守,可以说是一座空城。毛泽东主动请命,率领有两百多个警察和学生临时拼凑一支队伍,依据地势设下了埋伏。暮色之中,溃兵们来了,刚一进入阵地,毛泽东就一声令下,这时学生们纷纷点燃爆竹,警察则开枪射击,有的人还将一些油桶点着推下山去。一时间山上山下炮声隆隆火光四起。北洋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这时,毛泽东又带领同学们高声齐喊:“傅良佐逃跑了,你们被包围了,赶紧缴枪不杀。”听到喊声,溃兵们更是慌作一团,四处逃窜。就这样毛泽东凭借其卓越的智慧,没费吹灰之力以空城之计让四千之众的北洋军缴械投降。

毛泽东第二次唱“空城计”是1948年临近解放,他凭一纸新闻,吓退了傅作义的十万军队。1948年10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驻守在北京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十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毛泽东拿起笔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很快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和三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中共方面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空城计的经典案例,其本质就是心理战,一方的刻意后退或撤场而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不敢冒进,或者让对方达不到原来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空城计也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是学问。例如:某个欠债人在特定的时间有意离开住所而让追债的人找不到,从而暂时化解危机;某个商家以有作无,囤积居奇;某个商人假意清仓商品,谋取暴利;许多农民使用稻草人吓唬麻雀看守庄稼……

七.

专天才年过七旬,对《空城计》钻研了六十多年,越钻越有兴趣,越钻越有学问,越钻越有情操,越钻越有收益。谁喊他“钻空疯”,他声叫声应。别人的意思为调侃他是“钻研《空城计》的疯”,他却理解为称赞他是“钻研《空城计》的峰”,越喊他“钻空峰”越高兴。他最深刻的体会是:人生难免会遇到困境,临危不惧,冷静应对,就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也要看史志,光看演义只会导致误解历史。由此引申开来,可以说作者由于立场、角度、水平、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文字的东西与真相是有差距的。读者一定要独立思考、准确判断,切记莫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