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8
分享

我和芝麻糖的情缘

    我和芝麻糖有着说不尽、扯不断的深情厚缘,写诗词歌颂它,做小说赞美它,白天经常吃着它,夜里说梦话时也会提到它。惹得老伴大发肝火对我河东狮吼:“把我休了,你和芝麻糖结婚算了!”
我和芝麻糖的情缘是从幼年时就结下来的。我从小就对甜味特别感兴趣。父亲老年得子,把我顶在头上当神敬。在那个困难年代,我的家里极其贫穷,给我买不起糖,父亲就想法设法为我找来糖的替代品——清甜的蒲草根、醇甜的毛毛芽,香甜的高粱杆,脆甜的玉米秸……但是,我还是急切渴望能够吃到富裕人家小孩子手里常常拿着的花花绿绿包装的洋糖块。
有一次,我的渴望只差一点点就快要得到实现。母亲从“鸡屁股银行”里取到了两毛五分钱,交给父亲去供销社购买食盐、酱油、陈醋和煤油。我闹着也要跟去,母亲坚决不让,生怕我从中截流抽水。我撒起泼来,躺在地上打滚痛哭。父亲眼含热泪,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不顾母亲的再三拦阻,毅热决然地让我骑坐在他的肩膀上。我破涕为笑,嘴里不住地喊着“驾,驾,得儿喔,得儿喔”,我就像骑着高头大马,父子俩朝着供销社奔驰而去。
父亲在供销社生活门市部的柜台上盘算了又盘算,合计了又合计,很想扣下一分钱来给我买两块“大洋糖”,但对于已经售出的商品,售货员不愿再减下一分钱的,父亲几经交涉,说尽好话,售货员就是不肯。最后售货员恼羞成怒,就扔给我两个“大洋塘”,扭脸就走。我看着地上的一个红皮、一个绿皮的大洋糖,伸手就要去抓。父亲把“大洋糖”一脚踢得远远的,拿起货物,抱起我就走。
我的父亲是个有着极端“穷志气”的古怪人。村里搞土改时,因俺家赤贫,上无一缕青天,下无立锥之地,政府要把地主家的房屋和田地分给俺家。父亲对村里干部说:“不是我劳动得来的,不管是谁的东西我坚决不要。”母亲为此和父亲不断生气,直到农村合作化土地全部归公时,母亲才结束了对父亲的无休无止的埋怨。
在父子俩回家的路上,父亲给我进行了“穷志气”的教育:“咱家人穷志不穷,祖祖辈辈传家风。任凭街前冻饿死,不贪别人一文铜。一身正气是美德,洁身自好记心中。只有先做正直人,长大才会有美名。”父亲的教育在我的幼小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打那之后,我失去了要吃“洋糖”的兴趣,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对吃“洋糖”的深深厌恶。
我的母亲过日子特别节省,但对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所必须用的祭灶糖却不敢不买。母亲对我言讲:“灶王爷是主掌厨房和饮食的神,专司监察民众善恶的职能,是玉皇大帝为咱家派驻的监督员,来监督咱家一年的所作所为。每逢过小年的时候,他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这个时候咱就给灶神吃祭灶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以保证咱全家一年平安”。每年的祭灶糖说是给灶王爷吃,实际上都是叫我代替他吃了。在我的记忆中,祭灶糖就是产自离家三里地的贾村“芝麻糖”,它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使我形成了条件反射,直到现在只要一看到贾村芝麻糖,我就会口水直流。我的舌蕾已经牢牢地记住了它那独特的自然香甜滋味。
我吃芝麻糖上了瘾,很想经常都能吃上芝麻糖。有道是“吉人自然有天相,愿望必有贵人帮”。我后来能够经常吃上芝麻糖,全靠的是贵人谢吉祥。
谢吉祥六十多岁,孤身一条,无儿无女,每到冬天,以走街串巷售卖芝麻糖为业。有一次风雪漫天,他挑着糖担,突发急病,栽倒在人迹罕至的柳林道旁,恰巧被我的父亲看到所救。后来他感恩报恩,经常把碎了不能买出的芝麻糖送到俺家来,二话不说,放下就走。这些碎芝麻糖与整根芝麻糖在外观上虽然不同,但吃起来却是一个样。父母舍不得吃,全部进入了我的幼年肚肠。
有几次谢吉祥给我家来送碎芝麻糖,我的父母硬把他留下来吃饭。他在吃过饭之后,总会兴高采烈地给我讲起有关贾村芝麻糖的传说故事——

    武陟县是商代祖乙到盘庚八位帝王的国都。周设怀邑,汉设怀县,西汉末年是刘秀的战时首都,宗庙、制钱机构和各种作坊都设置于此,被称为怀都,迁都洛阳后仍作为陪都,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武陟县至今。武陟县在历史上是米麦发酵传统制糖工艺的发源地。
在中国古代,糖与酒、酱、醋同源,是古老饮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米麦发酵熬制的食品,叫饧,也叫糖、堂、党,属于饴糖类,是作为点心吃的糖果,是有甜味的面食,本质上与白砂糖、红砂糖及其制品完全不同,制作工艺更不相同,起码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了。武陟继承发展的芝麻糖由小米、大麦纯粮发酵制成,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甜味食品。武陟芝麻糖从西周设怀邑(武陟土城村)为苏忿生食邑算起,已有三千年,至今仍然保持传统的纯粮发酵、手工制造,其工艺流程主要有生麦芽、蒸米、醣化发酵、熬糖稀、手工拔糖、切糖、冷却、蒸温、滚芝麻、成品,一切都“尊古炮制”,未受现代工业技术影响,是弥足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芝麻糖的原产地——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贾村的古老的制糖作坊里,工匠们光着脊背,手握着滚烫的糖稀,在四十度的高温下汗流浃背,喊着、叫着、应答着互相配合,手法娴熟地拔糖造型,滚上芝麻,做成千年味道的芝麻糖。这场景仿佛时光倒转,让人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是商、周糖房的翻版,是秦、汉塘坊的再现。原始的劳动方式,闪烁着古朴的艺术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传说刘秀到洛阳当了皇帝以后,国事繁忙,日理万机,积劳成疾,龙体不爽。皇后阴丽华和孩子们进住皇宫以后,就感觉成了笼中之鸟,整天前呼后拥,行动极不自由。阴丽华身体倦怠,精神萎靡,百病缠身。孩子们也不思饮食,不喜玩耍,饥黄面瘦。一家人经宫中御医精心诊治,常常是吃几付药就轻了,停几天不吃药就又重了,病症缠绵不去,弄得刘秀心中大为恼火,就急请小董村的董永和张七姐前来救难。
张七姐在洛阳皇宫摆下良药甜口大糖会,以食代药,治好了刘秀、阴丽华和孩子们的病,受到了皇封。大糖会所有糖品的造型颜色取之天然可食植物,如菠菜之绿、桃花之红、菊花之黄、槐叶之青等,既食用无毒,又兼有药用之功。造型外皮由大麦芽和小米两种主料做成,做法是以成熟大麦水浸约一日,捞起篓装或布包,不断洒水至发黄棕色短芽,上端芽长约寸许,下端有须根,味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先将大麦芽在石碾上碾成碎末,再将小米做成能上箸的稀米饭,两者混合在一起,再用笼蒸八九成熟,装入缸里发酵,缸底有火,火不能大,也不能太小,叫做高温糖化。淋出浆水加火熬成糖浆,晶亮透明,颜色金黄,直熬到手能拿捏起来,才能拔成糖棍或拍成糖片,利用大锅上的高温水蒸汽进行铲糖,然后在高温中才可以裹馅制成各种造型,着上颜色,最后在常温中定型并滚沾上芝麻。外表香甜可口,健脾开胃,只是为了引逗病人能够高高兴兴吃下去,主要的药效还在于内馅。凡是验方,都可浓缩成膏,调正口感,搅匀辅料,固体成型,用之为馅,包以糖衣,制成药糖。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制成风味各异的休闲食品和美味小吃。芝麻糖的外形可以造成形象逼真、维妙维肖的十二生肖:机灵偷嘴的米中鼠,舔犊情深的老黄牛,张口长啸的山中虎,前掌擦脸的蒿中兔,腾云驾雾的云上龙,蜿蜒昂首的桃花蛇,四蹄奔腾的千里马,悠闲吃草的河滩羊,捧吃仙桃的调皮猴,引吭高歌的报晓鸡,摇头摆尾的乖乖狗,憨态可掬的笑脸猪。也可以塑成小动物造型: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喜鹊闹梅,鲤鱼戏莲,两鸡争虫,猫逮老鼠,蛇戏青蛙,鸳鸯戏水,紫燕双飞,蜜蜂采花,水牛顶架,五马奔腾。使人看了沉迷其中,如临其境。也可以塑成山水造型: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青城之幽,峨眉之秀,黄河之浩荡,沁水之清流,无不表现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也可以塑成人物造型:母子情深,兄妹拉手,小孩撵鸡,牧童骑牛,老妇簸米,老汉牵狗,少女戴花,青年习武,每个人物造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呼之欲走,栩栩如生。
后来小董村的张七姐把制糖技艺传给了三里外的贾村人,历代相传,现在贾村的糖房就有一百多个,制糖的、卖糖的,全村人大都干这个行业,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用大麦芽和小米制成芝麻糖的祖师是董永的老婆张七姐,后来被老百姓神化为七仙女。每年正月二十四日,贾村人都要严遵祖训,模仿七仙女在洛阳皇宫举办大糖会,以纪念七仙女对芝麻糖的伟大发明。
到了正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贾村的大糖会人山人海,无限风光。有一首民歌就是唱的这个景象——
河南武陟小董乡,贾村盛产芝麻糖。每年正月二十四,大糖会上好风光。 
几条大街摆摊位,摊摊都卖芝麻糖。无论糖品摆再多,抢购一空喜洋洋。
人山人海不寻常,会场喜庆彩旗扬。四台大戏同开锣,争奇斗艳夺擂王。
秧歌舞蹈来助兴,社火故事齐登场。唢呐吹得人心醉,盘鼓擂得震天响。
狮子老虎舞蹁跹,高跷背僮高声唱。旱船演得很出色,真像飘在水面上。
碧波荡漾船微摇,顺风扬帆船起航。风起浪涌船摇摆,心惊胆战出险象。
猛听一声铜锣响,风平浪静船无恙。划桨姑娘翩翩舞,旱船小调悠然唱。
会上风光说不尽,谁要不来真冤枉。牢记正月二十四,贾村请你来吃糖。
想吃正宗芝麻糖,必来贾村逛一逛。你若来赶大糖会,一年更比一年强。
谢吉祥老人给我讲过的有关贾村芝麻糖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和民歌小调使我很感兴趣,我听过不忘,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我上了初中之后,家里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我过年时也吃得起了整根的芝麻糖。每当我吃着芝麻糖时,心里就感到格外地舒畅。
我当兵退伍之后,拿着俺二叔的红军证明去河南省新乡专区退伍办公室办理安排工作。主事人对我说:“恁二叔的红军证不假,但政策是安置红军子弟,就是安置红军的子女;而你是红军的侄儿,虽说我们已经调查落实,你父亲兄弟三个,恁二叔无子女,你过继跟了他,但对这种可办可不办的事情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你回家等着吧!”我后来跑了几次新乡,仍无结果。最后一次我跑烦了,下定决心不再跑了。时值傍晚,我的心情很沮丧,正想到火车站候车室去对付一夜,明天一早就返回武陟。真个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大门的门岗听我说话口音是小董一带,就硬拉着我去到他家住宿一夜。门岗是武陟县西人,退伍后被安置到地区退伍办工作,深深体会过跑安置的难处,对我的处境特别同情。他的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一见到家乡来人,非常兴奋,抢着和我拉起了家常。神使鬼差,不知为什么竟然谈起了贾村的芝麻糖,老人家对此格外向往。我拍着胸脯说:“老伯(本地音bai),俺家离贾村塘坊只有三里远,我在贾村有亲戚,这事好办,我明天就能给你送来一箱芝麻糖。”
第二天我说到做到,像旋风一样坐汽车紧跑了十二个小时,于傍晚时分将一箱贾村芝麻糖送到了门岗父亲的手中。老伯高兴地蹦了起来,把钱硬塞到了我的口袋里,我坚决不要。门岗老乡笑呵呵地对我说:“我对领导说你是我的紧要亲戚,把你的安置手续替你拿回来了,你明天就赶回武陟县劳动局去安排上班吧。”
我被安排到了武陟县粮食局秘书股上班,每当领到月工资33.50元时,我总会在心里暗暗感谢那一箱贾村芝麻糖。我的岳父是个面无表情、不拘言笑的古怪老头。我想尽办法讨好他,他对我仍是不理不睬,从来不舍得赏给我一个笑脸。当我从他最宠爱的五孙女那里打听到他最爱吃贾村芝麻糖之后,就开始经常给他去送贾村产的芝麻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后他老人家见了我,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这一辈子,依靠芝麻糖办成了不少事情,芝麻糖为我立了大功。我现在年纪大了,更加爱吃贾村产的芝麻糖。我现在可不是幼年时手无分文,口袋里可有钱了,想吃就吃,想买就买,过透了吃芝麻糖的老瘾。
每逢贾村正月二十四日大糖会,我必定前去赶会,慷慨解囊,买上几箱芝麻糖,分赠亲朋好友,祝福他们一年更比一年强。
啊,芝麻糖,芝麻糖!您就像我的知己密友,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永远地铭刻在了我的心坎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