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1/17
分享

目不识丁中状元

相传明朝年间,武陟县大董镇有一个刘员外,良田百顷,家产万贯,长工上百,骡马成群。年过四十又添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独生儿子,心中好不喜欢,就给儿子起名叫刘文举,盼望儿子长大后能够读书中举,光宗耀祖。

刘文举刚到八岁,刘员外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送进了私塾读书。无论自己有多忙,刘员外都要亲自接送他上下学,费尽了心思。无论他要什么,刘员外都要千方百计去买到,从不心疼银钱。谁知刘员外费了那么大的劲,刘文举读了十年书,仍然大字不识一个。气得先生对别人说:“刘文举目不识丁,朽木不可雕也。”

刘员外听到了先生的这句话,很是生气。狠了狠心,就乘着夜色带着二百两银子暗地去求先生:“只要先生能教会俺文举一个字,这二百两银子便是酬金。”先生有心不接,但又想到教一个学生一年才能得到半两银子,这二百两银子真不是个小数目。就将银子接过来说道:“银子暂存我处,我若在一年内教不会令郎一个字,这二百两银子如数奉还。”

先生看在银子的分上,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要教刘文举识一个“丁”字。叫刘文举衣服口袋里装个钉,走路手里拿个钉,上学座位前吊个钉,从早到晚光念“丁”。有道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先生用了一年劲,刘文举竟然能识“丁”字了。可把先生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请刘员外来验收他的教学功劳。先生还恐怕万一有啥闪失,就暗藏了一个大铁钉在袖筒里。先生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个“丁”字,高高地挂在墙上,满怀信心地指着字叫文举念。刘文举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不出声。急得先生咳嗽了一声,露出了袖筒里的铁钉,示意文举再念。刘文举这时才大声地念道:“棍”。先生气得白了脸,说:“这不是念‘丁'吗?平日里咋教你唻!”刘文举不满地辩解道:“钉细小有尖;你袖筒里露出的东西太粗,没尖,不念棍念啥?”先生脸羞得通红,将二百两银子还给了刘员外,拱手作揖说:“在下才疏学浅,难负重任,还是请令郎另投名师吧。”刘文举从此摆脱了识字之苦,乐得整天东游西逛,自由逍遥。

转眼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间,北京城里皇帝要开科选,各地举子纷纷准备上京赶考。武陟县城南有个王举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博学多才。河南全省的举子们都风传王举人此去定能高中。

刘文举在武陟县县城里整天逛荡,也听说了王举人要上京赶考的消息,他回到家死缠父亲,寻死觅活,非得也要和王举人一同去北京赶考。闹得刘员外哭笑不得,左右为难。到底还是当娘的心疼儿子,生怕宝贝独苗气出什么好歹,就劝刘员外说:“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让儿子出外长长见识也是好事。”刘员外想了又想,出于无奈,也只好点头同意了。刘员外托人反复哀求王举人,要求他把刘文举捎到北京去看看热闹,并言明赠送王举人三千两纹银,两匹快马,还派四个强壮家丁跟随伺候,一切吃喝花费由刘员外全包。王举人本不想与目不识丁的浪荡公子刘文举为伍,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高身份。但心肠有点软,搁不住刘员外多次亲自上门苦求,又看在银子的份上,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刘文举高兴极了,一边在家准备行装,一边四处宣扬自己要和王举人一同进京赶考。他趾高气扬、得意洋洋地说:“王举人能不能考上很难说,我这次去一定能弄个头名状元回来。”

四里八乡的老百姓听说了这句话,联想起刘文举“目不识丁”的荒唐经历,莫不嗤之以鼻。很多人都说:“他不是举人咋进考场,真是痴人说梦,恬不知耻。哼,刘文举这个目不识丁的人若能考上头名状元,天就要翻过来啦!

刘文举就要跟着王举人上路了。他的爹娘真有点放心不下,流着泪再三嘱咐他:“咱花了这么多银子,你跟着这么有学问的人,可别光顾着游山玩景,一定要跟着王举人多学些见识。他若说出什么名言,你务必牢牢记下。”刘文举点点头说:“不劳爹娘费心,孩儿记下了。”

一天,刘文举跟着王举人来到了彰德府地面,只见此地大旱,太阳酷照,天气干热,晒得地面都卷起了皮。王举人随口说了一句:“天干地卷。”刘文举觉得读了十几年书,先生也从未说过这四个字,认为很新奇,就苦背了好几天,总算记住了“天干地卷”这个名词。

一天,来到保定府地面,看到客店旁边的一个猪圈里有俩肥猪在吃食,两个肥猪用嘴挑挑又放下,放下又挑挑,就是不进嘴。王举人看见了,随口说了句:“为何不吃而挑之?”随行的家丁和客店的老板都齐夸王举人有学问,此句形象生动,实乃名言。刘文举见大家都很相中这句话,全都赞叹不已,他当天就记住了这句话,又背通了好几天,总算是忘不掉了。

一天,到了京城附近,王举人看到客店门口挂着个八哥笼子,笼子里的八哥长得倒是漂亮,可就是无论谁再逗它,就是不肯出声。王举人指着八哥问店老板:“为何不言?”店老板作揖拱手,直夸王举人有才气,说出话来果然与众不同,此番进京,必定高中。在旁的人无不点头称是。刘文举看到这句话如此金贵,于是就当夜背,天亮背,马上背,马下背,背诵了好几天,也总算记住了。

四个家丁对刘文举说:“老员外用三千两银子买回了三句话,真正是一句值千金,你可别给忘了。”刘文举瞪了瞪眼说:“谁说不是唻。”

到了北京城,王举人去参加科考。刘文举没资格进考场,就整天在大街上游来逛去,到处去看稀罕。三场考下来,王举人自认为篇篇文章锦绣,字字句句珠玉。有谁知主考官相不中他的文章,使他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王举人垂头丧气,打点行装,准备归程。临行前却不见了刘文举的踪影。这下可把王举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刘员外重金相托,若有闪失,如何交代?赶紧同众人拼命四处寻找。

却说那天刘文举到午门外去看热闹,只见一张皇榜高挂墙上,皇榜之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刘文举问人究竟,有人告诉他说,当今皇上有一爱女逍遥公主,本来想选新科状元为驸马。谁知不光新科状元,连榜眼和探花也都说自己已有婚配,此事难成。皇上认为天下未婚才子成千上万,一定能选出一个相貌又好、文才又高的才子招为驸马,因此就出了这个皇榜。榜上言明公主会文择婿,若有哪个年轻英俊的才子能难倒新科状元和榜眼,就钦赐恩科状元,招为驸马。皇榜挂出了好几天,无人敢揭。

刘文举心想,自己年轻英俊,尚未婚配,又学会了王举人的三句名言,文才也算够高的了,这样的好事可不能错过。于是他就挤进了人群,不知天高地厚地揭下了皇榜。守榜卫士簇拥着他来到了皇宫,躲在屏风后面的皇后与公主暗地看了看揭榜人的相貌,倒也算眉清目秀,年轻英俊,落落大方,一表人才,但不知其文才如何,于是就传话说叫新科状元和榜眼前来考验。

新科状元和榜眼跪接了皇后的懿旨后,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生怕出了高人,难倒自己,使自己出丑。于是就在皇宫里安排了一桌酒席,请刘文举上坐,二人在两横头作陪。二人一开始小心翼翼地问刘文举:“你在家念过什么书?”意思是只要刘文举一说出书名,他们就好开始考问了。谁知刘文举脱口就说出了第一句价值千金的名言:“天干地卷。”这句话把状元和榜眼惊呆了,心想,啥书都读过,就是没读过“天干地卷”。这往下该咋考呢?看着刘文举得意洋洋、旁若无人、大吃大喝的潇洒样子,二人犯了难,越想越紧张。二人为了掩饰自已的尴尬,用筷子把菜肴挑挑放放,放放挑挑,就是不往嘴里去,口中呢呢喃喃,苦苦思索良策。刘文举看了此景,背熟了的第二句话脱口而出:“为何不食而挑之?”二人一听,头上吓得冒出了冷汗。心想,被人家骂成了猪,这才华也够刁钻的,真不知该如何对答。正在慌张之中,刘文举学会了的第三句话也紧跟着出了口:“为何不言?”新科状元和榜眼一听,慌了神,生怕再往下问更为难堪,吓得二人把筷子一丢,找了个借口,赶快溜之大吉。屏风后的皇后和公主看见新科状元和榜眼被难为得狼狈逃窜,不由得哈哈大笑,都认定刘文举的文才在二人之上。

代宗皇帝听了皇后和公主的诉说,十分满意,也为自己别出心裁的做法感到得意。当即颁下圣旨,钦赐刘文举为恩科状元,招为驸马。

刘文举当上了恩科状元,被招为驸马后,宫规太严,不得自由,也生怕王举人不在自己跟前,不能随时再学“名言”解难,露出了马脚。于是就借口说水土不服,要回武陟县大董镇老家居住。道遥公主久居深宫,久闻外面世界精彩,也极力想到民间去看新鲜。于是二人共同奏明皇上,要回大董镇安居。代宗皇帝准奏,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金碗银筷两副,并口谕地方官“拣好地一百顷赏赐”。

武陟县知县接到皇上口渝后,生怕夺民良田,激起民变,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绝招,按照皇上口谕的谐音“碱蒿地一百顷赏赐”,将无人要的有碱有蒿的荒地划了一百顷给了刘文举。

刘文举和逍遥公主来到大董镇家中后,遍请宾客,整日欢宴。谁知乐极生悲。刘员外夫妇见儿子虽然目不识丁,胸无点墨,却平空中了状元,招为驸马,富贵无比,衣锦还乡,夫妇二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饮酒过多,欢笑过度,第二天不等天明,就双双地高兴死了。刘文举只得变喜堂为灵堂,操办起了父母的丧事。

又过了三年,代宗被害,他的哥哥英宗复辟,换了“天顺”年号。英宗痛恨弟弟代宗谋了他的皇位,祸及代宗的女儿道遥公主和驸马刘文举。英宗皇帝就下了一道密旨,抄没刘文举和逍遥公主的全部家产,只准留下两副金碗银筷,让他俩讨饭为生。刘文举和公主过惯了穿衣懒伸手、吃饭懒张口的日子,毫无生活自理能力,连饭也不知道如何去讨。幸好公主陪嫁来的两个宫女死活也不离开,心甘情愿领着他俩,替他俩背着要饭的挎篓,替他俩拿着金碗讨饭,讨来的饭先尽着他俩吃,才使得刘文举和逍遥公主没有被饿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