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2/25
分享

说我写剧本


孙巨才

 

说起写剧本,就打开了我埋藏已久的记忆。我一段一段地仔细回味,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又一集清晰地重播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从记事起,就特别喜欢看戏。大家都是爱在台下看戏,而我却是与众不同,爱在后台看戏。未开演前,我爱看演员化妆穿衣裳,仔细观察奸臣如何画脸戴胡子,认真欣赏小姐如何描眉画眼插戴行头。一看到女演员不避人在后台极其迅速地穿脱演出服裤子,幼小的心灵里总会激起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演出时,我爱看演员上场前的慌乱样子,在场上突然忘词的尴尬,下场后突然放松、如释重负的散懒神态。

我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爱坐在舞台上的乐队旁边看戏,替大人一边敲梆子一边观看演出。在那个年代,农村剧团没有扩音器,没有大喇叭,坐在台下人声喧哗,很难听清唱词;而我坐在舞台上和演员最近,每一句唱词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哪段唱词台下反应强烈,哪段唱词观众表示厌恶,我都牢牢地记在了心头。

我从上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喜欢上了观看排演。在排演场上,我发现演员再著名,演唱得再好,也必须听导演的;而导演必须听编剧的,剧本如何编,导演才如何导。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在演戏行业,编剧最大。从此我就产生了要当编剧的强烈欲望。我开始比葫芦画瓢,在脑海里幻想着编写了一部又一部的口头剧本。

我在上初中二年级时,编写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文字剧本,编剧的动机也特别可笑。在冬天的一个寒冷的清早六点多钟,一个男同学在家里睡得迷迷糊糊迟到了,在黑暗中非常慌乱地错穿了姐姐的花棉袄和花裤子来到了学校。他怕老师批评,就悄然溜进了教室坐下来自习。那时候点煤油灯,光线比较暗,大家对他也没有任何注意。等到天色大亮,一个眼尖的女同学用手指着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家仔细一看,引起了哄堂大笑。女同学们笑得蹲下身子站不起来,男同学们乐得把桌面当成了鼓敲,嗷嗷叫的声音引来了班主任。班主任法不制众,只好让那个男同学悄悄溜走了事。

放学之后,班里的两个特别爱好表演的调皮活宝截住我不让走,要求我必须把这件事编成剧本让他俩演出。我说我没有编过剧本;他俩说:“你平时写唱词、写顺口溜十分在行,编个小剧本肯定没问题,这事唯有你行!”我那时虚荣心挺强,一听他俩吹捧,顿时得意洋洋,就满口答应连夜给他俩写出剧本。

我回到家里,越想越是兴奋,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写到半夜,终于写成了剧本。我的人物设计是让大个子的活宝演姐姐,小个子的活宝演弟弟。剧情设计是弟弟害怕迟到,慌乱中穿错了姐姐的花棉袄来到了学校,姐姐冻得浑身打颤,跑到弟弟的班里来要花棉袄,弟弟和姐姐互相埋怨、风趣对唱,弟弟说不过姐姐,就赌气给姐姐脱下了花棉袄,姐姐看到弟弟冻得发抖,就让弟弟披着从墙上取下来的狗皮,背着弟弟跑着离开了学校,剧情非常滑稽搞笑。我至今记得,剧本的第一段是弟弟的唱词:“俺的家里没钟表,每天清早常迟到。慌慌张张往外跑,穿错了姐姐的花棉袄。”剧本的最后一段是姐姐的唱词:“姐姐穿上花棉袄,背着弟弟往家跑。浑身出汗脚步快,姐弟亲情比山高。”我把剧本的名字最后定为《花棉袄》。

两个活宝男同学拿到剧本后,非常满意。他俩很有艺术天赋,把弟弟上学时的跑路与姐姐背着弟弟离开学校时的跑路这两段舞蹈动作设计得非常滑稽好看。在我的参与下,唱词用当地的老怀梆的现成曲调来演唱,暗地里的排演十分成功。公开的演出避开了老师,在学校里的一个最偏僻的学生宿舍里锁住门保密进行。两个演员超常发挥,表情夸张,动作逼真,唱腔风趣,围观的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人人拍红了巴掌连声叫好。

这场演出尽管严格对老师和校长保密,没料到还是让教导主任知道了。教导主任大发雷霆,拍着桌子大喊:“这还了得!编成戏唱来嘲笑同学,必须严厉惩罚,一定给予开除!”在教导主任的威胁利诱下,大个子活宝被逼交出了剧本,他被解放了,我代替他成了这个案件的罪魁祸首。我顿时头脑发懵,生怕被开除不能够再来上学。

教导主任把这个剧本交给了音乐老师吕宝田来具体处理,命令他必须根据剧本写出批判结论,以作为学校开除学生的根本依据。

学校的音乐老师吕宝田当年三十五岁,是个戏剧天才,二十岁时就当上了平原省新乡专区文工团的团长,编剧、作曲、导演、演戏样样出色,吹拉弹唱、武打、歌舞样样精通。1957年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发配到我们初中当了个夹着尾巴做人的音乐教师。(注: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平原省,省会新乡市。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195211月,平原省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吕宝田老师饱受磨难,本性不改,爱才心切,不顾个人安危,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千方百计给我辩解,绞尽脑汁为我解脱。他向教导主任恭敬呈报:“此剧本系文艺创作,歌颂了姐弟亲情,属于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姐姐、弟弟只是泛称,没有特指的个人,与任何特定事件毫无联系,谁若主动对号入座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一番话说得教导主任消了怒气,这件事从此永不再提。

我趁着黑夜,从家里偷偷拿了六个鸡蛋去酬谢我的恩人吕宝田老师。吕宝田老师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眼含泪花对我说:“做人难呀,干啥事都得瞻前顾后,给自己留个后路。因为你这次留有后路,所以你才能得到解脱。”他的话也使我哭了起来。吕宝田老师为我擦干了眼泪又对我说:“你对韵辙天生敏感,无师自通,是个当编剧的材料。你把名字‘聚财’改写成谐音‘剧才’得了。我借给你几本有关编剧、作曲的书,你拿回家保密阅读。如果你感兴趣能够看懂,我可以暗中教你。”

我把吕宝田老师借给我的书籍偷偷地拿回到家中,出于兴趣,反复揣摩,也能看懂,真弄不懂的地方我就暗中向吕宝田老师请教。从1966年下半年到1968年的年底,学校搞“文革”,不上课,吕老师和我都有了充足的教与学的时间,我等于跟着吕宝田老师上了两年半的专业课。我初步学会了编剧与作曲,为我以后从事业余编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当兵时写了不少的对口词、枪杆诗、三句半、数来宝、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等曲艺节目,受到了连队战友们的热烈欢迎。

1975年转业到武陟县粮食局后,无知狂妄,误认为当时全国只有几个样板戏是因为编剧太少的缘故,我不编剧,舍我其谁!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脚大脸丑,在县粮食局仿照《智取威虎山》的样子写出了十场大戏《保粮尖兵》,连做梦也想着要搞成引起全国轰动的样板戏。结果是到处碰壁,头破血流,浑身上下被泼满了脏水。

1977年以后,我痛定思痛,接受了教训,改变了思路,开始写起了小戏,竟然获得了成功。我写的小戏《改规划》由小董公社宣传队演出,从县里演到专区,从专区演到省里,受到了一致好评。以后我尝到了甜头,又写了不少小戏。在那个年代,每个村庄、每个公社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只要小剧本能够通过审查,就会要演员有演员,要经费有经费,都能够搬上舞台顺利演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电视、电影、通俗歌曲、时髦舞蹈等文艺形式的强烈冲击,戏剧走了下坡路,再好的剧本也难以得到演出。我这个业余编剧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两个剧本得了两个红皮的市级获奖的荣誉证书之外,实际上连一分钱的奖金也没有捞到。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写剧本了。

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传说》在2006520日被国务院批准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传承人,曾被省、市、县的电视台与多家报纸专访宣传,称赞我“把董永留在了河南”,“把董永留在了焦作”,焦作市还为我开了电视颁奖晚会。我搜集、整理了近百万字,公开发表的虽然已有四十多万字,但看的人很少,影响也不大。真不如丹阳的做法,只出了一个短短的黄梅戏《天仙配》,就宣传得天下尽知,也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切实保护与利用。我开始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也让豫剧有一个大戏,走出一条不同于神话剧《天仙配》而是真实人生剧《董永正传》的新路,也应该和黄梅戏《天仙配》一样在戏曲界占上一个位置。

我经过反复考虑,就在20168月重新开始编写剧本。

我写的是董永和张七姐的真实人生,使人能够感到真实可信,以期吸引青少年喜欢观看。我编了一个真实人生爱情版,一个结合宣传云台山的风景版,一个能演两个小时的孝子版。另外还编了一个能演四个小时的宣传孝道版《董永正传》上下本,此戏以“孝”为轴,意图从董永对父亲的生养、死葬和传后这三个“孝亲”构件的典型完成;再从小孝上升到大孝也即“敬老”,孝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老人,践行孔子理想的“不独亲其亲”、孟子教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后升华到对全体老百姓的忠孝,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把董永塑造成千百年来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孝”的偶像,试图解释民间为什么神化董永的社会原因。

我写罢有关董永的剧本,密封了二十五年的编剧激情再也关它不住,退休后也没有别的爱好,寂寞难耐,心痒手也痒,就禁不住又写了十几个各种题材的剧本。

我爱写剧本,把剧本当成是自己的宠儿,谁能看他一眼,我就觉得特别兴奋,我对剧本的感情是旁人难以理解的。

说我写剧本,感慨特别多。

要想当编剧,就必须要有综合艺术素质:小说家塑造人物、结构故事情节的功力,诗词家作韵文写唱词的本领,哲学家的思想高度与人生感悟,艺术家对音乐、舞蹈、美术、服饰的精通。

要使剧本成文成戏,能读能演,就要求编剧不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我本人是经济师,整天和数字、文字打交道,最缺的就是舞台经验,因而我写的剧本文学性强,舞台性差。

写剧本还得分清对象。若是给专家看,就务必求新奇求古怪,不惜使用声光电、烟火与转台,弄得根本不可能到乡下演出,压根儿就别打算让老百姓看;若是写给领导看,就必须要围绕中心工作转圈,把主旋律的调门定高,好让领导出政绩,拨款排戏获大奖;若是写给老百姓看,就要写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写得热热闹闹、曲曲折折、悲悲切切、嘻嘻哈哈,别管他专家白眼、领导皱眉,只要老百姓高兴爱看,就是好剧本。我也不打算获奖,我也不需要升职,我只愿意写老百姓喜欢的剧本,希望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把剧本留传下来。

我把写剧本比作盖房。先绞尽脑汁设计图纸,既要考虑实用,又要顾及美观。然后是精心施工,一砖一瓦、一钉一木,都不能马虎。

当我有了题材,产生了创作冲动的时候,便为如何开头、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结构故事、如何安排场次,费尽了心机。这时就进入了编剧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食不甘味,睡不安寝,昼思夜想,魂绕梦牵。常常感到难以为继,几欲罢手掷笔。

当我咬牙坚持下来,便进入了编剧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呕心沥血地去安排矛盾冲突,设定高潮,雕琢词句,塑造人物,圆满结尾。探幽寻奇,艰苦而有趣。

最终,我就迎来了编剧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望着自己心血的结晶,就像怀抱着自己刚刚分娩出来的婴儿,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轻松。

说我写剧本,心里就涌出来说不完的话,既有艰难又有幸福,既有痛苦又有快乐。酸辣苦甜咸,五味俱全。我真的喜欢写剧本,尽管难以演出,我却心甘情愿地坚持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